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4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课件.pptx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4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4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课件.pptx(5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 晚清时期,-3-,时空坐标,提纲挈领,-4-,时空坐标,提纲挈领,-5-,高频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外交近代化 1.(2018课标全国,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解析,-6-,2.(2018课标
2、全国,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解析,-7-,高频考点二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关联 3.(2016课标全国,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
3、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解析,-8-,4.(2015课标全国,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解析,-9-,5.(2014课标全国,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
4、.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解析,-10-,高频考点三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6.(2017课标全国,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解析,-11-,7.(2017课标全国,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
5、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答案,解析,-12-,8.(2016课标全国,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解析,-13-,高频考点四 近代中国思想的嬗变 9.(2018课标全国,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
6、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解析,-14-,10.(2016课标全国,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解析,-15-,1
7、1.(2016课标全国,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解析,-16-,12.(2015课标全国,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8、答案,解析,-17-,13.(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解析,-18-,14.(2014课标全国,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解析,-19-,高频考
9、点五 清代中期以来的人口问题 15.(2016课标全国,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20-,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
10、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21-,参考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
11、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22-,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的人口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的原因、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主张及对主张的评价。材料一反映了导致人口增
12、长的因素及产生的影响;材料二反映的是近代学者提出的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第(1)问,注意从材料一中全面提取有效信息,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回答。“原因”可依据材料一中的“社会总体稳定”“取消了人头税”“农作制”“高产作物”“广为开垦”等信息总结回答;“影响”可依据材料一中的“游手好闲者”“水土流失”“草原沙化”“民变”等信息整合回答。第(2)问,“主张”依据材料二信息“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开垦荒地”“改良农业”“迟婚与节育”等整合回答;“评价”要注意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个角度来回答,对上述“主张”要一一对应进行评价,不要遗漏。,-23-,高频考点六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6.(2
13、016课标全国,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25-,参考答案: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
14、通商口岸的开放。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既有被动开放的,也有主动开放的,但是分布的区域却有明显的相似性。文字材料说明了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类型;图片材料则可得出中国近代通商口岸集中的区域。解答此类题时注意需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一条信息,然后再结合史实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对提炼出的信息进行简要分析。,-26-,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27-,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28-,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29-,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0-,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1-,精要必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专题 中华文明 变革 转型 晚清 时期 课件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