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6古代文化常识.doc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6古代文化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6古代文化常识.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1直呼姓名主要有两种情况:(1)古代人直接称自己的姓名。例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后两个“相如”即蔺相如的自称。(2)向别人介绍时或在传记中使用。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司马迁陈涉世家 ) “陈胜” “吴广”即向别人介绍时使用的名字。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李朝威柳毅传 ) “柳毅”即在传记中使用的名字,交代传记的主人公。2称字来代名礼记曲礼上提出“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许嫁,笄而字” ,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
2、才取字,取字是为了让人尊重他(她) ,供他人称呼。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这里的“君玉” “深父” “平父” “纯父”都是字。3直接称一个人的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另外,在古代,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号。例如称李白为青莲居士,称陶渊明为五柳先生。4以谥号来代名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即谥号。例如: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忠毅”即左光斗的谥号。祭欧阳文忠公文是苏轼为纪念欧阳修而写的一篇文章,篇名中作者即
3、直接称欧阳修的谥号,以示对他的敬重。5以籍贯来代名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称“孟襄阳” ;柳宗元是河东人,故而称“柳河东” ;临川集拾遗 ,即以王安石的籍贯“临川”来命名的。6以官职来代名很多时候,古人直接称呼一个人的官职来代替其姓名,这也是为了表示尊敬和礼貌。例如:孙讨虏聪2明仁惠。 (司马光赤壁之战 ) “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授予讨虏将军的名号。7称爵来代名“爵” ,亦称为“爵位” “爵号” ,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例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司马光训俭示康 )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 , “莱公”是简称。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黄宗
4、羲柳敬亭传 ) “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简称。8谦称( 1) 古 代 王 侯 多 用 寡 人 、 孤 等 自 称 , 来 表 示 谦 逊 的 态 度 。 例 如 : 寡 人 窃 闻 赵 王 好 音 。 ( 司 马 迁 廉 颇 蔺 相 如 列 传 ) “寡 人 ”即 秦 王 的 谦 称 。 诸 人 持 议 , 甚 失 孤 望 。 ( 司 马 光 赤 壁 之 战 ) “孤 ”即孙 权 的 谦 称 。(2)古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用“臣”来谦称,表示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司马迁鸿门宴 ) “臣”即“本人”的意思。(3)一般人的谦逊的称谓,有愚、鄙、仆、敝
5、、卑等。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 (诸葛亮出师表 )“愚”即谦称。(4)古代女子常用“妾”表示谦称。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 ) “妾”即女子的谦称。(5)古代读书人常用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称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例如:臣等不肖,请辞去。(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不肖” ,就是谦称,表示自己没有才能。9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敬称君王。对君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大王、陛下等。例如:再拜献大王足下。 (司马迁鸿门宴 ) “大王”即对君王的敬称。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诸葛亮出师表 ) “陛
6、下”即对君主的敬称。(2)敬称老师。例如: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夫子”即对老师的尊称。(3)对朋友、尊长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例如: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 “大人”即对自己婆婆的敬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司马迁陈涉世家 ) “公”即对朋友的敬称。(4)敬称对方的亲属。例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10特殊称谓3(1)普通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例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其中“布衣之交”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2)一般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所从事的职业。例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 “庖”是“厨师”的意思,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 , “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3)亲属里特定关系的称谓。加“从”表示叔伯关系,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 (晋书谢安传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妪,先大母婢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4)年龄的称谓。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
8、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氓中的“总角之宴” 。垂髫:指幼年。古时小孩子不束发,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儿童或童年。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男子 15 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归有光项脊轩记 )及笄:指女子 15 岁。语出礼记内则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笄” ,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弱冠:指男子 20 岁。语出礼记曲礼上 “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 20 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例如: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左思咏史 )而立:指 30 岁。语出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
9、岁为“而立”之年。不惑:指 40 岁。语出论语为政 “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做 40 岁的代称。知天命:指 50 岁。语出论语为政 “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指 60 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相配而得名。古稀:指 70 岁。语出杜甫的曲江二首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1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 “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需要颐养。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东楼 )二、官职和科举1丞相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丞相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从武4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
10、曾居此职。例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太师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时三公之首,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为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都是太子的老师,而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 (全祖望梅花岭记 )3尚书战国时亦称“掌书” ,齐、秦均置。秦时,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尚书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 。汉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
11、侍中组成“中朝” (或称“内朝” ) ,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因系近臣,地位渐高。隋朝始分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4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例如:以资政殿学士行。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资政殿学士”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被授予的官职。5大将军中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但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历史上各时期多有将“某某将军”
12、尊称为“某某大将军”的习惯。例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范晔张衡传 )邓骘当时以大将军辅政。6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参知政事协助宰相处理中枢事务有两种方式:一是几位参知政事并无具体分工,通盘协助宰相处理各方面政务;二是几位参知政事有具体分工,各负责某一方面的政务。前者称为“通治省事” ,后者称为“分治省事” 。参加政事协助宰相处理中枢事务时,以前者居多。例如:参政鲁公为谏官。 (司马光训俭示康 ) “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当时任参知政事一职。7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官职之一,而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军
13、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5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例如: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梁启超谭嗣同传 )8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例如: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9枢密使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由宦官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4、)10太尉太尉始于秦朝时期,主要负责治军领兵。到了宋代,太尉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例如: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 神庙 )11上大夫先秦官名。战国时期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上大夫是大夫中最高的官阶。例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称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司马迁曾经做过太史令。例如: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13洗马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
15、。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东汉时员额十六人。晋时减为八人,改掌管图籍。南朝梁陈有典经局洗马,掌文翰,职务与汉洗马不同,员额八人,都用士族任之。北齐称典经坊洗马,二人。隋改名为司经局洗马。唐代沿称,仅唐高宗时一度改称司经大夫,其职仍为专掌书籍。清代虽不设太子官属,仍保留洗马官名,属于詹事府,为从五品官,实仅为翰林官迁转阶梯。清末废。例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李密陈情表 )14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例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16、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诸葛亮出师表 )615郎中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自隋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张衡传 )16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例如: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诸葛亮出师表 )17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长官。例如: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蒲松龄促织 )18都尉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例如: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迁鸿门宴 )19司马
17、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管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时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例如: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司马迁鸿门宴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0刺史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刺史一人。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21太守又称“郡守”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例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陶渊明桃花源记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18、 (孔雀东南飞 )22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例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张溥五人墓碑记 )23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例如: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司马光赤壁之战 )24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7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
19、(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25官职的任免升降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有“荐” “举” “辟” “拜” “除”等。例如:公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梁启超谭嗣同传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李密陈情表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李密陈情表 )(2)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迁” “擢”等。其中“左迁”指降职、贬官。例如:再迁为太史令
20、。 (范晔张衡传 ) “迁”即为“提升”的意思。(3)表示降职、罢免官职的词有“贬” “谪” “出” “罢” “免” “黜” “废”等。例如:坐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刘禹锡列传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26察举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秀才、明经等。例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范晔张衡传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李密陈情表27征辟汉 代 选 拔 官 吏 的 一 种 制 度 。 征 , 是 皇 帝 征 聘 社 会 知 名 人 士
21、 到 朝 廷 充 任 要 职 ; 辟 , 是 中 央 官 署 的 高 级官 僚 或 地 方 政 府 的 官 吏 任 用 属 吏 , 再 向 朝 廷 推 荐 。 例 如 : 安 帝 雅 闻 衡 善 术 学 , 公 车 特 征 拜 郎 中 。 ( 范 晔 张 衡 传 )28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而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29科举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 ,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明朝时,科举
22、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共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30乡试8明清两代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每三年一次,因通常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中央政府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31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取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32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临殿廷主持。参加殿试的是贡生。明清时期,通过殿试的贡生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
23、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通过殿试的贡生统称进士。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文天祥都是状元。33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而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例如: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袁枚祭妹文 )唐代考中进士要披宫袍以示荣耀,后遂称中进士为“披宫锦”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袁枚祭妹文 )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34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而它们又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35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也叫“时文” “制义”
24、 “制艺” “四书文” “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且每一部分的字数也都有严格的限定。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形式上看,八股文都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36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37庠殷商时代的地方学校。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38序周代地方开设的学校。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39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的教9学内容都以“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古诗文 阅读 基础知识 通关 秘籍 06 古代 文化 常识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