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课件20190225238.ppt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课件20190225238.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课件20190225238.ppt(5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阶段特征,主干排查,(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2.手工业生产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2)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微专题整合,专题一,市
2、民阶层的兴起与社会风气的转变,角度1 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典例1】 (2013全国大纲卷,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和水浒传都表达了底层百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寄托了他们的期待与愿望,故选C项。但这并不能证明封建社会的没落,排除A项。“异端”思想提出者是明末的李贽,与两个作品的时代不同,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商业发展,排除D项。,角度2 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的转变 【典例2】 (2018全国
3、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解析:D 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材料中“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故A错误;材料中“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的是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变化
4、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未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错误。,角度3 市民阶层扩大与世俗文化发展 【典例3】 (2013全国卷,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C 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
5、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世俗文化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小说并不是宗教,故A项错误;B和D两项均不是材料中直接体现出的内涵。,【思维深化】,一、市民阶层的概念、影响 1.市民阶层概念:“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2.市民阶层影响,3.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一般情况的认
6、识 (1)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研究主要是对工商业者阶层的研究。 (2)对市民阶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等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如认为: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只是集权专制体系中被统治的对象。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专制政府只允许工商业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工商业者的力量在宋元特别是明清以后有所发展并努力寻求主流社会地位等等。,二、宋明市民文化,专题二,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角度 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 【典例】 (2014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
7、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
8、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描述阐释客观史实以及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二中清朝建都北京后,“在此设盛京、吉
9、林、黑龙江将军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从乾隆年间开始“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解析:第(2)问据材料一、二中“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
10、通婚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答案:(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思维深化】,一、明清人口大量增长的原因、影响及疏解北京人口的措施 1.人口大量增长的原因 (1)元明清三代长期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元明清统一和平的局面近600年,这为明清人口的猛增提供了最佳政治环境。 (2)明代中后期,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并推广,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一定
11、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3)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等税收制度也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4)明清时期奖励垦荒,调动人们积极性,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人口增长。 (5)明清时期总体气温上升,利于农作物生长,促进人口增长。,2.人口大量增加的影响 (1)人地矛盾尖锐,虽然清代的土地面积有较大增加,但增长速度慢于人口增速,出现“人满为患,地不足养”的问题。 (2)农业结构变动:由于人多地少,粮食作物的产值空间有限,经济作物得到大面积种植。 (3)劳动力结构变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动。 3.疏解北京人口的措施及启示 (1)明弘治年间开始一直到清朝
12、均外迁驻军兵力,减轻京城人口供养压力。 (2)明朝开始劝返外籍流民,严控京城人口。,(3)清代限制致仕官员胥吏寄籍京城,鼓励返乡养老。 启示:一是要明确人口疏解的重点群体。二是要坚持人口疏解的有效路径。三是统筹人口疏解的区域协同。 二、明清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因战乱被迫移民。明末清初,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 (2)政府强行移民。如明初从山西洪桐大槐树向河北、河南、山东移民,以及湖广填四川。 (3)政府招募移民。这个历代政府都进行过,招募游民前往边远地区屯田。 (4)个人行为。纯粹为了寻找更好的明天,而进入城市或者逃亡政府管不到的地方。,2.影响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13、,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江南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4)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也有可能造成迁入地人地矛盾紧张,进一步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5)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专题三,从开放到闭关,角度 明代的对外贸易及海禁政策 【典例】 (2012海南卷,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
14、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
15、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解析:第(1)问考查海禁政策的背景,依据材料信息“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可概括为: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入海为盗”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妄自尊大。结合所学重点要注意把握根本原因,即自然经济的制约及影响。 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版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中国 古代文明 辉煌 迟滞 _ 明清 课件 20190225238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