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命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1、 左传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墨子亦载:“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问鼎中原 B春秋鼎盛 C钟鸣鼎食 D一言九鼎2、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 “受疆土” ,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
2、法制的发展 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浪迹于各国各地,主动寻找主人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A宗法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B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C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 D君主集权意识的产生4、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A便于皇帝集思广益 B易造成权臣的专政C是君权衰微的产物 D标志着君主制确立5、秦
3、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 ”为了解决“汉之所忧”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频繁更换丞相 B任用亲信和近臣C建立刺史制度 D颁布“推恩令”7、从秦到宋的中国帝制社会中,官僚体制运作中存在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的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预防专制皇权出现错误C制约专制主义皇权 D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8、某史书记载:
4、“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 ”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9、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需议定后请示皇太后就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A. 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D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10、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 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 “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表明
5、隋文帝时A恢复实施察举制 B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C科举制全面实施 D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11、钱穆认为“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A扩大了政权基础 B摧毁了门阀政治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12、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
6、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而巳。 ”这一分工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13、北宋建立以后, “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14、 “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主要职责是征
7、收赋税 B与都省相互制衡C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D受到中书省节制15、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 ,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表明A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 B元朝初年监察制度逐渐完善C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 D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16、黄仁宇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 ,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 ,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B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C藩镇割据削弱
8、皇权 D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17、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 ,甚至成了真“皇帝” 。其根本原因是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政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18、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 ,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 ,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康熙帝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宰相制度的重建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南书房的制约 D军机处的设置19、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
9、臣。 ”这说明军机处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防止了大臣专权20、中国古代, “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这一观点A主张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 B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历史教训相符合C认为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强调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2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九江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