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754-2012 《 电力调度交换网组网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pdf
《Q GDW 754-2012 《 电力调度交换网组网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 GDW 754-2012 《 电力调度交换网组网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pdf(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Q / GDW 754 2012 ICS 29.240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7542012 电力调度交换网组网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electric power dispatching exchange network building 2012-08-28发布 2012-08-28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GDW Q / GDW 2009 II Q / GDW 754 2012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电力调度交换网络 2 5 主要技术指标 4 6 调度交换机功能和配置要求
2、 7 7 中继路由设置 9 8 信令 10 9 编号计划 11 10 呼叫方式及来电号码显示 13 11 网同步 1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各级电力调度交换网网络连接方式 15 编制说明 19 Q / GDW 754 2012 II 前 言 为确保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调度交换网的先进性和统一性, 满足电网安全可靠、 优质经济运行的要求,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国家电网公司 2007 年度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 (国家电网科 2007555 号文)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信息通信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电力公司、华中分部
3、、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国网北 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天津市电力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卓文合、董平、许俊现、刘金梅、张朝霞、宋广千、刘刚。 本标准首次发布。 Q / GDW 754 2012 1 电力调度交换网组网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由数字交换、数字传输设备组成的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交换网的组网技术指标、功能、 配置、路由设置、信令、编号方案。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级电力调度交换网的网络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各发电企业 调度交换机接入电力调度交换网的交换节点也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4、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3781982 电话自动交换网用户信号方式 GB 76111987 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 GB/T 166541996 ISDN(2B+D)NT1 用户网络接口设备技术要求 GF 0101995 国内 No.7 信令方式技术规范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 DL/T 7952001 电力系统数字调度交换机 DL/T 8882004 电力调度交换机电力 DTMF 信令规范 ITUT G.704:1998 1554,6312,2048,8448,44736kbit/s系
5、列的帧结构 ITUT Q.920、Q.921、Q.931、Q.932、Q.939 系列建议 ETSI 300171、172、091、092、093、239 系列建议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全程响度评定值 loudness ratings 从发话用户的嘴到受话用户的耳之间经过一个完整通话连接的响度损耗,单位为 dB。 3.2 单向传输时间 one-way transmission time 当呼叫通路建立后,信号从主叫端传输到被叫端的时间,或者信号从被叫端回传到主叫端的时 间。 3.3 呼叫损失 call loss probability 在正常情况下,用户发起呼
6、叫后,由于网路的原因呼叫未能完成而损失的比率,该指标用呼叫损失 的次数与总的呼叫次数的比值来规定。其中总的呼叫次数是指用户发起的有效呼叫次数,不包括由于主 叫用户原因造成的呼叫损失,如用户错拨号,中途放弃等。简称呼损。 3.4 拨号前时延 delay before dialing 用户从摘机到获得拨号音的时间。 Q / GDW 754 2012 2 3.5 拨号后时延 post dialing delay 用户拨完最后一位被叫号码至获得网路响应的时间,包括用户收到网路响应如听回铃音、忙音、录 音通知和终端提示音等,在涉及网间呼叫时,也使用连接建立时延来表示。 3.6 组群 group of d
7、ispatching terminal 多个调度台编为同一个调度组,具有相同的组号码,组内调度台共享来话、去话、调度台状态等信 息,组内任一调度台均可以应答来话。 3.7 异机同组 same dispatching group from different switch 连接在多台调度交换机上调度台设定为同一组群,共享相互之间的调度信息,在振铃、应答、并席、 会议等调度台功能操作上,等同于一台调度交换机上的同组群调度台。 3.8 路由预测 routing forecast 当与本交换机没有直接连接关系的交换路由出现故障后,本交换机能够监测到该路由的状态,且如 有呼叫需经过该路由时,本交换机能够
8、自动重新选择路由完成呼叫。 4 电力调度交换网络 4.1 网络 结 构 4.1.1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调度交换网由四类不同等级的汇接交换中心(站)及终端交换站连接而成, 四类不同等级的汇接交换中心(站)分别是国家电网公司总部(以下简称总部)汇接交换中心(C1) 、 国家电网公司区域分部(以下简称分部)汇接交换中心(C2)及总部下一级汇接交换站(C2) 、省公司 汇接交换中心(C3)及分部下一级汇接交换站(C3) 、地(市)供电公司汇接交换中心(C4)及省公司 下一级汇接交换站(C4) 、终端交换站(T) : a) C1 设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第二汇聚点。 b) C2 分别设在华北、东北、华东、华
9、中、西北分部本部、第二汇聚点及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以下简称国调)直调厂(站) 。 c) C3 分别设在各省公司本部、备调及分部调度控制中心直调厂(站) 。 d) C4 分别设在各地(市)供电公司本部及省公司直调厂(站) 。 e) T设在发电厂、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等。 电力调度交换网络一般结构见图 1。 图 1 电力调度交换网络的一般结构 Q / GDW 754 2012 3 4.1.2 电力调度交换网采用分层汇接方式,上级汇接交换中心(站)汇接下级汇接交换中心(站)或 终端交换站交换机。C4 以下电力调度交换网网络结构可参照执行。 4.1.3 终端交换站交换机接入 C3 或 C4 汇接
10、交换中心(站) ,国调直调厂(站)终端交换机可就近接 入 C2 汇接交换中心(站) 。 4.1.4 总部、分部、省公司宜在异地设立第二汇聚点,作为本级备用汇接交换中心,与主用汇接交换 中心组成双机系统,主用、备用调度交换机互相连接,且主用、备用调度交换机分别和上、下一级汇接 交换中心主用、备用调度交换机互相连接。典型连接方式见图 2。不具备互连条件时,可采用简化连接 方式。见图 3。 图 2 主用、备用调度交换机的典型连接方式 图 3 主用、备用调度交换机的简化连接方式 4.1.5 当总部、 分部、 省公司在主用汇接交换中心已具有主用 A、 主用 B 两台调度交换机(双机系统) , 与备用汇接
11、交换中心组成三台调度交换机系统(三机系统)时,同级三台调度交换机互连,主用 A 机、 备用交换机与上级、下级的主用 A 机、备用交换机互相连接,主用 B 机对应连接;三机系统和双机系 统连接时,双机系统和上级、下级的主用 A、备用两台交换机互相连接。典型连接方式见图 4。 图 4 三机系统与双机系统的典型连接方式 4.1.6 各级汇接交换站应结合传输网枢纽节点的设置,设立在发电厂、变电站比较集中、通信网络可 靠性高的站点,应便于中继电路组织。 4.1.7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调度交换网可分为国调直调厂(站)调度交换网、区域分部调度交换网、省 公司调度交换网。各级电力调度交换网网络连接方式参见附录
12、A。 4.2 电力调度交换网和电力行政交换网的组网关系 4.2.1 总部、分部、省公司汇接交换中心、地(市)供电公司汇接交换中心及发电厂调度交换设备应 独立配置,不应采用调度交换机和电力行政交换机合一方式。 4.2.2 调度交换机可与电力行政交换机连接,电力行政交换网应作为电力调度交换网的备用网。 调度交换机与电力行政交换机互连时,行政交换机用户呼入时应加以限制,符合 7.3 的规定。 Q / GDW 754 2012 4 5 主要技术指标 5.1 假想的参考连接 电力调度交换网可能出现的最长通话假想参考连接见图 5。 注:最长通话呼叫连接仅出现在跨区域且有调度联系的国调直调厂(站)之间,且国
13、调直调厂(站)调度交换机接 入 C3时。 图 5 最长通话假想参考连接 5.2 电力调度交换网全程响度评定值 5.2.1 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时, 进行通话时的全程响度评定值 (OLR) 应不大于 23.0 dB, 最大发送参考当量应不大于 12dB, 最小发送参考当量应不小于 3dB。 最大接收参考当量应不大于 4.0dB, 最小接收参考当量应不小于 4.0dB。见图 6。 图 6 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时的 OLR 示意 5.2.2 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数字用户线且为数字话机时,则 OLR 应不大于 16.0dB。见图 7。 图 7 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数字用户线时的 OLR
14、示意 5.3 用户电路的响度评定值 5.3.1 发送响度评定值(SLR) 对于模拟二线用户,由发话用户的嘴到所连端局的 Z接口之间的用户电路(包括送话器和用户线) 的发送响度评定值应为 3.012.0 dB。 5.3.2 接收响度评定值(RLR) 对于模拟二线用户,由受话用户所连端局的 Z 接口至受话用户的耳之间的用户电路(包括受话器和 用户线)的接收响度评定值应为 4.04.0dB。 5.4 传输损耗 5.4.1 全程传输损耗(OTL) 。一个通话连接的全程传输损耗是由用户线、交换机及局间中继电路在 f = 1020 Hz 时的传输损耗之和(不包括用户话机的影响) 。电力调度交换网任何两个用
15、户间传输损耗应不大 于 23 dB,参考连接的全程传输衰耗见图 8。 Q / GDW 754 2012 5 图 8 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时的全程传输损耗 5.4.2 电力调度交换网采用 2048 kbit/s数字中继电路,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线,且数字 交换设备具有可变衰耗功能,对本地呼叫配置 3.5 dB 时,全程传输衰耗 OTL 应不大于 19.5 dB。见图 9。 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数字用户线且为数字话机时,则 OLR 应不大于 16 dB。 图 9 采用 2048kbit/s 数字中继电路时的全程传输损耗 5.4.3 电力调度交换网交换机以四线连接时,对于发送端和接
16、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在两端局间四 线电路链的传输损耗为 7.0 dB。 5.4.4 2048kbit/s 数字中继电路的传输损耗为零。 5.4.5 用户线传输损耗:用户线采用 0.5 mm(或 0.4 mm)线径非加感电缆线对时,传输损耗应不大于 8.0 dB(f=1020 Hz) 。 5.4.6 调度交换机的传输损耗见表 1。 表 1 调度交换机传输损耗 二线用户与二线用户 4 7dB 四线中继线(发) 3 4dB 四线中继线(收) 3 4dB 二线用户与 二线中继线 0 1dB 二线中继线与二线中继线 0 1dB 四线中继线(发) 3 4dB 二线中继线与 四线中继线(收) 3 4dB
17、四线中继线与四线中继线 0dB 5.5 线性 串 音 5.5.1 调度交换机的串音衰耗 使用单一频率 1020 Hz进行测试,输入信号为 0 dBm0 的正弦信号时,任何两个时间和空间关系最 不利的通话回路间的串音衰耗大于 67 dB。 5.5.2 中继电路的线性串音 可懂串音防卫度(f=1020 Hz)在终端情况下两个完整电路之间的近端串音防卫度或远端串音防卫度 应不小于 65dB,但在最坏情况下至少要大于 58 dB。 5.5.3 用户线串音衰减(f=1020 Hz) 同一配线点的两对用户线之间的串音衰减应不小于 70 dB。 Q / GDW 754 2012 6 5.6 衰减 频 率特
18、性 以基准频率 1020Hz、电平10dBm0的正弦信号加到一个接口的输入端,在 300 Hz3400 Hz 范围 内,在输出端以 1020 Hz 测得的衰减设为 0 dB时,其它频率衰减偏离范围见表 2。 表 2 衰减频率特性 频率范围 Hz 衰耗偏离 0dB的范围 dB 300400 0.6+2.0 400600 0.6+1.5 6002400 0.6+0.7 24003000 0.6+1.1 30003400 0.6+3.0 5.7 单向 传 输时 间 在纯数字网情况下,单向传输时间应不大于(0.5N+0.005L)ms, N是呼叫所经过的调度交换机数 量,L 为传输距离,单位为 km。
19、 5.8 呼损 5.8.1 呼 损 指标 呼损指标如下: a) 每段中继电路的呼损指标为 1%; b) 发端局呼损为 0.5%,终端局呼损指标为 0.5%,转接节点的呼损指标为 0.1%; c) 调度交换机局间中继的配置应不超过 1%的呼损指标。 5.8.2 各类呼叫的呼损 各类呼叫的呼损见表 3。 表 3 各类呼叫呼损表 呼叫类型 呼损 总部分部本部,总部总部下一级汇接交换站 0.020 总部-分部本部-终端交换站,总部总部下一级汇接交换站终端交换站 0.031 总部-分部本部-省公司本部-终端交换站 0.042 分部本部省公司本部,分部本部分部下一级汇接交换站 0.020 分部本部省公司本
20、部终端交换站,分部本部分部下一级汇接交换站终端交换站 0.031 分部本部省公司本部地(市)供电公司本部终端交换站 0.042 省公司本部地(市)供电公司本部,省公司本部省公司下一级汇接交换站 0.020 省公司本部地(市)供电公司本部终端交换站,省公司本部省公司下一级汇接交换站终端 交换站 0.031 最长的连接呼叫 0.075 5.9 拨号前时延指标 调度交换机拨号前时延指标应满足表 4 要求。 Q / GDW 754 2012 7 表 4 调度交换机拨号前时延 拨号前时延 参考话务量 A 参考话务量 B 平均值 400ms 800ms 不超过 0.95概率的值 600ms 1000ms
21、注:参考话务量 B为参考话务量 A乘 1.25。 5.10 拨 号 后时 延 电力调度交换网拨号后时延与交换设备本身(发送或转接或终端)的接续时延、信令的传递和处理 时延等因素有关。拨号后时延应满足表 5的要求。 表 5 拨号后的时延要求 拨号后时延 参考话务量 A 参考话务量 B 平均值 650ms 1000ms 不超过 0.95概率的值 900ms 1600ms 注:参考话务量 B为参考话务量 A乘 1.25。 5.11 中继电路传输通道误码率 端到端 2048kbit/s 中继电路传输通道 24 小时误码率不大于 110 -6 。 6 调度交换机功能和配置要求 6.1 基本 功 能要 求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DW 754 2012 电力 调度 交换 组网 技术规范 编制 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