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工程类职业资格】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55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286258       资源大小:339.50KB        全文页数:6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工程类职业资格】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55及答案解析.doc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55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90,分数:90.00)1.下列关于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U /U。 A.目前,我国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 B.环境质量一般分类别,环境功能区一般分等级 C.目前,我国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不一定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 D.一般情况下,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没有低能区严格(分数:1.00)A.B.C.D.2.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在执行上U /U。 A.国家标准优于地方标准 B.地方标准优于国家标准 C.地方标准平行于国家标准 D

    2、.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交叉(分数:1.00)A.B.C.D.3.下列U /U是为保障入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B.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C.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D.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分数:1.00)A.B.C.D.4.特定工业区属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U /U。 A.三类区 B.二类区 C.一类区 D.四类区(分数:1.00)A.B.C.D.5.自U /U起设立(包括新建、扩建、改建)的污染源执行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A.1997 年 1 月 1 日 B.2001 年 1 月 1 日

    3、 C.2001 年 7 月 1 日 D.1997 年 7 月 1 日(分数:1.00)A.B.C.D.6.我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设置了U /U指标体系。 A.2 项 B.3 项 C.4 项 D.5 项(分数:1.00)A.B.C.D.7.排气筒高度如不能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要求的高度,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U /U执行。 A.50% B.70% C.60% D.40%(分数:1.00)A.B.C.D.8.依据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锅炉建成使用年限,I 时段是指U /U前建成使用的锅炉。 A.1994 年 6 月 1 日 B.1997 年 1 月 1 日 C.2000

    4、 年 12 月 31 日 D.2001 年 1 月 1 日(分数:1.00)A.B.C.D.9.某城镇边上的一般工业区内有一金属延压加工厂,其中设有加热炉,其烟囱高度和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应该执行U /U。 A.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 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C.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 D.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分数:1.00)A.B.C.D.10.总悬浮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分析方法为U /U。 A.重量法 B.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C.紫外光度法 D.化学发光法(分数:1.00)A.B.C.D.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 TSP 年平均值每月至少

    5、有分布均匀的U /U个日均值。 A.4 B.5 C.6 D.7(分数:1.00)A.B.C.D.1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U /U。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未规定(分数:1.00)A.B.C.D.13.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 pi=(CiCoi)100%,其中的 Coi是指第 i 个污染物U /U不重复。 A.单位时间排放量(g/s) B.达标排放后的排放浓度(mg/m 3) C.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mg/m 3) D.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 3)(分数:1.00)A.B.C.D.14.对一家在上海郊区 2000 年建成投产的以生产氮肥为主

    6、的化肥厂,其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为U /Umg/m3。 A.2000 B.1700 C.1000 D.400(分数:1.00)A.B.C.D.1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的分类不包括U /U。 A.环境空气敏感区 B.文教区 C.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分数:1.00)A.B.C.D.16.大气环境评价等级划分是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U /U,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A.各污染物的最小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 B.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近影响范围 C.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 D.各污

    7、染物的最小影响程度和最近影响范围(分数:1.00)A.B.C.D.17.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U /U。 A.一级 B.一级或二级 C.二级 D.二级或三级(分数:1.00)A.B.C.D.18.大气环境评价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U /U。 A.受大气污染影响人口情况 B.主要污染物 C.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 D.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分数:1.00)A.B.C.D.19.对于大气二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U /U年内的至少连续 1 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A.2 B.3 C.4 D.5

    8、(分数:1.00)A.B.C.D.20.污水排放量中包括U /U。 A.间接冷却水量 B.循环水量 C.其他含污染量物极少的清净下水排放量 D.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分数:1.00)A.B.C.D.2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排放量划分为U /U等级。 A.3 个 B.4 个 C.5 个 D.6 个(分数:1.00)A.B.C.D.22.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其中不包括U /U。 A.光污染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酸和碱 D.持久性污染物(分数:1.00)A.B.C.D.23.根据污水复杂程度的判断,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

    9、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属于U /U。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一般(分数:1.00)A.B.C.D.24.对河流与河口中,水环境影响评价“水域规模”中的“大河”指U /U的河流。 A.Q150m 3/s B.Q100m 3/s C.Q150m 3/s D.Q180m 3/s(分数:1.00)A.B.C.D.25.“水域规模”划分为“大湖(库)、中湖(库)、小湖(库)”的依据是U /U。 A.平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B.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C.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或水面面积 D.丰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分数:1.00)A.B.

    10、C.D.26.一般情况,河口一级评价调查时期为一个潮汐年的U /U。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大潮期和小潮期 C.丰水期和枯水期 D.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分数:1.00)A.B.C.D.27.ISE= (分数:1.00)A.B.C.D.28.一般情况,在拟建排污口上游U /U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A.500m B.400m C.300m D.200m(分数:1.00)A.B.C.D.29.对河宽小于 50m 者,在取样断面上距岸边U /U各设一条取样垂线。 A.1/5 B.1/4 C.1/2 D.1/3(分数:1.00)A.B.C.D.3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不包括U /U。 A.

    11、总纲 B.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C.行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D.生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分数:1.00)A.B.C.D.31.向U /U水体排污时,应结合环境规划酌情处理或由环保部门事先规定排污要求。 A.未超标 B.已超标 C.正常 D.未规定(分数:1.00)A.B.C.D.32.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U /U,选取相应类别标准,进行单因子评价。 A.水域功能类别 B.水域类型 C.水质 D.水环境(分数:1.00)A.B.C.D.33.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向鱼虾类越冬场水域排放的污水,应执行U /U标准。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分数:1.

    12、00)A.B.C.D.34.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水的氨氮标准限值为U /Umg/L。 A.0.5 B.1.5 C.1.0 D.2.0(分数:1.00)A.B.C.D.35.河流断面宽深比大于或等于U /U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A.5 B.10 C.20 D.25(分数:1.00)A.B.C.D.36.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U /U。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分数:1.00)A.B.C.D.37.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包括U /U级评价要求。 A.2 B.3 C.4 D.5(分数:1.00)A.B.C.D.38.类建设项目一级评价地下水环境现状

    13、调查与评价的范围为U /Ukm 2。 A.50 B.20 C.50 D.2050(分数:1.00)A.B.C.D.39.地下水二级评价要求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评价期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U /U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A.枯、丰水期 B.枯、平水期 C.枯、平、丰水期 D.枯水期(分数:1.00)A.B.C.D.40.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当类建设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一级评价以U /U为调查评价范围。 A.同一地下水水块段 B.同一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块段 C.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 D.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情况(分数:1.00)A.B.C.D.41

    14、.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中应特别关注相关的U /U,必要时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A.环境敏感区域 B.环境保护目标 C.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 D.未规定(分数:1.00)A.B.C.D.42.地下水一级评价项目评价区面积大于 100km2时,每增加U /Ukm 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 1 个点/层。 A.15 B.20 C.25 D.30(分数:1.00)A.B.C.D.43.地下水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U /U个点/层。 A.5 B.6 C.7 D.8(分数:1.00)A.B.C.D.44.

    15、评价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时,根据建设项目在各个不同生产阶段、除污染源附近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水质因子在较大范围内出现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后,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两条,应得出U /U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结论。 A.不能 B.可以 C.完全可以 D.未规定(分数:1.00)A.B.C.D.45.地下水质量标准规定U /U水是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话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A.类 B.类 C.类 D.类(分数:1.00)A.B.C.D.46.下列U /U是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

    16、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 A.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B.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C.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D.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数:1.00)A.B.C.D.47.某中型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 3dB(A),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U /U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或三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评价(分数:1.00)A.B.C.D.48.声环境现状调查需收集评价范围内U /U地理地形图。 A.1:(2000100000) B.1:(5000100000) C.1:(200050000) D.1:(5005000)(分数:1.00)A

    17、.B.C.D.49.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U /U时,可将该声源近似为点声源。 A.2 倍 B.1 倍 C.3 倍 D.4 倍(分数:1.00)A.B.C.D.50.机场飞机噪声预测的内容中,需给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 WECPN)为U /U的等声级线图。 A.65dB、70dB、75dB、80dB、85dB B.60dB、70dB、80dB、90dB、100dB C.70dB、75dB、80dB、85dB、90dB D.75dB、80dB、85dB、90dB、95dB(分数:1.00)A.B.C.D.51.由建设项目自身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

    18、为U /U。 A.预测值 B.背景值 C.贡献值 D.叠加值(分数:1.00)A.B.C.D.52.一般户外、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时,距地面高度的共同要求是 U /U。 A.1m B.1.5m C.1.2m D.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53.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位于乡村区域的集镇执行U /U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A.0 类 B.2 类 C.1 类 D.4 类(分数:1.00)A.B.C.D.54.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一般考虑U /U个方面的内容。 A.四 B.五 C.六 D.八(分数:1.00)A.B.C.D.55.判定生态影响判据

    19、的依据有U /U。(1)国家、行业和地方已颁布的资源环境保护等相关法规、政策、标准、规划和区划等确定的目标、措施与要求。(2)科学研究判定的生态效应或评价项目实际的生态监测、模拟结果。(3)评价项目所在地区及相似区域生态背景值或本底值。(4)已有性质、规模以及区域生态敏感性相似项目的实际生态影响类比。(5)相关领域专家、管理部门及公众的咨询意见。 A.(1)(2) B.(1)(2)(3) C.(2)(3)(4) D.(1)(2)(3)(4)(5)(分数:1.00)A.B.C.D.56.关于工程分析的重点主要内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U /U。 A.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B.可能造成重大资

    20、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C.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D.与特殊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分数:1.00)A.B.C.D.57.下列U /U是生态现状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 A.生态环境 B.生态现状调查 C.生物群落 D.生态因子(分数:1.00)A.B.C.D.58.生态现状调查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应U /U评价工作的范围。 A.不小于 B.大于 C.等于 D.小于(分数:1.00)A.B.C.D.59.生态现状调查U /U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四级评价(分数:1.00)A.B.C.D.6

    21、0.常用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中,U /U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 A.模型法 B.列表清单 C.图形叠置 D.生态机理分析(分数:1.00)A.B.C.D.61.应按照U /U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有利修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 A.避让、补偿、减缓和重建 B.减缓、避让、补偿和重建 C.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 D.减缓、补偿、避让和重建(分数:1.00)A.B.C.D.62.涉及U /U时,应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否则,应制定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 A.敏感生态保护目标 B.生态目标 C.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

    22、的生态目标 D.采取措施后不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分数:1.00)A.B.C.D.63.土壤环境质量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U /U类。 A.一 B.二 C.三 D.四(分数:1.00)A.B.C.D.6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U /U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提供土壤限制值。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分数:1.00)A.B.C.D.65.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U /U临界量的功能单元。 A.等于 B.等于或低于 C.等于或超过 D.超过(分数:1.00)A.B.C.D.66.环境风险一级评价应按建设项目环境风

    23、险评价技术导则对事故影响进行U /U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A.半定量 B.定性 C.定量或定性 D.定量(分数:1.00)A.B.C.D.67.若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源属非重大危险源,其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U /U。 A.三级 B.一级或二级 C.一级 D.二级(分数:1.00)A.B.C.D.68.下列U /U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 A.估算模式 B.AERMOD 模式 C.ADMS 模式 D.CALPUFF

    24、 模式(分数:1.00)A.B.C.D.69.在风险识别环境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重点收集U /U资料。 A.厂址周边环境 B.区域环境资料 C.人口分布和环境保护目标 D.厂址内环境(分数:1.00)A.B.C.D.70.根据有毒有害物质向环境放散的危害环境事故起因,风险类型分为U /U。 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分数:1.00)A.B.C.D.71.下列U /U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A.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B.AERMOD 模式 C.ADMS 模式 D.CALPUFF 模式(分数:1.00)A.B.C.D.72.

    25、工程建设过程中,验收调查时段不包括U /U。 A.工程前期 B.施工期 C.检查期 D.试运行期(分数:1.00)A.B.C.D.73.对验收调查重点叙述错误的是U /U。 A.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情况 B.验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污染因子达标情况的预测结果 C.工程施工期实际存在的及公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D.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分数:1.00)A.B.C.D.74.生态敏感目标不包括U /U。 A.需特殊保护地区 B.生态敏感与脆弱区 C.社会关注区 D.疗养院(分数:1.00)A.B.C.D.75.工程调查时提供工程平面布置图(或线路走向示意图),应标注

    26、U /U。 A.主要工程设施 B.环境敏感目标 C.主要工程设施和环境敏感目标 D.主要建筑物、河流、道路、人口分布(分数:1.00)A.B.C.D.76.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中,U /U应分别预测建设项目在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一、二级评价(分数:1.00)A.B.C.D.77.下列U /U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移民安置、文物保护等方面采取的保护措施。 A.生态影响 B.污染影响 C.社会影响 D.环境影响(分数:1.00)A.B.C.D.78.影响识别应明确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

    27、影响的环境要素问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 U /U建设项目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 A.定量分析 B.定性分析 C.详细分析 D.粗略估计(分数:1.00)A.B.C.D.79.环境影响评价的各单项环境要素评价一般划分为U /U个工作等级。 A.1 B.2 C.3 D.4(分数:1.00)A.B.C.D.80.对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在划分各评价项目的工作等级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或当地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等情况可作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上下不应超过U /U。 A.一级 B.半级 C.二级 D.三级(分数:1.00)A.B.C.D.

    28、8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U /U、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 A.建设项目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B.建设项目类型、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C.建设项目类型、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 D.建设项目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分数:1.00)A.B.C.D.8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中公众参与属于U /U。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贯穿于全过程(分数:1.00)A.B.C.D.83.下列属于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的是U /U。 A.类比分析法 B.收集资料 C.实测法 D.实验法(分数:1.00)A.B.C.D.84

    29、.环境影响评价选取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的,应根据建设项目特征、评价范围、U /U等分析其适用性。 A.影响范围 B.影响强度 C.影响方式 D.影响性质(分数:1.00)A.B.C.D.85.在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中,U /U要求时间长,需要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结果较准确。 A.系统分析法 B.物料平衡计算法 C.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D.类比分析法(分数:1.00)A.B.C.D.86.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不包括U /U。 A.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搜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 B.对与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

    30、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 C.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遥感调查,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 D.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分数:1.00)A.B.C.D.87.当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异气管道直接排放填埋气体时,导气管排放口的甲烷的体积百分比应U /U。 A.不大于 5% B.不大于 15% C.不大于 10% D.不大于 20%(分数:1.00)A.B.C.D.88.污水应在转运站内对渗滤液进行处理,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等污染物浓度限值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规定的浓度限值,其他水污染物

    31、排放控制要求南企业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根据其污水处理能力商定或执行相关标准。 A.排入环境水体的 B.排入未设置污水处理厂的排水管网的 C.自行处理的 D.排入设置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水管网的(分数:1.00)A.B.C.D.89.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场界应位于居民区U /U以外。 A.800m B.600m C.500m D.1000m(分数:1.00)A.B.C.D.90.一般工业同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分为U /U。 A.级场和级场 B.类场、类场、类场 C.1 类场和 2 类场 D.类场和类场(分数:1.00)A.B.C.D.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30,分数:60.00)91.国家环境基

    32、础标准的内容包括U /U。 A.标准中需要统一的信息编码 B.编制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基础数据 C.标准中需要统一的符号图形 D.标准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分数:2.00)A.B.C.D.92.下列有权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机构是U /U。 A.自治区人民政府 B.自治州人民政府 C.省人民政府 D.直辖市人民政府(分数:2.00)A.B.C.D.93.除国家环境标准外,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还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包括 U /U。 A.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 B.监测技术 C.环境区划 D.规划的技术要求(分数:2.00)A.B.C.D.94.生态影响调查的内容一般包括U /U。 A

    33、.工程沿线生态状况,珍稀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和分布状况、鱼类三场分布等 B.工程占地情况调查,包括临时占地、永久占地,列表说明占地位置、用途、类型、面 积、取弃土量(取弃土场)及生态恢复情况等 C.工程影响区域内水土流失现状、成因、类型,采取的水土保持、绿化及措施的实施效果等 D.给出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和实际采取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对照、变化情况,并对变化情况予以必要的说明;对无法全面落实的措施,应说明实际情况并提出后续实施、改进的建议(分数:2.00)A.B.C.D.95.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U /U。 A.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专项评价的工作

    34、等级和调查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B.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C.对与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D.对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应分别按现有、在建、改扩建项目实施后汇总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变化量,给出改扩建项目建成后最终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分数:2.00)A.B.C.D.96.大气环境污染源调查时,对于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内容的调查应包括U /U。 A.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

    35、过 20 级) B.颗粒物的分级粒径(m) C.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 3) D.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分数:2.00)A.B.C.D.97.下列内容属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中的常规调查项目的是U /U。 A.风向 B.时间 C.露点温度 D.风速(分数:2.00)A.B.C.D.9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可分U /U。 A.区域地面下风向轴线浓度点 B.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C.环境空气敏感区 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分数:2.00)A.B.C.D.99.下列内容属于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的是U /U。 A.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

    36、环境质量 B.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C.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D.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平均地面小时浓度(分数:2.00)A.B.C.D.100.需预测小时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U /U。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消减污染源 D.年均浓度(分数:2.00)A.B.C.D.101.风险识别类型包括U /U。 A.火灾 B.爆炸 C.泄漏 D.泥石流(分数

    37、:2.00)A.B.C.D.102.风险值是风险评价表征量,包括U /U。 A.事故的发生时间 B.人员伤亡 C.经济损失 D.环境损伤程度(分数:2.00)A.B.C.D.103.区域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包括U /U。 A.废水处理基础设施 B.地表水使用现状 C.水量供需平衡状况 D.生活和工业用水现状(分数:2.00)A.B.C.D.104.规划方案分析应将开发区规划方案放在区域发展的层次上进行合理性分析,突出 U /U。 A.开发区投入产出的合理性 B.开发区总体发展目标 C.开发区布局的合理性 D.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分数:2.00)A.B.C.D.105.开发区规划与

    38、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是将开发区所在区域的U /U与开发区规划作详细对比,分析开发区规划是否与所在区域的总体规划具有相容性。 A.总体规划 B.布局规划 C.国土规划 D.环境功能区划(分数:2.00)A.B.C.D.106.工程建设过程属工程调查的内容之一,它应说明下列U /U。 A.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环境监理单位 B.工程开工建设时间和投入试运行时间 C.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完成及审批时间 D.初步设计完成及批复时间(分数:2.00)A.B.C.D.107.污染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是指针对U /U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A.生态影响 B.振动 C.社会影响采取文物保护 D

    39、.电磁(分数:2.00)A.B.C.D.108.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应包括U /U。 A.给出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和实际采取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对照、变化情况 B.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所提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一一予以核实、说明 C.社会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D.生态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分数:2.00)A.B.C.D.109.常用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包括U /U。 A.指数法与综合指数 B.类比分析 C.系统分析 D.生物多样性评价(分数:2.00)A.B.C.D.110.列表清单法应用于U /U。 A.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 B.进行生

    40、态保护措施的筛选 C.进行物种或柄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比选 D.进行物种保护措施的筛选(分数:2.00)A.B.C.D.111.土壤环境质量的分类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类主要适用于一般U /U等土壤。 A.农田 B.林园 C.蔬菜地 D.茶园(分数:2.00)A.B.C.D.112.地面水环境现状的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包括U /U。 A.环境现状的调查范围,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调查,能全面说明与地面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 B.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最显著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调查,能

    41、全面说明与地面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 C.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面水环境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评价等级高时可取调查范围略大,反之可略小)后决定 D.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面水环境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的达到水域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后决定(分数:2.00)A.B.C.D.113.地面水点源调查的内容包括U /U。 A.点源的排放 B.排放数据 C.用排水状况 D.废(污)水的处理情况(分数:2.00)A.B.C.D.11

    42、4.按照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建设项目U /U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A.建设期 B.准备期 C.运行期 D.服务期满后(分数:2.00)A.B.C.D.115.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U /U。 A.河流充分混合段 B.持久性污染物 C.河流为恒定流动 D.废水连续稳定排放(分数:2.00)A.B.C.D.116.水质评价的原则包括U /U。 A.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类别标准,进行单因子评价,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的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 B.丰、平、枯水期特征明显的水域,应分水期进行水质评价 C.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

    43、表水源地水质评价的项目应包括本标准中的基本项目、补充项目以及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选择确定的特定项目 D.与近海水域相连的地表水河口水域根据水环境功能按本标准相应类别标准值进行管理,近海水功能区水域根据使用功能按海水水质标准相应类别标准值进行管理(分数:2.00)A.B.C.D.117.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调查中,收集评价范围内 1:(200050000)地理地形图,说明评价范围内声源和敏感目标之间的U /U。 A.地貌特征 B.主导风向 C.地形高差 D.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分数:2.00)A.B.C.D.118.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是U /U。 A.图表法 B.收集资料法


    注意事项

    本文(【工程类职业资格】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55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bonesoil32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