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 3 月月考试题(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2019 年 3 月第 1 卷(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卷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尚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黎明) ,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1976年在陕西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利簋,上有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由此可知 A 尚书是纪事真实可信的史籍 B 尚书与青铜利篮产生于同一时期C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需互补互证 D利簋铭文提升尚书此载的可信度2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
2、、祭祀神灵以求福佑。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 ,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材料体现了西周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 B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 D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3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4何怀宏先生指出,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
3、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 。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 ,自然也不是“士及庶人家族” 。由此可推断,这种“世族”( )A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 B春秋时期往往可议决国家大事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 D一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5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 2 -A形成于西周时期 B有利
4、于维护等级制度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6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 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7公元前 656 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 ”齐桓公从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5、 )A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 B诸侯僭越天子之礼C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D礼乐制度荡然无存8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 ,而把“孝悌” “忠信” “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 、 “孝悌忠信”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9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6、( )A以民为本 B以农立国 C封建迷信 D抑制商业10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烨。这些农具的使用( ) - 3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1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12史载,周代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完成统一不久,
7、秦王赢政就下令取消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照此类推。汉初又恢复谥法,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 “谥法”的重新恢复( )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统治 B体现了儒家思想官方化C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13 “云梦秦简”是指 1975 年 12 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 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主要是竹简
8、与毛笔书写文字14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15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 4 -区同时代其它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16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
9、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C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17表 1 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表 1 正月 命女红趣织布 二月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 三月 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六月 命女红织缣缚 八月 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十月 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D
10、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18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书中提到:“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 “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最主要特色B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C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D按知识标准用人体现传统政治的尊智性19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
11、刺史” ,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到南北朝时被取消。这反- 5 -映出()A战争体制的需求 B中央集权的加强C门阀势力的形成 D监察制度的异化20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 “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21(唐)李华中书政事堂纪曰:“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政事堂
12、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 ”据此判断唐初政事堂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划定了君权的具体范围 B强调了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促进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善22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A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C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
13、善23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 )A防止武将专权 B重视分宰相之权C强调监察地方 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24据表 2 可推知两宋时期- 6 -A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B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C文化的重心向南方转移 D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第卷(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
14、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 、左右仆射(从二品) 、纳言(正三品) 、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 “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 ”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于预政事。 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厦门市 湖滨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月月 考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