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6单元第18讲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和重大理论成果学案.doc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6单元第18讲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和重大理论成果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6单元第18讲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和重大理论成果学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8讲 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和重大理论成果考点 1 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措施(1)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2)成立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3)吸引海外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4)1956年,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成就领域 成就国防科技1958 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医学 1965年,在世
2、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农业领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1)“文革”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2)“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1988年 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3意义(1)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2)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21原因(1)“科教兴国”战
3、略的实施。(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3)“863计划” “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2成就(1)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农业、科研等方面和平利用。(2)空间技术领域:1984 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3)航空航天事业:1980 年 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003年 10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 5号”载人宇宙飞船。(4)信息技术领域:1983 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 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 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5)生物工程领域:
4、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3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轻巧识记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选修融会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选修 4)1成就(1)地质力学:进行石油勘探,摘掉贫油国帽子;发展核能事业;地震预测。(2)冰川学: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3)古生物学:创立 科化石鉴定标准;寻找开发煤炭资源。2历史评价(1)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2)他打破两个“洋神话” ,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中国不是贫油国的科学论断,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3)他以杰出
5、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探究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3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 1970年 4月 25日讯史料解读(1)史
6、料一中“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史料中的省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做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提示 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提示 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
7、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史论归纳影响现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4)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5)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2不利因素(1)“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4些不应有的失误。(2)历史上轻视科技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3)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8、4)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1965 年 5月,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 ,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导学号:61600081】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D成功培育“南优 2号”杂交水稻A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符合题意,故 A项正确;B 项是指 2003年 10月 15日, “神舟 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项错误;C 项是指 1
9、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项错误;D 项是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项错误。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B 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 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 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 C项错误;D 项说法过
10、于绝对,故 D项错误。3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 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评论的是我国( )A “南优 2号”的成功培育B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D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D 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 ,故 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发射成功,故 B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 C项错误;“神舟 5号”5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是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 D项正确。41988 年 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
11、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B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C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D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 2号”C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考点 2 现代中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 “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开展。(2)目的
1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3)提出:1956 年 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成就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如红岩 、 红日 、 红旗谱等。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有上甘岭 、 龙须沟 、 东方红 、 洪湖赤卫队 、 红色娘子军等。(6)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2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背景: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2)表现破除“四旧” ,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民
13、主人士遭到批斗。文化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样板戏”一枝独秀, “八亿人口八个戏”成6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3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2)表现: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轻巧识记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表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府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
14、度。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2)作用: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表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导方针。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2)作用到 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7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3 “
15、文化大革命”时期(1)表现:“停课闹革命” 、招生停顿、 “上山下乡” “教育革命” 、废止高考制度。(2)影响:出现了“文化断层” 、 “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措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977 年 12月,恢复高考制度。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1983 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1980 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
16、律法规体系。(2)成效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轻巧识记 图示法记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史料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料二 20 世纪 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
17、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8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 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起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根本目的;“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直接目的。(2)史料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变化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落实情况对史学研究的影响。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提示 调动一切积
18、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提示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史论归纳全面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从背景来看, “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
19、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从基本精神来看, “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4)从受挫原因看, “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 ;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现代教育的发展史料一 1949 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
20、科学方面。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9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 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 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 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 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史料二 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 “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关于 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史料三 19492008 年中国的教育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史
21、料第一句话点明了核心思想。由“模仿苏联教育制度”得出照搬苏联模式的结论;由“在大约 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 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可知偏重工科,削弱人文社会学科。(2)史料二中“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说明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 “严格考试制度”等体现了对录取中不公正现象的抵制。(3)史料三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从 1949年、1978 年、2008 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看变化趋势。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教育落后,改革开放后,各层次教育发展迅速。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的教
22、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做法有何现实意义?提示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意义: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2)史料二主要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教育中的哪一件重大史实?有何历史意义?提示 史实: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中止的高考制度。意义: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10提示 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原因:中华人民
23、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党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史论归纳现代中国教育发展高潮的原因及启示(1)两次发展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2)原因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计划” ,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 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经济上,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 1966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研制“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好经济建设。此外, “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3)启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 世纪 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通用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分 中国近代 现代史 单元 18 新中国 科技 文化 重大 理论 成果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