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职业资格】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55及答案解析.doc
《【工程类职业资格】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55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类职业资格】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55及答案解析.doc(6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55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90,分数:90.00)1.下列关于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U /U。 A.目前,我国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 B.环境质量一般分类别,环境功能区一般分等级 C.目前,我国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不一定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 D.一般情况下,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没有低能区严格(分数:1.00)A.B.C.D.2.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在执行上U /U。 A.国家标准优于地方标准 B.地方标准优于国家标准 C.地方标准平行于国家标准 D
2、.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交叉(分数:1.00)A.B.C.D.3.下列U /U是为保障入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B.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C.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D.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分数:1.00)A.B.C.D.4.特定工业区属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U /U。 A.三类区 B.二类区 C.一类区 D.四类区(分数:1.00)A.B.C.D.5.自U /U起设立(包括新建、扩建、改建)的污染源执行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A.1997 年 1 月 1 日 B.2001 年 1 月 1 日
3、 C.2001 年 7 月 1 日 D.1997 年 7 月 1 日(分数:1.00)A.B.C.D.6.我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设置了U /U指标体系。 A.2 项 B.3 项 C.4 项 D.5 项(分数:1.00)A.B.C.D.7.排气筒高度如不能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要求的高度,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U /U执行。 A.50% B.70% C.60% D.40%(分数:1.00)A.B.C.D.8.依据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锅炉建成使用年限,I 时段是指U /U前建成使用的锅炉。 A.1994 年 6 月 1 日 B.1997 年 1 月 1 日 C.2000
4、 年 12 月 31 日 D.2001 年 1 月 1 日(分数:1.00)A.B.C.D.9.某城镇边上的一般工业区内有一金属延压加工厂,其中设有加热炉,其烟囱高度和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应该执行U /U。 A.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 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C.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 D.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分数:1.00)A.B.C.D.10.总悬浮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分析方法为U /U。 A.重量法 B.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C.紫外光度法 D.化学发光法(分数:1.00)A.B.C.D.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 TSP 年平均值每月至少
5、有分布均匀的U /U个日均值。 A.4 B.5 C.6 D.7(分数:1.00)A.B.C.D.1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U /U。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未规定(分数:1.00)A.B.C.D.13.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 pi=(CiCoi)100%,其中的 Coi是指第 i 个污染物U /U不重复。 A.单位时间排放量(g/s) B.达标排放后的排放浓度(mg/m 3) C.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mg/m 3) D.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 3)(分数:1.00)A.B.C.D.14.对一家在上海郊区 2000 年建成投产的以生产氮肥为主
6、的化肥厂,其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为U /Umg/m3。 A.2000 B.1700 C.1000 D.400(分数:1.00)A.B.C.D.1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的分类不包括U /U。 A.环境空气敏感区 B.文教区 C.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分数:1.00)A.B.C.D.16.大气环境评价等级划分是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U /U,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A.各污染物的最小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 B.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近影响范围 C.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 D.各污
7、染物的最小影响程度和最近影响范围(分数:1.00)A.B.C.D.17.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U /U。 A.一级 B.一级或二级 C.二级 D.二级或三级(分数:1.00)A.B.C.D.18.大气环境评价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U /U。 A.受大气污染影响人口情况 B.主要污染物 C.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 D.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分数:1.00)A.B.C.D.19.对于大气二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U /U年内的至少连续 1 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A.2 B.3 C.4 D.5
8、(分数:1.00)A.B.C.D.20.污水排放量中包括U /U。 A.间接冷却水量 B.循环水量 C.其他含污染量物极少的清净下水排放量 D.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分数:1.00)A.B.C.D.2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排放量划分为U /U等级。 A.3 个 B.4 个 C.5 个 D.6 个(分数:1.00)A.B.C.D.22.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其中不包括U /U。 A.光污染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酸和碱 D.持久性污染物(分数:1.00)A.B.C.D.23.根据污水复杂程度的判断,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
9、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属于U /U。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一般(分数:1.00)A.B.C.D.24.对河流与河口中,水环境影响评价“水域规模”中的“大河”指U /U的河流。 A.Q150m 3/s B.Q100m 3/s C.Q150m 3/s D.Q180m 3/s(分数:1.00)A.B.C.D.25.“水域规模”划分为“大湖(库)、中湖(库)、小湖(库)”的依据是U /U。 A.平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B.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C.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或水面面积 D.丰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分数:1.00)A.B.
10、C.D.26.一般情况,河口一级评价调查时期为一个潮汐年的U /U。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大潮期和小潮期 C.丰水期和枯水期 D.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分数:1.00)A.B.C.D.27.ISE= (分数:1.00)A.B.C.D.28.一般情况,在拟建排污口上游U /U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A.500m B.400m C.300m D.200m(分数:1.00)A.B.C.D.29.对河宽小于 50m 者,在取样断面上距岸边U /U各设一条取样垂线。 A.1/5 B.1/4 C.1/2 D.1/3(分数:1.00)A.B.C.D.3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不包括U /U。 A.
11、总纲 B.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C.行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D.生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分数:1.00)A.B.C.D.31.向U /U水体排污时,应结合环境规划酌情处理或由环保部门事先规定排污要求。 A.未超标 B.已超标 C.正常 D.未规定(分数:1.00)A.B.C.D.32.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U /U,选取相应类别标准,进行单因子评价。 A.水域功能类别 B.水域类型 C.水质 D.水环境(分数:1.00)A.B.C.D.33.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向鱼虾类越冬场水域排放的污水,应执行U /U标准。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分数:1.
12、00)A.B.C.D.34.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水的氨氮标准限值为U /Umg/L。 A.0.5 B.1.5 C.1.0 D.2.0(分数:1.00)A.B.C.D.35.河流断面宽深比大于或等于U /U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A.5 B.10 C.20 D.25(分数:1.00)A.B.C.D.36.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U /U。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分数:1.00)A.B.C.D.37.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包括U /U级评价要求。 A.2 B.3 C.4 D.5(分数:1.00)A.B.C.D.38.类建设项目一级评价地下水环境现状
13、调查与评价的范围为U /Ukm 2。 A.50 B.20 C.50 D.2050(分数:1.00)A.B.C.D.39.地下水二级评价要求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评价期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U /U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A.枯、丰水期 B.枯、平水期 C.枯、平、丰水期 D.枯水期(分数:1.00)A.B.C.D.40.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当类建设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一级评价以U /U为调查评价范围。 A.同一地下水水块段 B.同一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块段 C.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 D.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情况(分数:1.00)A.B.C.D.41
14、.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中应特别关注相关的U /U,必要时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A.环境敏感区域 B.环境保护目标 C.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 D.未规定(分数:1.00)A.B.C.D.42.地下水一级评价项目评价区面积大于 100km2时,每增加U /Ukm 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 1 个点/层。 A.15 B.20 C.25 D.30(分数:1.00)A.B.C.D.43.地下水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U /U个点/层。 A.5 B.6 C.7 D.8(分数:1.00)A.B.C.D.44.
15、评价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时,根据建设项目在各个不同生产阶段、除污染源附近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水质因子在较大范围内出现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后,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两条,应得出U /U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结论。 A.不能 B.可以 C.完全可以 D.未规定(分数:1.00)A.B.C.D.45.地下水质量标准规定U /U水是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话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A.类 B.类 C.类 D.类(分数:1.00)A.B.C.D.46.下列U /U是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
16、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 A.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B.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C.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D.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数:1.00)A.B.C.D.47.某中型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 3dB(A),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U /U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或三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评价(分数:1.00)A.B.C.D.48.声环境现状调查需收集评价范围内U /U地理地形图。 A.1:(2000100000) B.1:(5000100000) C.1:(200050000) D.1:(5005000)(分数:1.00)A
17、.B.C.D.49.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U /U时,可将该声源近似为点声源。 A.2 倍 B.1 倍 C.3 倍 D.4 倍(分数:1.00)A.B.C.D.50.机场飞机噪声预测的内容中,需给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 WECPN)为U /U的等声级线图。 A.65dB、70dB、75dB、80dB、85dB B.60dB、70dB、80dB、90dB、100dB C.70dB、75dB、80dB、85dB、90dB D.75dB、80dB、85dB、90dB、95dB(分数:1.00)A.B.C.D.51.由建设项目自身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
18、为U /U。 A.预测值 B.背景值 C.贡献值 D.叠加值(分数:1.00)A.B.C.D.52.一般户外、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时,距地面高度的共同要求是 U /U。 A.1m B.1.5m C.1.2m D.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53.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位于乡村区域的集镇执行U /U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A.0 类 B.2 类 C.1 类 D.4 类(分数:1.00)A.B.C.D.54.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一般考虑U /U个方面的内容。 A.四 B.五 C.六 D.八(分数:1.00)A.B.C.D.55.判定生态影响判据
19、的依据有U /U。(1)国家、行业和地方已颁布的资源环境保护等相关法规、政策、标准、规划和区划等确定的目标、措施与要求。(2)科学研究判定的生态效应或评价项目实际的生态监测、模拟结果。(3)评价项目所在地区及相似区域生态背景值或本底值。(4)已有性质、规模以及区域生态敏感性相似项目的实际生态影响类比。(5)相关领域专家、管理部门及公众的咨询意见。 A.(1)(2) B.(1)(2)(3) C.(2)(3)(4) D.(1)(2)(3)(4)(5)(分数:1.00)A.B.C.D.56.关于工程分析的重点主要内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U /U。 A.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B.可能造成重大资
20、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C.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D.与特殊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分数:1.00)A.B.C.D.57.下列U /U是生态现状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 A.生态环境 B.生态现状调查 C.生物群落 D.生态因子(分数:1.00)A.B.C.D.58.生态现状调查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应U /U评价工作的范围。 A.不小于 B.大于 C.等于 D.小于(分数:1.00)A.B.C.D.59.生态现状调查U /U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四级评价(分数:1.00)A.B.C.D.6
21、0.常用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中,U /U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 A.模型法 B.列表清单 C.图形叠置 D.生态机理分析(分数:1.00)A.B.C.D.61.应按照U /U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有利修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 A.避让、补偿、减缓和重建 B.减缓、避让、补偿和重建 C.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 D.减缓、补偿、避让和重建(分数:1.00)A.B.C.D.62.涉及U /U时,应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否则,应制定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 A.敏感生态保护目标 B.生态目标 C.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 职业资格 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 标准 55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