【考研类试卷】生态学-群落(五)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生态学-群落(五)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生态学-群落(五)及答案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生态学-群落(五)及答案解析(总分:32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32,分数:320.00)1.试述 Raunkiaer 提出的五类植物生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分数:10.00)_2.论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数:10.00)_3.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分数:10.00)_4.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分数:10.00)_5.论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分数:10.00)_6.试述群落结构形成的平衡假说和非平衡假说。(分数:10.00)_7.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分数:10.00)_8.论述水生演替系列。(分数:1
2、0.00)_9.论述次生演替系列。(分数:10.00)_10.何谓进展演替,试述其主要识别特征。(分数:10.00)_11.试述生物群落演替的顶极理论及其与地带性植被的关系。(分数:10.00)_12.当前在山区进行退耕还林,有的人认为要植树造林,但也有的人认为应封山育林,试用群落演替的原理进行解释说明。(分数:10.00)_13.试述生物群落演替的理论模型。(分数:10.00)_14.比较生物群落演替模型的异同点。(分数:10.00)_15.试论演替理论模型有哪些?(分数:10.00)_16.论述顶极群落的特征。(分数:10.00)_17.谈谈地球上植被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
3、带性)规律。(分数:10.00)_18.举例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数:10.00)_19.试分析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数:10.00)_20.结合“生活型”和“生长型”两个概念,谈谈生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分数:10.00)_21.试述生态位概念及其群落学意义。(分数:10.00)_22.试述全球森林群落的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特征。(分数:10.00)_23.试述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分数:10.00)_24.说明生态系统进化(或叫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数:10.00)_25.举例说明三向地带性学说。(分数:10.00)_26.什么是
4、MacArthur 的岛屿生物地理平衡学说?它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有什么意义?(分数:10.00)_27.论述中国植物群落分布的原则、系统和单位。(分数:10.00)_28.论述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群落分类体系及其二者间的区别。(分数:10.00)_29.中国植被的地带性规律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分数:10.00)_30.一般说来,热带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于温带(和寒带)地区,试述其原因(或主要假说)。(分数:10.00)_31.论述物种多样性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作用。(分数:10.00)_32.论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途径。(分数:10.00)_生态学-群落(五)答案解析(总分:320.00
5、,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32,分数:320.00)1.试述 Raunkiaer 提出的五类植物生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分数:10.00)_正确答案:(1)高位芽植物(P):更新芽高于地面以上 25cm 处。包括大高位芽植物(高度超过 30m)、中高位芽植物(830m 的乔木)、小高位芽植物(28m 高的乔木和灌木)、矮高位芽植物(低于 2m 的灌木和草本)、藤本高位芽植物和附生植物等。每类又可分为常绿裸芽、常绿鳞芽和落叶等次一级类型。如果在生活型谱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反映群落所在地在植物生长季节中温热多湿的特征。(2)地上芽植物(Ch):更新芽位于地表不到 25cm 高处,
6、嫩枝在生长不利的季节仍可保存,为小灌木、半灌木(茎下部木质)或草本。其中包括常绿性、落叶性等类型的垫状植物。如果在生活型谱中地上芽植物占优势,反映群落所在地是寒带和高山气候特征。(3)地面芽植物(H):在生长不利的季节,地上器官全部或大部分死去。更新芽贴近地面,被枯死的地被物或土壤上层覆盖保护。地上部分枝叶伸展或匍匐,或叶聚合呈莲座状。如果在生活型谱中地面芽植物占优势,反映群落所在地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特征。(4)地下芽植物(Cr):冬季所有地上部分和一部分地下茎都死去,更新芽藏在地下或水中。如果在生活型谱中地下芽植物(隐芽植物)占优势,反映群落所在地是湿、冷的气候特征。(5)一年生植物(T):
7、在环境恶劣时地上地下各器官都死去,只留下种子(胚)延续生命。如果在生活型谱中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反映群落所在地是干旱气候特征。)解析:2.论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数:10.00)_正确答案:(生物群落的结构很复杂,一般可分为: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1)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在镶嵌性、复合体和群落交错区。镶嵌性是指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现象;复合体是指不同群落的小地段相互间隔的现象;群落交错区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群落的过渡地带,其生境复杂多样,物种多样性高,某些种群密度大。(2)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包括地上成层现象、地下成层现象、动物种群
8、的分层现象和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层片,也是群落的结构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环境。(3)时间结构:短时间的昼夜和季节节律,百年时间的演替和百年以上的演化。(4)营养结构: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通过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食物链的相互交叉形成的食物网和在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之间形成的生态金字塔。另外还有营养物种、同资源种团、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等均会影响群落结构。)解析:3.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分数:10.00)_正确答案:(1)单元顶极假说:Clements(1916)认为,一个地区的全部演替都
9、将汇聚为一个单一、稳定、成熟的植物群落或顶极群落。这种顶极群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给以充分时间,演替过程和群落造成环境的改变将克服地形位置和母质差异的影响。(2)多元顶极理论:A.G.Tansley(1954)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是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要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以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以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一土壤顶极和火烧一动物顶极等等。(3)顶极一格局假说:Whittaker(1953)认为,植物群落虽然由于地形、土壤的显
10、著差异及干扰,必然产生某些不连续,但从整体上看,植物群落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连续体。其次,认为景观中的种各以自己的方式对环境因素进行独特的反应,种常常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结合到一个景观的多数群落中去,并以不同方式参与构成不同的群落,种并不是简单地属于特殊群落相应明确的类群。(4)共性和区别:共性: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时间相适应的。区别:单元沦认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替决定因素;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
11、。)解析:4.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分数:10.00)_正确答案:(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生物的迁移和定居:迁移能力强、定居能力强者可成为群落中一员,反之不能占领环境。(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先期的群落创造了群落内环境,为后继的群落进入铺平道路,但自己南于不适应而逐渐退出。(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群落随生物密度增大而竞争变得激烈,导致竞争处于劣势者空间缩小,甚至退出群落,强者留下。(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气候、地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群落演替发生相应的变化。(5)人类活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砍伐、垦荒、火烧等)。)解析:5.论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分数:10
12、.00)_正确答案:(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假定在一块新近形成的裸地上,一个生物群落开始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首先到达裸地的应为植物,其中有些适应了各种非生物因子,如光、温度、水、土等,生存下来,成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开始繁衍后代并扩大地盘,其他植物也扩散进来。随着密度加大,种群之间竞争排斥,取胜的植物保存下来,失败的退出。然后动物种群随之迁来,当然它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能否适应这里的无机环境条件。接着便是对植物群落环境的适应过程,动物种群问也展开竞争。微生物也参与到群落中,经历相似的历程。不同生物群落中微生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关系不同便是证明。各时期特点简述如下。(1)发育初期特点:建群种明显;种类
13、组成不稳定;每个物种个体数量不稳定;群落结构尚未定型,层次不明显;群落内部特有小环境正在形成中。(2)发育盛期特点:种类组成稳定;群落结构已定型,层次分化良好;群落内特有小环境有较典型的特点;通常建群种生长和更新正常。(3)发育末期特点:群落不断改造,群落内小环境导致原物种生存不利,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新物种不断迁入、定居并与原来生物竞争并处于竞争优势;种类组成开始混杂;原来的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特点逐渐发生变化。)解析:6.试述群落结构形成的平衡假说和非平衡假说。(分数:10.00)_正确答案:(对于形成群落结构的一般理论,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平衡学说和非平衡学说。(1)平衡学说
14、认为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种群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其中心思想是:共同生活的物种通过竞争、捕食和互利共生等种问相互作用而互相牵制;生物群落具有全局稳定性特点,种间相互作用导致群落的稳定特性,在稳定状态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各种群落数量都变化不大;群落实际上出现的变化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即所谓的干扰所造成的,并且干扰是逐渐衰亡的。因此,平衡学说把生物群落视为存在于不断变化着的物理环境中的稳定实体。(2)非平衡学说的主要依据就是中度干扰理论。该学说认为,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群落不能达到平衡状态,自然界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性,有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恢复性(群落在受干扰
15、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3)平衡学说和非平衡学说的区别:除对干扰的作用强调不同以外,一个基本的区别是,平衡学说的注意焦点是系统处于平衡点的性质,而对于时间和变异性注意不足;而非平衡学说则把注意的焦点放在系统在平衡点周围的行为变化过程,特别强调时间和变异性。两个学说另一个重要区别是把群落视为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解析:7.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分数:10.00)_正确答案:(1)裸岩: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2)地衣群落阶段: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3)苔藓群落阶段:地衣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
16、挤了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4)草本群落阶段: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5)灌木群落阶段: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得更好时,需要更优越生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6)森林群落阶段: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内湿度、温度、光照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乔木生长,导致森林群落出现。由于森林群落与当地大气候最为适应、协调,所以演替停止。以上每个阶段都有相关的动物参与群落形成,每个群落在为下一个群落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却越来越不利于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解析
17、:8.论述水生演替系列。(分数:10.00)_正确答案:(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由于湖水较深,湖底光照弱,故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浮游生物不断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底,流水携带泥沙沉积,使湖底上升,为下一群落创造条件。(2)沉水群落阶段:沉水群落的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入水底,水中泥沙不断沉积使湖底继续上升,湖水变浅,为浅水环境的生物创造了条件。(3)浮叶根生群落阶段:湖水浅时,浮叶根生植物竞争处于优势并排挤了沉水植物,随着浮叶根生植物不断死亡形成的有机物和泥沙的沉积,湖水进一步变浅,导致浮叶根生植物生长越来越不利。(4)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挺水植物适应更浅的水环境,它们不断死亡,不断形成有机质,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生态学 群落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