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门市第二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 3 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 ”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
2、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 “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
3、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 ,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
4、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 2 -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
5、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虽然各家对国学的表述不同,但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B.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C.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D.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6、。B. 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推进了国学自身的完善,这有利于国学的普及。C. 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D. 国学普及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国人可以以更为简易的方式亲近经典,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与精神取向。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文化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B. 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应着眼当下,站在发展的态度立场上看待国学。C. 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需要在普及的过
7、程中修复,这样它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 3 -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D. 国学的使命在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答案】1. B 2. A 3. D【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原文说“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这些都是“国学”的具体内容,但这些具体内容都诞生在古代,因此,对其影响的陈述,原文有明确
8、的限制词“古代” 。B 项,少了“古代”一词,扩大了“国学”的影响范围,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也是不正确的。关于 A 项,主要信息在文章的第一段,章太炎与张岱年对国学的定义不同,因此“各家对国学的表述不同”由此可见。C 项,从第二段“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可知并无不正确。D 项,是对原文“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的同义转述, “抱守残缺,故步自封”即“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 , “数典忘祖,粗暴武断”即“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 ,故此项也无误。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
9、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分析能力。A 项,其信息范围在第三段的头四句中。从这几句来看,所谓“求是” ,即探寻“是什么” ,所谓“致用”即思考“怎样做” 。原文认为“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 ,这里的关键在“更好地” 。也就是说理解“致用”未必一定要理解“求是” ,理解“求是”是理解“致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而 A 项的表述将其绝对化了,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才能正确理解“致用” ,故有误。B 项中“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推进了国学自身的完善,这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符合原文意思。C 项的信息范围在第三段后半部分,原文指出“不少人
10、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 ,表述句符合原文意思。D 项信息较为明确,即第四段中“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 ,与原文并无二致。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分析能力。D 项,从原文来看,该选项信息范围在第四段, “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 4 -精神家园”是对国学普及的意义的思考,而非“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故对原文理解不正确。A 项,是对第二段中“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
11、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提炼转述,没有理解上的错误。B 项,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概括,并无不妥。C 项,是对全文意思的综合, “民族精神的载体”在第一段可知, “需要在普及的过程中修复”是第二段的信息内容,而最终的目的在第四段被说明了。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
12、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齐贤,曹州冤句人。生三岁,值晋乱,徙家洛阳。孤贫力学,有远志,慕唐李大亮之为人,故字师亮。太祖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及还,语太宗曰:“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汝为相也。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先是,诸州罪人多锢送阙下,路死者十常五六。齐贤道逢南剑、建昌、虔州所送,索牒视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因力言
13、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自是江南送罪人者为减太半。雍熙初,迁左谏议大夫。三年,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没。上访近臣以策,齐贤请行,即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固。齐贤选厢军二千,出正之右,誓众慷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端拱元年冬,拜工部侍郎。辽人又自大石路南侵,齐贤预简厢兵千人为二部,分屯繁畤、崞县。下令曰:“代西有寇,则崞县之师应之;代东有寇,则繁畤之师应之。比接战,则郡兵集矣。 ”至是,果为繁畤兵所败。二年,置屯田,领河东制置言方田都部署,入拜刑部侍- 5
14、 -郎、枢密副使。淳化二年夏,参知政事,数月,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齐贤母孙氏年八十余,封晋国太夫人,每入谒禁中,上叹其福寿、有令子,多手诏存问,加赐与,搢绅荣之。(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B.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C.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
15、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D.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出师表 “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B.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 “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C. 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D.
16、 禁中,也作“禁内” ,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齐贤为人自信,敢于坚持己见。宋太祖到西都时,虽已认可了他所陈述十件事中的四件,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十件事都是好的。B. 张齐贤审案认真,尺度把握得当。路上遇到从南剑等地押送去京的罪犯,就要来他们的案卷重审,为所有不是首犯的蒙冤者伸了冤屈。C. 张齐贤勇于担当,能急国家之难。杨业战没,他主动向皇上请行以作策应;卢汉赟畏懦自保,他亲自带领两千厢军,身先士卒,击退了辽兵。D. 张齐贤颇有谋略,讲究用兵之术。辽兵又一次向南进犯时,他
17、将一千厢兵分为二部,分- 6 -别驻扎在繁畤、崞县以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敌兵。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2)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答案】4. B 5. D 6. C 7. (1)于是向朝廷竭力建议,以后凡送囚犯到京城,委任精明强干的官吏审问,如果不实,那么罪责就要降到原来审问的官吏身上。(2)这个时候辽兵从湖谷进犯(入侵) ,逼近城下,神卫都校马正把所率领的部队摆在在南门外(迎敌) ,但寡不敌众。【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
18、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太宗选拔进士,本想把齐贤录取为前几名,有关部门偶然选择失误,太宗不高兴。一榜进士都授任京官,于是任命齐贤以大理评事身份通判衡州。当时衡州审讯劫贼,审判后都要处死,齐贤到任后,救活其中误判的五人。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于是” “以” 。本句主要根据一些名词,如“进士”“齐贤” “京官” “大理评事” “衡州”等即可做出判断。5.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 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19、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 项,文本中没有能体现“亲自带领”和“身先士卒”的内容。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力言” ,竭力建议、尽力进言;“因力言于朝” ,状语后置句;“委” ,派、委任、委派;“及” ,降到、牵连到。第二句得分点:“入寇” ,入侵、进犯;“薄” ,逼近、接近;“以” ,把;“部” ,率领。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20、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 7 -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张齐贤,曹州冤句人。出生才三岁,遭遇后晋之乱,迁家到洛阳。孤贫用功学习,有远大志向,敬慕唐朝李大亮的为人,因此取字为师亮。太祖到西都,齐贤以平民身份到太祖马前献策,被召到行宫,齐贤以手画地,逐条陈述十件事,其中有四件符合太祖的意思,齐贤坚持认为十条都是好的,太祖发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了。太
21、祖回朝后,对太宗说:“我到西都,只得到一个张齐贤罢了。我不打算授任他官职,今后可以让他辅佐你任宰相。 ”太宗选拔进士,本想把齐贤录取为前几名,有关部门偶然选择失误,太宗不高兴。一榜进士都授任京官,于是任命齐贤以大理评事身份通判衡州。当时衡州审讯劫贼,审判后都要处死,齐贤到任后,救活其中误判的五人。从前,各州罪人多械送到京城,在路上死去的有五六成。齐贤在路上遇到南剑、建昌、虔州押送的罪犯,要来案卷一看,凡不是首犯的,全部为他们解伸冤屈。于是向朝廷竭力建议,以后凡送囚犯到京城,委任精明强干的官吏审问,如果不实,那么罪责就要降到原来审问的官吏身上。从此江南送罪犯到京城的减去一大半。雍熙初年(984)
22、,改任左谏议大夫。雍熙三年,宋军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死。太宗访求近臣作为策应,齐贤请求前往,即授任他为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一起统领边疆军队。这个时候辽兵从湖谷进犯,逼近城下,神卫都校马正把所率领的部队摆在南门外迎敌,但寡不敌众,副部署卢汉斌贝畏惧,保营自固。齐贤选派厢军二千人,从马正的右面出发,慷慨誓师,以一当百,辽兵于是退却。端拱元年冬天,授任工部侍郎。辽兵又从大石路往南侵犯,齐贤预先选择厢兵一千人分为二支,分别驻扎在繁、崞县。下令说:“代西有敌人,则崞县的部队出战,代东有敌人,则繁的部队出战。战斗发生后,则郡中部队集合作战。 ”到此时,辽兵果然被繁部队打败。端拱二年,建立屯田制。齐贤
23、兼任河东制置方田都部署,入朝授任刑部侍郎、枢密副使。淳化二年夏天,任参知政事。几个月后,授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齐贤的母亲孙氏年纪有八十多岁,封为晋国太夫人,每次入宫朝见,太宗叹服她高寿,有好儿子,常常下手诏慰问,给与赏赐,官员们都感到他家很荣幸。(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8 -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 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 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 元是此中人。注释: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古时农具)并肩而耕。使君,指作者自己。8.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9.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
24、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8. 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 “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 “收拾耦耕身” ,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9. (1)比喻, “光似泼” “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江门市 第二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学期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