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山东省泰安市 2019届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知行之体本来如是” ,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在王守仁看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他举例说,一个人只有已经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才称得上真正知道孝与悌的含义。也就是说,知必须通过行才能知,行必须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其实不算真正知。王守仁还把“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联系起来:“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既然“知行本体”
2、就是“心之本体” ,那也就是“自然会知” “不假外求”的良知。也就是说, “知”是“良知”的自我体认, “行”是“良知”的落实。“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 ”这是强调知指导行、行实践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学问思辨行” ,就是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守仁用一个“做”字把前四者都纳入“行”的范畴。他的理由是,行离不开知,因为“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 ;同样,知也离不开行,因为“
3、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 。这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两者是不能分开的。“知行之合一并进” ,即知与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朱熹、陈淳等人的著述中,偶有提及“知行常相须” 。但是他们所说的“相须” “并进”还是把知与行作为两个主体。王守仁的“知行之合一并进”则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明确指出:“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 ”王守仁“知行之合一并进”论,其理论根源就是他强调的“心理合一”。在“心理合一”理论指导下,他认为“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4、” 。王守仁还援用一些为生活实践所证明了的经验常识来论证他“知行之合一并进”的作用。如“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 “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2染翰” ,也就是强调不论走坎坷的道路,还是射箭、写字,都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切实体会。(宋建晓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知行本为一体,知通过行才能知,行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并非真知。B. “知行本体”中的“知”是对良知的自我体认, “行”是对良知的具体落实。C. 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正所谓“行之真切笃实为知,知之明觉精察为行” 。D. “知行之合一并进
5、”论源于“心理合一”的理论,它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B. 第二段论述了“知行本为一体”的观点,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展开。C. 文章大量引用王守仁的原话,加以阐释评析,论述透彻,增强了论证力度。D. 文章引述朱熹等人的言论,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知行合一”理论的独特之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行离不开知, “妄想”和“冥行” ,都算不上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知”和“行” 。B. 在王守仁看来,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即是“行” ,与“笃行”
6、并列纯属多余。C. “学射”和“学书”必须亲生经历才能有切身体会,由此可见, “行”比“知”更重要。D. 尚书的“知易行难”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 ,都不如“知行合一”的观点合理。【答案】1. C 2. D 3. A【解析】【1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 项, “行之真
7、切笃实为知,知之明觉精察为行”分析有误。据原文“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故选 C项。【2 题详解】3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D 项, “通过正反对比”分析有误。应为比较论证,非正反对比论证。故选 D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
8、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 项, “与笃行并列纯属多余”错,无中生有。C项, “行比知更重要”错,原文是“知行合一” 。D 项, “都不如知行合一的观点合理” ,于文无据。故选 A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行为艺
9、术的自行车陈凤群唧唧啾啾唧唧啾啾小区门前那棵大榕树下常有鸟鸣,那是一辆自行车在欢歌。一天,榕树下来了一位姓周的理发师傅。周师傅那辆自行车上挂满了竹篾编织的各色鸟儿,铃铛发出的声音像鸟鸣。小区的老头、老太太每天带着牙牙学语的小孩儿驻扎在这里,悠闲地唠嗑。放了散羊的小孩儿趣味盎然地看看这只鸟摸摸那只雀,时不时去按按自行车的铃铛,鸟鸣声就袅袅绕树三匝。周师傅呢?只当没见,任由小孩儿闹腾。那天下班,我没有如常见到周师傅。听不到熟悉的鸟鸣声,看不到熟悉的竹篾鸟,我怅然若失。走了,到别的小区去啦。一位老伯告诉我。几天后,我参加一个人口普查活动,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到小城各个住宅小区登记住户情况。步履匆匆,心情
10、匆匆,经过那棵大榕树时,我再也没闲情去惆怅那竹篾鸟了。4一个周六早晨,我到圆和小区进行人口普查。妹子,妹子刚到小区门庭,有人在背后拽我的自行车。我扭头一看,乐了,竟然是周师傅。周师傅在小区门前一棵紫荆花树下扎营了,顺着他的手指,我见到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耀眼地停在紫荆花树下周师傅见我迈步要走,一把握住我的手,急切地说,妹子,我想请你帮忙留意一个人周师傅要我留意的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生活在小城里,具体住哪个小区,叫什么名字,周师傅一概不知。这个少年该不是周师傅和哪个女人的私生子吧?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进了圆和小区,遇上十来岁的少年,我都仔细看一眼。忙了一上午,我
11、没有留意到周师傅描述的那个少年。走出圆和小区大门时,看到周师傅翘首企盼,我朝他摇了摇头,周师傅黝黑发亮的脸膛瞬间便黯淡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于心不忍,连忙走过去为周师傅按响铃铛招揽生意,告诉他明天去普查最后一个小区下河小区,到时再留意找找。次日一早,当我赶到下河小区时,周师傅已经驻扎在小区大门旁了,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又在唧唧啾啾欢唱着。下河小区的情况同样让周师傅失望。人口普查工作结束后,我再没有见到周师傅。转眼一秋。这天傍晚回家,小区门卫告诉我周师傅在榕树下等我很久了。找到啦!我找到那少年啦!周师傅一见我就激动地喊着。全城的小区查找无果后,周师傅就地毯式逐个零散居民点摆摊剃头去查找,终于
12、在一个城中村找到了少年。周师傅告诉我,少年父母离异后就随母亲搬离了小区在这个城中村租房子住。恭喜周师傅,你终于父子团圆、一家团聚啦!望着神采飞扬的周师傅,我高兴地说。周师傅急了,说什么呢?他不是我儿子!周师傅告诉我,少年原来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一次周师傅在一个广场开档剃头时,少年骑着自行车来了,不声不响坐上了理发椅。周师傅感觉少年有些不对劲,剃头时就左一句又一句和少年打趣,可无论周师傅怎么说怎么逗他,少年就是木然着脸一声不吭。少年走后,周师傅发现少年落下了自行车。一个前来剃头的老人告诉周师傅,少年的父母闹离5婚闹了三年,少年患自闭症三年。这三年里,少年因为患有自闭症不能上学,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
13、街上晃荡。这三年里,少年不会笑,不和任何人说话,只跟家里养的一只画眉鸟说鸟语。本来少年剃头那天,我要结束剃头生涯回老家陪伴老伴的,现在找着少年了。我终于可以安心回家喽!我以为少年当天会回来取回他的自行车,可是第二天第三天,我在原地摆摊一个月了,少年始终没有露脸,那位知情的老人也没露脸。少年心里只有鸟只和鸟说话,我就在自行车上挂满自己编织的鸟儿,在铃铛里安装了机关把铃声设置成鸟鸣声,然后满城小区去摆摊剃头招引少年注意说到最后,周师傅咧嘴笑得像个孩子,当少年看到他的那辆自行车挂满竹篾鸟、铃声变成了鸟鸣声时,是多么惊喜啊!嘿嘿,周师傅朝我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脸!那笑容,多么阳光,多么灿烂!(有删改)4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前三段描写了有关“行为艺术的自行车”的情景,既设置了悬念,又暗示了小说的情节与少年儿童有关。B. “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 ,这句话意味深长,坚定了“我”对少年身份的看法,使小说情节有了波澜。C. 小说中用“扎营” “驻扎”描写周师傅每到一处的动作行为,夸张地写出了周师傅为寻找少年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D. 小说既叙述描写了周师傅寻找少年的经历,也叙写了少年因患自闭症走失的过程,表现了上一代的不和谐必将给后代造成伤害的主题。5. 请赏析小说结尾处画线的部分。6. “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
15、简要分析。【答案】4. D 5. 通过神态描写,细腻描写了周师傅找到少年后兴奋的心情,突显了他助人为乐的性格特点。借助“我”的想象描写少年见到自行车时的情态,显示了关爱所传的温暖。使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周师傅找到少年后的开心与快意。叙事上照应小说的开头,使小说的情节完整。 6. 小说的故事由“我”来叙述,增强了真实性。“我”是事件的参与者, “我”的心里变化及与周师傅的对话,丰富了情节。“我”是周师傅人物形象的衬托者, “我”的存在使周师傳的形象更丰满。【解析】【4 题详解】6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
16、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D 项, “也叙写了少年因患自闭症走失的过程” “表现了上一代的不和谐必将给后代造成伤害的主题”两处分析有误。小说没有叙写少年患自闭症走失的过程,表达的主题是“关爱” 。故选 D项。【5 题详解】该题考查赏析画线的句子,答案由三部分组成:内容概括,手法,效果。解答这种题型的通常思路是,首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现手法,效果作用是什么。能表达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画线句子是描写人物的。 “咧嘴笑得像个孩子” “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
17、脸”对周师傅进行神态描写,表现他找到少年后兴奋的心情,突出了他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性格特点。 “当少年看到他的那辆自行车挂满竹篾鸟、铃声变成了鸟鸣声时,是多么惊喜啊” ,运用想象虚写少年见到自行车时的情形,表达爱所带来的温暖。 “多么阳光,多么灿烂!”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周师傅找到少年后的喜悦。同时,画线处也照应了文章开头自行车的欢歌。使小说首尾圆合。【6 题详解】该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人物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文章主要塑造的形象,通过他表现主题。次要人物则可能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也可能是为了和主要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或用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我”的作
18、用。 “我”是事情的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文中通过“我”与周师傅的对话展开情节,既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里,比如,“我”以为他要找的那个自闭症少年是他和别的女人的私生子,哪知,少年竟然只是他曾经的顾客,而他如此急切又热心地去找那个少年,只是担心那个患抑郁症的少年,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我”是次要人物,用“我”这个形象,衬托周师傅的形象。【点睛】小说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有景物形象,有事物形象。形象有主次之分。分析小说中形象的作用时,可以从该形象本身的特点角度先分析概括,作者塑造该形象有没有表现其某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特点,如有对该形象的描写,则
19、要进行相应概括。然后从该形象与环境的作用角度分析,能不能渲染某种气氛;从该形象与小说中人物关系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从该形象与小说故事情节的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照应上文或下文,是不是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该形象与小7说主旨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有助于主旨的表达。最后,如果是次要形象,还可以从该形象与表现主要形象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分析。如果是事物形象还要考虑该形象有无象征意义、比喻意义。(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人工智能的方兴未艾,让“家教机器人”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如今的“家教机
20、器人”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回答孩子不少疑问。在选购智能“家教机器人”的受访家长中,看重其定制化、私人化配套学习方案的有5020%,重视解答多学科问题的有 50%,认为它能够实现家庭内部教育、足不出户方便家长的有 346%,喜欢它拥有海量教育资源的占 308%。 “家教机器人”也已经出现在农村家庭。即使要花费几千元钱,一些农村家长也不吝付出。尽管“家教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辅助学习的功能,但它不能替代父母的陪伴。 “家教机器人”功能再强大,科技再发达,也仍然需要家长用灵魂和爱为孩子的教育注入生命力。再高明的“家教机器人” ,和孩子们之间也只是一种人与工具的关系,孩子们的情绪、情感
21、, “家教机器人”难以感同身受,只能机械化、模式化地进行反馈,做不到“想孩子们所想,急孩子们所急” 。更何况, “家教机器人”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沦为一个高级玩具,这一点在乡村家庭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代化的进程让一些人患上了“技术依赖症” ,什么问题都指望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光有知识的学习,还有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缺位。(摘编自杨朝清“家教机器人”不能替代父母陪伴 , 北京日报2018 年 12月 19日)材料二为弄清楚具有一定“社交”功能的机器人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影响,英国、德国等国研究人员采用“艾氏范式”测试法让参与者独自或者
22、在有 3个人或 3个社交机器人在场的情况下判定屏幕上四条线中哪两条长度相同。一般来说,在“艾氏范式”试验中,当人们独自作出判断时,基本不会出错。但当有其他人参加时,他们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即便其他人出了错。这就是所谓的“同伴压力” 。在最新的“艾氏范式”试验中,有 2/3的“人类同伴”或“机器人同伴”会首先有意8地给出错误答案。结果显示,成人参与者通常给出与人类同伴一样的答案,但不会受到机器人答案的影响。不过,儿童明显会受机器人同伴的影响。当儿童独立作判断时,正确率为 87%;有机器人加入后,其正确率降为 75%,且错误的答案中有 74%与机器人相同。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
23、指出,机器人作为儿童教育助手或儿童治疗师广泛应用的时代并不遥远。在两者的互动过程中,机器人提供的信息有可能对儿童造成显著影响,所以可能需要讨论是否应该出台诸如监管框架之类的保护措施,积极发挥机器人对儿童的正面影响。(摘编自周舟机器人或对儿童思维影响大 ,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 年 8月 18日)材料三此前,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调研组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往往是因为亲子关系存在四类问题:一是“不了解” ,即父母不了解孩子在网上干什么:二是“差关系” ,即父母在线上和线下都设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三是“缺引导” ,即父母放任孩子玩手机或电脑,没有
24、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约定引导;四是“坏示范” ,即父母自身也是个沉迷网络的“低头族” 。因此,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家长一定要避免两个极端,一种认为网游是洪水猛兽,家长把持网络的控制权,绝对不让孩子接触网络游戏,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二是听任“电子保姆”控制孩子,直接把手机、电子产品扔给孩子。实际上,过度控制和过度放纵,都不是真正的教育,而且都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情况更加严重。更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首先自己不能当网络游戏沉迷者。(摘编自付丽丽长期玩手机影响大脑发育? 科技日报2018 年 12月 20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教机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泰安市 2019 届高三 语文 上学 期末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