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24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中国古代文化以伦理文化为主,最重“礼义” ,礼的精神彰显于道德观,礼的形式则所谓“衣冠礼仪” , “文章光华” 。而“道德”一词,重在“德” , “道”是通往“德”的途径。道德崇高而广大,然古人讲究“践履” (即实践) ,所以示知广大民众,德教最初或最基本归于一字:孝。 “孝者,教也” ,教育之教的字源来自孝,所以孝经中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的农耕经济,极重血缘与家庭,而孝敬父母,友于兄弟(所谓的“孝悌
2、” )为其思想核心。孔子教弟子,也重一“孝” ,以之为本,但如何将个体的“孝”发展为“孝文化” ,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由此,古人提出了“孝养” “孝顺”与“孝敬”三层次的义理。孝经说:“百善孝为先。 ”孝如何表现,首在“养” 。古代是农耕经济,生活取资劳作,“孝”字取“子”负“老”形象, “养儿防老” ,天经地义。今天的老人已有社会保障,但作为儿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之义不可丢,养之心不可无,落实到物质层面也是必需的。由此“孝养”的生发,中国文化极重“养” ,我们讲“养胃” “养气” “养生” ,古人如孟子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于是我们谈胸襟谓之“涵养” ,讲文明称有“修养”
3、,实际都由“孝养”而来。 然而,孝仅限于“养”可否?论语为政所载孔子答弟子问的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是生存之“养” ,还是孝道之“养” ,前者同“犬马” ,后者乃“人伦” ,所以关键在一“敬”字,做到了“孝敬” ,才是孝文化的核心,人对“孝”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内化为道德的情怀。古代所推崇的“二十四孝” ,其中虽有偏颇,但大多数的故事,显然是这一情怀的形象化表述。在“孝养”与“孝敬”之间,还有“孝顺” , 礼记中庸记载孔子曰:“父母其顺矣。 ”说的是子女对父母之依“顺”中的孝“义” 。孔子说孝敬,敬,就是敬畏,所以宋代理学家为人、治
4、学,无不倡导“居敬” ,这是由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而中国文化经典中为何反复强调“敬”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纯粹性宗教的缺失有关。清人沈德潜编古诗源收录第一首诗是相传帝尧时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上帝的无奈是中国人自主力量觉醒的时代强音,但同时从反面理解,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 2 -厘而失之千里。这也是先贤之所以重道德自律与反省,乃至“敬畏”的意义之所在。当然,这种孝敬的道德情怀并非“唯我”的,而在于推扩,这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引述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这已将个人道德提升到一种社会道
5、德。这种推扩功能,又以个人道德为中心形成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 大学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宋人朱熹以此教学,视为“大学八条目” ,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养气” “涵养” “修养”这些说法,实际都由“孝养”生发而来,这反映出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B.农耕经济时期,生活取资劳作, “孝养”老人,提供保障,天经地义,但这
6、还未生发成“孝道”的伦理文化。C.有别于动物的生存之养,人对养有敬畏之心,并内化为人的道德情怀,因而孝敬是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核心。D.宋代的“居敬” ,把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理学家们在为人和治学中无不倡导“居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先提出“孝养” “孝顺” “孝敬”三层次的义理,后对各层次义理进行了详细论述,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B.论述有关孝的义理时选文由个体的“孝”到“孝文化” ,层层递进,体现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的过程。C.论述“孝敬”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生存之“养”与孝道之“养”的对比,论证了“敬”的意义。D.“教”的
7、字源来自孝,反映了古人德教的出发点;大学篇选文则体现了德教的实践要以个人道德的修炼为中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孝”故事虽有偏颇,但大多形象化表述了孝敬情怀,所以对德教、对中国的伦- 3 -理文化有重要意义。B.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所以中国先贤重视通过道德自律与反省来让人产生敬畏之心。C.孝敬的道德情怀由个人道德向社会道德逐渐推扩,最终形成的以个人道德为中心的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D.朱熹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一个人不能正心诚意修养自身就不能做到家齐、国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 46 题。没有学
8、生的老师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就站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后。八仙桌上放着一根枝条。他表情严肃,两手撑在桌的两角,身子微微前倾,环顾堂屋里一把把排列整齐的椅子,他喊:“同学们,上课了!”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 ”我没看见过他上课时的情景,我好奇地望着他。他迎着从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穿着整齐的中山服,很气派,很儒雅,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他开始在八仙桌后踱步。我观察了好一会儿,他从堂屋的南头走到北头,再从北头走回南头,沉思的样儿。我发现,他接近墙根的时候,绝不多停留一会儿,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很白,不是那种没见紫外线的白皙,是病态的苍白。表叔告诉我,他走得那么准确。表叔说,他
9、的讲坛长度和堂屋宽度差不多,表叔叫我不要打扰他。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手里仍拎着教鞭,在巡视他的学生呢。表婶从房间里出来,身子擦动了堂屋门口的那把椅子。他发现了,他拎着教鞭走到那把椅子跟前。他举起教鞭,向下点去。教鞭在椅子把手的上边突然停住,他说:“上课时,不要捣乱。我的教鞭敲在你的脑袋上,会疼呢。 ”他的表情有些严肃,严肃中又带着微微笑意。表叔说,两年前,他师范学校毕业了,他坚决回到山村小学。去年,一场暴雨突如其来,他在疏散学生时,屋顶一根虫蛀腐蚀了的脊檩断了,砸在他的脑袋上,他就这样了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天阴了下来。他跑出堂屋抬头仰望,旋即又奔了
10、回去,看着屋顶。他焦躁起来,说:“同学们,暴雨要来了,赶快出教室!”我看见他忙乎起来,一把把椅子被他从堂屋搬到院子里。他一边忙乎一边喊:“同学们不- 4 -要挤!不要怕,有我呢。 ”我沉不住气了,我真想过去帮他一把。我瞧了表叔一眼,表婶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过一阵就会好了。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助。我看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堂屋院子间疯狂地穿梭,我真不忍心他那么孤独。太阳钻出乌云。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塌了,塌了,我们的教室塌了。你们吃吧,喝吧,你们不修教室,会有人收拾你们的。 ”他的声音低下来,似乎在念咒语。我望着环绕小山村的山岭,好似表叔的房子在下沉,下沉。他的神色开始恢复
11、正常,像是经历了一场风暴。现在,他表情呆滞、冷漠。他根本不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走回他的屋子。我走到八仙桌的后面他的讲坛上。我学着他的样子,在讲坛上极步,想体验当老师的感受,踱步中,我无法不想着他这位没有学生的老师,所以,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选自文艺生活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 题目叫“没有学生的老师” ,匠心独运,在矛盾的词语组合中,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内容。B. “表叔叹一口气,说, 三儿的课又开始了。 ”这一声叹气,既包含着表叔对三儿病态的无奈,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
12、。C. 三儿用教鞭向下点去的动作描写,内涵丰富,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三儿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包含着他对学生的深深爱意。D. 小说语言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通过对三儿这样普通的乡村教师的叙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教育公平。5. 文中划线处都写到“太阳” ,结合小说内容说明其作用。 (6 分)6. 小说结尾说“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试分析其原因。 (6 分)二、古诗文阅读(共 36分)(一)文言文阅读(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题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 5 -者
13、。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
14、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足以翼之。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
15、莫能就 就:完成8.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B.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C.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D.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B. 聂
16、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C. 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6 -D.仲子想要多派给聂政些军队,聂政以人多不方便刺杀推却。到了韩相侠累的府上,却有很多持兵戟的侍卫。但聂政丝毫不畏惧,直冲上去一剑刺死侠累。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5 分)(2)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足以翼之。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 2题,10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7、1011题。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张孝祥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注】槎(ch):木筏。冥冥:深远而不明的样子。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 分)A. 以“君”称朋友,以“仙”修饰朋友所乘之船,表现了词人对朋友的尊敬与赞美之情。B. “后日相思”两句是说作者的思念之情将随着朋友到达天涯海角,运用的是虚写手法。C. “草草杯盘”表明作者没有精美饭食,未能招待好朋友,四字中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感。D. 下片首句是对朋友的嘱托,是希望他上任之后切勿佩戴明珠翠羽,不要注重
18、打扮。E. 末句是想象朋友“政成”之后朝见天子时的样子,“衣袂翩翩”写出了他的踌躇满志。12.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1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中以“ , ”两句说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2.论语中“ , ”两句指出有抱负的人要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当大任。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 , ”两句,- 7 -体现出孟子在面对优厚的俸禄时仍能保持清醒。4.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从师求教跋涉之苦的句子是“ , ”。5.曹操观沧海中描写草木之景,突出欣欣向荣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邯郸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