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2、 题 区 域 内 。 写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20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3 分 , 共 60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只 有 一 项 是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下表是 1978、199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C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D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2下图是 1954 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该漫画表明A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B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C人民公社有效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源D国有经济较个体经济优势更加明显31957 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A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B市场经济理论已经引发初探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41984 年 10 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
4、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 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C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5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下表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产品名称 1952 年产量 1957 年计划产量 增长%2棉纱 3618 万件 500 万件 138棉布 111634 万匹 163721 万匹 147食用植物油 724 万吨 1552 万吨 214面粉 299 万吨 467 万吨 156盐 346 万吨 5932 万吨 171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与兼顾民
5、生的指导思想C国家经济结构日益失衡D农业合作化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6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C我国初级产品生产过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7某个时期,中国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 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 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到 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 3%到 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国民大革命“联俄联共”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8新中国成立后,第
6、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A美苏争霸的影响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921 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包括: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合作五种,租赁这种保留承包权而将使用权有偿转移给第三方的形式的流转约占总流转的 70%,同时转包在现存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也比较重要。这一现象A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 B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说明农村放弃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D说明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10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在重工业和
7、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D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111985 年,国家取消了计划外价格不得高于计划内价格 20%的限制,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政策正式实施;1988 年,国家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1989 年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后有步骤的、稳妥的价格改革重新回归。这表明我国A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调节D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121952 年至 1957 年,中国的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
8、重由 37.3%上升到 45%,轻工业的比重由 62.7%下降到 55%。同期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 433%,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 25%。对此理解正确的是3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B为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13下图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一幅宣传画。三线建设指的是自 1964 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对“三线建设”理解正确的是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实现了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C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 D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14下图为中国 1
9、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151960 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79 年中央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一次全面调整。与前者相比,后者A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B结束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被迫进行的调整D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16现代汉语
10、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A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C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17下表是 1978、199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类别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 年 776 2241997 年 255 381 179 185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D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41
11、81952 年英国对华出口额为 300 万英镑,1953 年上升为 1030 英镑,1957 年达到 1200 万英镑,1958 年又增加一倍多,同时中国对英出口额也有大幅度增加。中英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是A我国“一五”计划的推动B中英国家关系的正常化C我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推动19下表是 1981 年1984 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A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B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C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D美欧中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型20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 16 市农村千人问
12、卷调查的部分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对图一和图二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与市场意识B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趋向理性C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D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与传统观念相比变化不大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两 大 题 , 共 计 40分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 进 行 作 答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材料一 16 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 16 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 3 倍,相应地从 16 世纪 30 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 16 世纪末
13、,西班牙的物价比 16 世纪初平均上涨了 4.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 16 世纪初高 2.2倍,英国高 2.6 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 3 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 2 倍。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材料二 建国后至 1978 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从 1988 年8 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 月 17 日、18 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 8 月 19 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 1978 年200
14、4 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邓小平)在 1988 年 5 月 19 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材料三 19851989 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5据巨变 19782004 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 16 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10 分)(2)根据材料一、
15、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 16 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10 分)22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材料一 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摘编自白寿彝中国
16、通史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1955 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1956 年6 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手工业
17、政策的演变及原因。(10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10 分)12018-2019 学 年 高 一 下 学 期 第 四 单 元 训 练 卷历 史 ( 二 ) 答 案第 卷1【解析】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从无到有,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大大降低,集体工业比重上升,这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答案为 D 项。21 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B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部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占比情况,与工业结构无关,排除 C 项。【答案】D2【解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历史 第四 单元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单元测试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