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三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学案.doc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三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三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学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十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2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56 年)(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2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毛泽东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造成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3民主法制的健全(1978 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
2、“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深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在
3、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2014江苏单科,8)1953 年 6 月 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抓题眼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答案 A1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 )项
4、中共 民主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 少数 妇女4目 党员 党派 华侨 民族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比例 54.48%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B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推选产生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答案 D解析 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无法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故 A 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选举产生,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
5、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故 C 项错误;根据表中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的广泛性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人民民主原则,故 D 项正确。2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 “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 。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制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 D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与材料中“多党制” “通过一
6、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相符,故 D 项正确。考点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 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 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5(4)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2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1)扬眉吐气:1971
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2)跨洋握手: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 年 12 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3)冰释雪融: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重点深化1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
8、立场和原则。(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1(2018江苏卷,12)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
9、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 集团政治方式, 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6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抓题眼 邓小平主张的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平等性原则。所举的“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 “势力范围”方式的突出特点是“不平等” 。找错点 B 项“开创”错,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前已出现。C 项“消除”错,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永远无法消除。D 项“推动”错,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
10、年,邓小平的讲话在 1984 年 10 月,不可能有此种逻辑。答案 A2(2017江苏卷,12)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抓题眼 材料中“20 世纪 50 年代” “两国总理”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上述原则”等信息指向周恩来总理 1954 年访问印度、缅甸时,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事。找错点 万隆会议上周恩
11、来提出的方针是“求同存异” ,与材料“两国总理承认”内容不相关联;日内瓦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不相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两个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条约,与题干材料两国总理声明无关联。答案 B3(2016江苏卷,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 16 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抓题眼 题干信息可知该国际会议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从“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判断,此战为越南抗法战争,非美国对越南战
12、争。找错点 万隆会议、不结盟会议、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都不是解决法国在越南停战问题。答案 A3(2018南京、盐城二模)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7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 B解析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 年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
13、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材料中“新的对外政策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相符,故 B 项正确。4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 19502005 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答案 A解析 根据图表得出,在 19782005 年这段时间里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内因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外因是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因此,试图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遏制苏联,内因是主要原因,故 A 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1
14、991 年苏联解体,此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故 B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C 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美国始终坚持称霸全球的战略,故 D 项错误。考点三 祖国统一大业1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1)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2)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3)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法律保证, “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8(1)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
15、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1992 年底, “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1993 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 。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3)2008 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重点深化 比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2)不同点比较项 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区设立区域 在港澳台设立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制度 享有高度
16、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 仍是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问题 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2015江苏卷,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抓题眼 万隆会议召开于 1955 年,和平统一祖国方针正式确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和平
17、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早于万隆会议召开;建国初,新中国以独立自主姿态步入国际政治舞台,当时并不是“强国” 。答案 D95邓小平说,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 ,而且, “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 。邓小平在此强调了( )A香港应作为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地区B驻军应该适当参与特区行政事务C “一国两制”是因香港问题提出的D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邓小平说,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 ,而且, 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 ”可知,邓小平在这里强调的就是香港并不是完全的自
18、治,而是“一国两制”之下的地方特别行政区,故 A 项正确。6(2018南京三模)1963 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 “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该政策(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D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答案 D解析 材料中“台湾回归祖国后,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体现了原则性, “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体现了灵活性,故 D 项正确。10考 向 一 主 干
19、知 识 迁 移 新中国民主政治和世界形势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命题点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3 年 1 月 1 日, 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 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答案 C解析 材料“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协制度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无关,故 B 项错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
20、治建设,故 C 项正确;这与完成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遗留任务无关,故 D 项错误。命题点 2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1969 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这反映出( )A中国已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D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答案 C解析 1969 年,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中美关系还没有恢复正常化,所以中国没有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故 A 项错误;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60、70 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材料“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
21、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看出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故 C 项正确;60、70 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故 D 项错误。史论链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11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了长期的对峙,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考 向 二 能 力 方 法 渗 透 历史学科中作用和意义的区别命题点 3 20 世纪 70 年代
22、末的中国外交19771979 年间,中国领导人以及各类代表团的出访活动呈现迅速增长势头,该出访潮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的特殊历史作用主要是( )A服务于资金技术引进的需要B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开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视野答案 B解析 文革结束后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引进资金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故 A 项错误;全面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任务,故 B 项正确;中美正式建交与出访活动频繁互为推动因素,为此时中国外交的其中一部分,故 C 项错误;开阔社会主义建设视野并非重要作用,故 D 项错误。方法点拨历史作用与意义的区别(1)从积极和消极来看:历史事件的作用
23、可分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而意义一般只讲积极意义。(2)从逻辑关系深度来看:历史事件的作用一般只分析直接作用,而意义有直接意义和长远意义。考 向 三 历 史 价 值 观 引 领 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命题点 4 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 3 位副主席、2 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 2927。这说明( )A中共践行了建国前的民主构想B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C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D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答案 A12解析 毛泽东在 1945 年发表
24、论联合政府 ,阐述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9 年 6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表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是一个广泛容纳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民主政权,据材料“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 3 位副主席、2 位副总理的职位” “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 29:27”说明中共践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民主构想,故 A 项正确。命题点 5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并相继颁布了刑法 民法 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答案 C解析 材料只是列举 1982 年的法律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专用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现代史 部分 专题 十三 现代 中国 政治 对外 关系学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