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题满分:150 分 2018.5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 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题。中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摒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滿与愤懑。然而,这种鞭挞似乎于现实并无
2、太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现象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杨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大团圆色彩。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结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来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用大胆的夺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 “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剧作中得以实现。如西厢记 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了作者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3、。到了明清两代,思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比如宝剑记和鸣凤记 ,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而婚恋剧(如牡丹亭 )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 2 -大程度上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的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
4、 “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剧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 ,老百姓花钱看戏的目的就是“找乐” ,是消愁,是追求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至于爱情,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他们的愿望。大概正因为如此,从原本会真记到后来的西厢记 、从原本霍小玉传到墙头马上才发展出了喜剧的结局。文学可以影响读者,给人以教育。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又使作品成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工具。同样,老百姓也会把舞台当作教科书。为善的不得好报,做恶的不受惩罚,一旦道德的准绳失去公正,人们的心理和道德的准则便没有了依据。从一定层面上说,戏剧的教化功能也对“大团圆结局”具有很大的影响。(取材自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 )1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元朝文人用公案豪侠剧来宣泄对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的不满,是因为报国无门。B. 大团圆结尾借助夸张和想象来惩恶扬善,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C. 从“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结局中获得心理安慰,是观众与作者的共同需要。D. 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才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有情人终成脊属”的强烈愿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文章主要从作者与观众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形成的原因。B. 第二段以元曲窦娥冤为例,具体阐释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的含义。C. 结尾写“戏
6、剧的教化功能” ,是对“大团圆结尾”成因的补充,使论述更加全面。D. 全文以时间为序安排论证思路,层次清晰地分析了元、明、清戏剧的特点及成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让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模式”表明,国人爱找乐,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B. 会真记本是个悲剧爱情故事,改编为西厢记时,才发展成了喜剧的结局。C. 戏剧的受众决定着其“成败” ,戏剧受欢迎,很大程度是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好恶。D. “大团圆结尾”对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因此才能被社会接受,进而形成模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3 -钟摆
7、欧亨利约翰和凯蒂结婚两年以来,从没分离过一晚上。他目瞪口呆地把字条读了又读。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起了波折,竟然使他不知所措了。她吃饭时经常穿着的那件红底黑点晨衣软绵绵无精打采地搭在椅背上。匆忙之中她把平日穿的衣服扔得东一件西一件的。一个装着她爱吃的黃油硬糖的小纸袋丢在那里,包扎绳松开着。一张日报铺在地板上,上面的火车时刻表被剪掉了,留下了一个长方形的口子,就像一个张开的大嘴。屋子里每一样东西都表明一种缺损,表明灵魂和生命的离去。约翰帕金斯站在没有生气的遗物中间,心头涌起一阵莫名的哀伤。他着手收拾屋子,并尽可能布置得干净整洁。当他触摸到凯蒂的衣服时,他感到有一股恐惧之感悄悄袭上心头。他从来不曾想过
8、,假如没有凯蒂,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她已经完全成为他生活的依恋,就像他呼吸的空气时刻都不能缺少,但自己竟然一直没有察觉。现在,她没有预先通知就走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好像她从来不曾存在似的。当然这持续不了几天时间,充其量也不过一两个星期,但这对于他来说,就仿佛是死亡之手已向他伸出,威胁着他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他的家庭已是风雨飘摇。一个扁桃腺化脓的丈母娘把他的家庭守护神和家财统统赶到了九霄云外。约翰从冰箱里取出冷藏羊肉,煮了一些咖啡,孤零零地坐下来吃饭。这顿凄凉清冷的晚餐过后,约翰坐到了窗前。他没有心思抽烟。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人声鼎沸,召唤着他出去寻欢作乐。夜晚是属于他的。他可以不受盘问地出
9、去,像任何一个逍遥自在的单身汉那样,无拘无束地寻欢作乐。只要他高兴,他可以痛饮,游荡,尽情玩到天亮;不会有怒气冲冲的凯蒂在等着他,扫他的兴。只要他高兴,他可以在麦克洛斯基那儿同一班嘻嘻哈哈的朋友打落袋弹子,直到黎明的光辉盖过电灯光。以往,当弗罗摩尔公寓的生活使他厌烦的时候,他总是苦于婚姻的羁绊。现在羁绊解除了。凯蒂不在了。约翰帕金斯不善于分析自己的情感。但是当他坐在那间没有凯蒂的十英尺宽十二英尺长的客厅里时,他丝毫不爽地猜中了他烦恼的主要原因。他现在领悟到,凯蒂是他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他对凯蒂的感情,以往被单调枯燥的家庭琐事搞得麻木了,如今却因凯蒂不在面前而猛然觉醒。歌喉美妙的鸟儿飞走之后,我
10、们才体会到它的歌声的可贵。“我真是不可救药的笨蛋, ”约翰帕金斯暗忖道, “我真糊涂,怎么能一直这样对待凯蒂。每天晚上出去打弹子,同朋友们鬼混,不呆在家里陪陪凯蒂。让可怜的姑娘一人留在家里,身边无人宽慰,顾影自怜!约翰帕金斯,你真是个自以为是的蠢货。我要弥补过去对- 4 -不住那个姑娘的地方。我要带她出去娱乐。从现在起,我要同麦克洛斯基那帮人一刀两断,不再来往。 ”不错,城市在外面喧嚷,召唤约翰帕金斯出去。此刻,在麦克洛斯基那儿,朋友们正在悠闲地消磨时光,玩着每晚的游戏,把弹子打落到网袋里去。但是花花世界也好,哒哒作响的弹子棒也好,都提不起那个因为妻子不在而心情懊丧的帕金斯的兴致了。他本来有的
11、东西被剥夺了,以往他不加珍惜,甚至有点儿轻视,现在却需要它了。泪水是的,晶莹的泪水盈满约翰帕金斯的眼睛。一旦她回来,情况一定会有所改观。他一定要弥补以往他的所有疏忽。失去了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门打开了。凯蒂提着一个小提包走了进来。约翰吃惊地张着嘴,痴呆地望着她。“啊呀!回到家真高兴。 ”凯蒂说, “妈病得并不厉害。萨姆在车站上等着我,他说妈的病只不过稍微发作了一下,电报发出之后就没事了。于是我搭下一班火车回来了。我现在真想喝杯咖啡。 ”约翰帕金斯看了看钟。八点一刻。他伸手拿起帽子,朝门口走去。“约翰帕金斯,我倒要知道知道,你这会儿想到哪里去?”“我打算去麦克洛斯基那儿, ”约翰说, “跟朋
12、友打一两盘弹子。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 ,有改动)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小说第二段不避其繁地描写屋内的景象,营造出屋内的凌乱氛围,表明凯蒂临行的匆忙与慌乱,给读者留下悬念。B. 小说反复写到窗外的城市,用城市的诱惑、喧闹对比帕金斯的不为所动,帕金斯曾经想竭力逃避的生活中的一切现在竞成了奢侈的希望,这让帕金斯对妻子有着从未有过的依恋。C. 小说详细描写了帕金斯的心理活动,既刻画了帕金斯内心的忏悔、孤寂与感伤,又蕴含着作者对人性的深度思考。D.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帕金斯的形象,寄予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
13、之间的隔膜和无情。5. 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5 分)6. 小说以“钟摆”为题,有什么含义?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述。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 5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
14、,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 “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 6 选 3 模式有 20 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 7 选 3 模式更是达到了 35
1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 7 到 8 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 “喜欢不能当饭吃” 。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 “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 ”
16、洪文强调。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节选自科技日报 ,有删减)材料二:“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 6 -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 3 科统考
17、,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浙江新高考在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上做出的努力取得了广泛认可,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B. 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C. “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展。D. “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 “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8. 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
18、的两项是 ( ) ( )(5 分)A.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 3 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B. 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C. 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 “新高考”中, “走班制”最让人质疑。D. 浙江的 7 选 3 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E. 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 (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
19、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 ,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 7 -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故有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
20、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3) ,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 。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 ,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 以闻,还奏事。上甚悦。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 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
21、,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 ,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制,帝王的命令。编,用作通行证的帛。传,凭证。便宜,利益、好处。横草,使草倒下。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2、(3 分)A.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B.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C.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D.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徙,表示-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
23、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B. 擢,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用“擺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8 -C. 辞,此处表示托辞。在“言词”这个意义上, “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 ,不说“词” 。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D. 属,此处表示写作。通“嘱”时,可表示托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B. 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偃理屈词
24、穷,故被百姓唾弃。C. 皇上要派使者使何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D. 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秋日赴阙(1)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2)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大连市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下学 期期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