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新疆乌鲁木齐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doc
《2011届新疆乌鲁木齐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新疆乌鲁木齐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新疆乌鲁木齐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 1分) ( 1)子曰:岁寒, 。 ( 2) ,疑义相与析。 ( 3)臣欲奉诏奔驰, _; _。则告诉不许。 ( 4)自胡马窥江去后, _, _。 答案: ( 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2)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 ( 3)奇文共欣赏 ( 4)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 ) A一个人的事业和他的道德水平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层纸捅破了,学者打着学术名义追逐金钱的把戏也就 昭然若揭 了。 B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
2、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 一文不名 的破布。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 见微知著 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 毁家纾难 ,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答案: A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 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 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3、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 “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 A B C D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陆续刊发时,引起热议,其影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景观。 B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为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C近日在宜宾城区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当三名男子在持刀抢劫一女子时,将交通一度阻断。在长达近十分钟的抢劫过程中,数十名路人视而不见。 D对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而不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的做法,部分家长表示这样做是在 “圈养 ”学生,违反了未成年人
4、保护法。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们的工夫则从 “存天理,去人欲 ”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 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 “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 ”。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
6、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 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
7、。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 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 “新儒家 ”,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 一个政
8、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小题 1】对文中叙述的 “新儒学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 入。 【小题 2】对中国古代 “书院制度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
9、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 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小题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10、。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 ,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原文是 “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 ”B项“以天下为己任, 狂热的宗教热忱 ”言过其实了。 A项可根据信息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 ”判断正确。 C、 D项,可根据信息 “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
11、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判断正确。 【小题 1】 A项,根据信息 “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 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 “以局部代替整体 ”的错误。 B项根据信息 “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 ”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 D项 “唯一的教育形式 ”错,根据信息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
12、州县学均有。 ”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小题 1】 A项,根据文中信息 “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 ”判断正确; B项,根据信息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 “新儒家 ”,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 ”判断正确。 C项,根据信息 “ 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 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等信息判断正确。 D项原文是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13、。 ”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 “政治集团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列各题。( 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 que),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
14、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 “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 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 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 “中学 ”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 “西学 ”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
15、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 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
16、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 “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 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
17、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 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 8月,阔别 12年的挚友吴宓来
18、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 里描述: “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 ”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 1964年,陈寅恪 75岁。五年后, 1969年 10月 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 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青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1925年,清华大学国 学院的四大导师
19、,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B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C 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 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D陈寅恪认为 :读书治学,只有
20、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小题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 6分) 【小题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 些特点?( 6分) 【小题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这一主张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AC 【小题 1】 1、追求真
21、理,实事求是;王国维碑文: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2、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3、潜心治学,死而后已。有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作品。 【小题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 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 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 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
22、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 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 【小题 1】: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 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 “国际潮流 ”,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无疑将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 “本来民族之地位 ”将岌岌可危。 【小题 1】 A、当时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原文说: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
23、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C、原文有: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 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小题 1】每点 2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注意要有事实例证。 【小题 1】每点 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 1】对陈寅恪主张的理解阐释 4分,联系实际 4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新疆乌鲁木齐 第一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