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 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江苏丹阳高三期中)下面是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主要反映出西汉(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答案 D解析 从材料中的“5 人”可知,这是小农经济的规模;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农民生活比较困难,D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男耕女织,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仅是生活成本,C 项错误。2(2019福建省三明市一中高三月考)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
2、(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广种薄收C休耕轮作 D少种多收答案 C解析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的特点,故C 项正确。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材料强调的是代田法的特点,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广种薄收、少种多收的特点,故 B、D 两项错误。3(2019安徽六安市一中高三返校考)下表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情况2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
3、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答案 C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东汉末年铁器已在西南地区使用,故 C 项正确。仅仅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A 项错误;仅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铁器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生产工具这一结论,故 B 项错误;表中内容看不出西南地区冶炼技术水平领先全国,故 D 项错误。4(2019重庆一中月考)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 ,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 “亭”等戳记,且产地较远,据此可知,汉代( )A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开始出现B民间工商
4、业迅速发展C官营手工业中出现商品生产D墓葬等级差别已消失答案 C解析 材料中“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说明是官营手工业, “平民墓葬”则体现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是汉代才开始出现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强调官营手工业,故 B 项错误;平民墓葬中出土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能说明墓葬等级差别已消失,故 D 项错误。5(2019海南儋州市一中高三统测)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 “弱土强之”的办法,即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
5、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材料意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注重( )A因地制宜 B适时播种C使用绿肥 D精耕细作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犁过” “再耙” “再翻” “再犁”可知,这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征,故D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要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播种和使用绿肥,故 B、C 两项错误。6(2019江苏海安中学月考)秦汉时征发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称为七科谪(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激化阶级矛盾 B打压商人群体C削弱军队实力
6、 D阻碍经济进步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3的人”被征发到边疆服役可知,秦汉统治者打压商人群体,故 B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材料并不能体现军队实力被削弱,故排除 C 项;材料所涉不能说明会阻碍经济进步,故排除 D 项。7(2018江苏盐城模拟)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答案 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即是社会的“至上神
7、” ,董仲舒强调“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 ,这反映了对上天的敬畏,尊天地从而可以贵君权,因为天子受命于天,从而神化皇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到纲常伦理的重要性,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废除郡国并行制,且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8(2019百校联盟摸底)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沐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 )A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B崇尚天人合一C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D主张君权神授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儒学得
8、到广泛传播,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大一统思想,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学教化与国家统一,没有涉及等级秩序、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故 A、B、D 三项错误。9(2018福建龙岩模拟)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这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答案 B解析 通过材料时间“汉朝”及皇帝下“罪己诏”的原因是自然灾害发生,可判断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有关。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 ,代表“天”统治天下(君权天授或君权神授),天和人能够相互
9、感应,若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故 B 正确。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虚怀纳谏” ,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并不是制度,故 D 项错误。10(2018山东泰安一模)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诗经)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材料表明,西汉武、宣年间( )4A汉代的儒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答案 C解析 材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20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第二 单元 古代 中华文明 形成 发展 秦汉 时期 经济 思想 文化 课后 作业 解析 人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