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陕西省汉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汉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3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汉中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第卷为非选择题。2卷选择题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卷非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3考试时间:100 分钟,总分 100 分。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
2、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寻根祭祖”体现的是血缘宗法传统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所以答案选 B,A 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制度与血缘无关,CD 两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论语季氏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从“自天子处”到“自诸侯出”说明了A. 礼乐文明崩坏 B. 井田制度瓦解 C. 分封制度崩溃 D. 铁器牛耕使用【答案】C【解析】材料中原文大意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
3、力都出自诸侯。 ”这反映了西周后期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诸侯2割据争霸,周王室衰微,C 正确。礼乐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礼和乐两部分,材料表述的是礼乐出处的变化,而不是礼乐内容被破坏,A 错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材料并未体现,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铁器牛耕使用,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本题易错项是 A 项,表面上看材料讲述的是礼乐制度,但实际上是通过礼乐制度的出处的变化来说明分封制的崩溃。学生需分辨出材料的主旨,不要被材料的表象迷惑。3.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
4、之喙,足以为九鼎。 ”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 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D.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 “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了楚王对周王权力的觊觎,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原有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 项正确。A 项是题干的体现,没有反映根本问题,排除。题干反映楚王挑战周王权威,与诸侯争霸无关,排除 B。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4.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
5、 人声鼎沸B. 鼎鼎有名C. 三足鼎立D. 问鼎中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中的“鼎”的含义是天下,或统治权力,结合备选项中“鼎”字含义只有问鼎中原符合上述含义,故 D 项正确;A B C 三项含义与“鼎”字中的“天下”一3项含义不符。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6、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 项正确。ABD 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6.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A. 秦律严苛细密 B. 中央官职互相制约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丞相大权独揽【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
7、“出一” “皆决于上”等字眼,其中“上”指的是皇帝,由此可以看出皇帝处理天下之大小事,这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故 C 项正确;AB 是 C 项的具体表现;D 项不符合史实。7. 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A.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 刺史制的建立C. 郡县制的推行D. 科举制的确立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可知其封建势力指的是分封制的崩溃,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故 A 项排除;刺史制是监察制度,与题意无关,故 B 项排除;“封建势
8、力崩溃”即是分封制崩溃,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平民政权创立”指的是官吏由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 “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而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 C 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的改革,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8.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不包括A. 皇帝制度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西汉创立的选官制度,故 D 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都是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故 ABC 正确,但是
9、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9.公元前 127 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一提议旨在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提议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在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最终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是逐渐瓦解郡国并行体制而非巩固郡国并行体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是淡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5推恩令和以德治国
10、无关联,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要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的权力。10.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待中、诸曹、诸曹、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延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A. 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B. 使内外朝权力平衡C. 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D. 告诫自己人外有人【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才干的近侍之臣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说明汉武帝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故 A 项
11、正确;内外朝权力平衡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故 B 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提高内臣水平,故 C 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告诫自己,故 D 项错误。故选A。11.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C. 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答案】A【解析】丞相的官职增多是在分散丞相的权力,是在加强皇帝的权力,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中央政府不存在民主政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丞相权力不断分散是表面现象,加强皇权才是实质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对于地方的问题而是强调相权和皇权的问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加强皇权往往要通过多设宰相、分散宰相权力而实现的。12.根据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研究结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6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三公九卿制B. 内阁制C. 三省六部制D. 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任何官僚组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
13、力的规章制度” “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草拟、审核、执行,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同时皇帝一定程度上也要考虑和尊重其活动规范和制度,C 项正确。根据秦朝时期的史实可知,没有涉及君主对三公九卿制度的尊重,排除 A。内阁制和军机处都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对皇权起不到任何制约作用,排除 BD。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B. 唐朝的吏部C. 宋朝的枢密院D. 明朝的内阁【答案
14、】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具有驳回的权力,故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唐朝的门下省,故 A 项正确;吏部是尚书省下的一个执行部门,不能驳回诏书,故 B 项错误;宋朝的枢密院负责军事,没有驳回权,故 C 项错误;明朝没有宰相,故不是明朝的内阁,故 D 项错误。14.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答案】B7【解析】根据材料“分宰相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 B项符合题意;A 项是加强中集权的措施,
15、排除;从明太祖开始就废除丞相制度,故 CD 项不符合题意。15.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发生于A. 汉代匈奴侵入山西B. 唐代吐蕃入侵河西C. 宋代西夏入侵陕西D. 明代蒙古入侵河套【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使负责财政,参知政事负责行政,所以材料中场景应该是北宋时期,故 C 项正确;汉代的宰相负责行政大权,不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故 A 项错误;唐代实
16、行三省六部制度,不符合材料现象,故 B 项错误;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实行内阁管理体制,故 D 项错误。16.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A. 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B. 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 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 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含义是指宰相制度的废除使明代政治进入一种恶政阶段,反过来说明宰相制度在中国政治中起了积极作用,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 项正确;A 项与题意无关;BD 两项表述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C。17.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
17、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位大臣是8A. 秦代的三公B. 唐代的三省长官C. 明代的殿阁大学士D. 清代的军机大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无相名” 、 “票拟” 、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可知该朝代己经没有了丞相。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秦代三公包括丞相;B 选项错误,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D 选项错误,清代军机处没有票拟权。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18.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进一步强化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
18、就D. 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中的变化可知,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 B 正确;材料是关于中央官制的,体现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问题,故 A 错误;图二中,明朝虽然废除了三省体制,但只体现了官僚体制改革的现象,没有说明本质,故 C 错误;依据图一可知,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六部,并不是明朝改革的成果,故 D 错误。19.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9A. 地方制度的沿革B. 宰相制度的完善C. 选官制度的完善D. 中枢机构的演变【答案】D【解析】A 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9、,这与表格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这不能说明宰相制度的完善,排除 B。材料体现的不是选官制度,故 C 错误。上表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从丞相制度的出现到三省六部制直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故选 D。20.梁启超曾把清朝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A. 刺史 B. 通判 C. 内阁 D. 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见军机大臣像留声机,故项正确。刺
20、史属于汉代监察机构,故项错误。通判是宋代负责监察机构,故项错误。内阁是明朝时期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中枢机构,故项错误。2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 郡国并行制度B. 郡县制C. 推恩令10D. 中朝【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为了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采取了郡国并行制,故 A 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制度,故 B 项错误;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解决郡国并行制带来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故 C 项错误;中朝是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21、故 D 项错误。22.公元前 112 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酹金助祭,以所献酹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 106 人。这则材料说明了A. 列侯献酹金的金子有问题B. 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 汉武帝贪财暴虐【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实行的“酎金夺爵 ”,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A 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单从这段材料看不出汉武帝贪财暴虐,故 D 项排除。点睛:“说明了”这类题型往往考查历史事件的本质,分析选项时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2
22、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北宋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 实行推恩令B. 实行二府三司制C. 任命文臣为地方长官D. 分割宰相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的“此一制度”指的是节度使。北宋为了解决节度使带来的问题任命文臣为地方长官,并设11通判监督,故 C 项正确;实行推恩令是汉代,故 A 项错误;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权力是解决相权过重的问题,故 BD 错误。24.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
23、世代占据高官主要依靠A. 战事立功B. 门第出身C. 才学品德D. 皇亲国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战事立功是商鞅变法时的选官制度,A 项排除;注重才学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品德是汉朝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 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B 项正确;皇亲国戚依靠世袭制或裙带关系为官,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25.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 世袭制B. 分封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24、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D 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C 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 A 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科举制26.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其主要目的是A. 防范宰相擅权B. 选拔地方官员C. 监察地方政治D. 提高行政效率12【答案】C【解析】【详解】汉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即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政治,故答案为 C 项。设刺史是针对地方,不是为了防范宰相,排除 A 项;刺史制度不是选官制度,而是监察制度,排除 B 项;这一制度与提高行政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汉中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