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滁州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模底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衡水滁州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模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滁州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模底试卷(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滁州分校 2018-2019 学年度 11 月月考模底卷高二历史第 I 卷(选择题 50 分)一、选择题(共 25 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1.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 ,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 法家思想的衰微B. 黄老之学被推崇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 程朱理学的盛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本题信息是“汉代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 。A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
2、人政府无关,因此 B 项错误;D 项出现于宋朝,故错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为士人政府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2.“这一拜,保国安邦志慷慨,建国立业展雄才;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这一拜歌曲中体现的忠义思想,主要来自儒家思想中的A. “仁政”学说B. “天人感应”学说C. 宋明理学思想D. “经世致用”思想【答案】C【解析】2试题分析:结合所学,A “仁政”学说,主要是要求统治者对百姓要仁爱,不符题干要求;B “
3、天人感应”学说,是为了神化皇权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的的,不符题干要求; C宋明理学思想,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其中就有忠君思想;D “经世致用”思想,讲的是要学以致用不能研究无实际价值的学问,故此题应选 C 项。考点:宋明理学点评:干扰项中有汉代的思想,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原因。 (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2)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3.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
4、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 ”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文艺复兴A. 认识到服装的重要性B. 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C. 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构想D. 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由材料“人体美人体的美感”可知,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所以答案选 D。A 并不是实质,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排除;资产阶级的政治构想的提出是启蒙运动才有的,排除 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4. 初唐一书法家,尤善正书,独成一体,开颜柳先河,名声大到当时远方的少数民
5、族都知道,此人最有可能是A. 王羲之B. 怀素C. 张旭D. 欧阳询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初唐一书法家,尤善正书,独成一体,开颜柳先河,”可知中唐朝书法家主要是楷书成就,故 C 项正确;A 是东晋时期;和均属于草书书法家,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书法【名师点睛】5.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不判死刑) ,皆上请廷尉以闻。 ”“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 亲属间可以相互隐匿所有
6、犯罪行为B. 亲亲得相首匿的目的在于尊崇伦理C. 被告人亲属如果出庭作证将受处罚D. 这一原则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的意思是:“现在起,儿子包庇隐藏父母的罪行,妻子隐瞒丈夫,孙子包庇隐瞒祖父母的,都不再连坐。而父母隐瞒包庇儿子、丈夫隐瞒包庇妻子、祖父母包庇孙子的,不是死罪的,都应经过廷尉请求皇上做出决断。 ”主要反映的是关犯罪后于尊卑容隐处罚定罪的问题,故答案选 B。材料并不是说亲属之间可以隐瞒罪犯,A 错误;C 题干没有体现;这一原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排除 D。6.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 12 世纪,罗马法在
7、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 、 “国王不受法律约束” 。这在当时4A. 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B.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C. 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D. 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答案】B【解析】“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 、 “国王不受法律约束”的主张出现在 12 世纪,当时的欧洲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罗马教皇是西欧各国的太上皇,这些主张是对天主教皇权威的一种挑战,故有利于各民族国家自主意识的增强,所以选 B;人文主义运动兴起的时间不是在12 世纪,应该是 14 世纪,故 A 不符合史实;上述只是主张,不可能起到“改变了”的作用,只有付诸行动,才有可能
8、达到 C 的结果,故排除 C;题干主张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故D 与上述主张不一致,故排除 D。7. 有史书记载:“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该材料可以说明( )A. 雕版印刷始于唐初B. 雕版印刷促进佛教的传播C. 唐初雕版印刷技术的发达D. 雕版印刷推动社会的进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说明了唐初玄奘曾经雕版印刷普贤像,说明了雕版印刷促进佛教的传播,故 B 正确。雕版印刷始于隋朝,排除 A;题干没有体现唐初雕版印刷技术水平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 CD。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雕版印刷【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农耕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比较(1)中国
9、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3)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4)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5)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集中于农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西方近代科技则集中于近代5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8. 余秋雨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主张远征,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原因不包括( )A.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B. 传统文化的影响C. 中央集权的形成D. 封闭的大陆环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和落后性,A 正确,不符合题
10、意;中国长期的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三纲五常阻碍了人个性的自由发展,B 正确,不符合题意;海洋文化是开放性、冒险性的,大陆文化是封闭性、保守性的,中国古代是大陆文明,D 正确,不符合题意。C 与题干没有关系,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华文明古代中华文明的特点封闭性9. 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 1800 年的 1000 万吨,猛增到 1856 年的 6000 万吨。导致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蒸汽机的使用B. 电灯的发明C. 内燃机的出现D. 发电机的发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时间“1800 年1856 年” ,此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煤炭的使用量大大的提高
11、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造成的,故选 A。BCD 三项的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考点:近代科学技术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改良蒸汽机。【名师点睛】伴随着蒸汽机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广泛使用,近代的能源工业煤炭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1861 年,英国的煤炭年产量已经超过五千万吨。煤炭的广泛利用,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成为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之6一。10. 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A. “知行合一”B. “人人同具良知”C. “格物致知”D. “孔夫子亦
12、庸众人类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王心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街都是圣人,意味着良知是存在于人内心的,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被欲望所蒙蔽,只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善良本性,就是圣人,故排除 A,选 B;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排除 C;“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是李贽的思想,排除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11.恩格斯在评论 17 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不管他剧本中的情节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意大利、法兰西还是那伐尔,其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他所描写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聪明的教书先生、可爱然而古怪的妇女们的故乡,merry England
13、(快乐的英国)总之,你会看到这些情节只有在英国的天空下才能发生。 ”据此判断,这一评沦所指的作家是A. 雪莱B. 巴尔扎克C. 薄伽丘D. 莎士比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有效信息“17 世纪” 、 “英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评沦所指的作家是莎士比亚,答案为 D。17 世纪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拜伦是 18-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巴尔扎克是 19 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薄伽丘是 14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ABC 均不符合要求。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7【名师点睛】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1)明确时间和空间
14、限制。 (2)材料出处,一般会涉及一些背景信息。 (3)注释,即括号中的内容,属于材料中附加的内容,对于理解材料和把握题意特别重要。 (4)省略号前后,尤其是省略号之后的内容,属于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重要。 (5)找到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12.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 “为政以德” , “节用而爱人” B. “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 “心即理也” 、 “心外无物”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答案】D【解析】A、B 两项是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政治观点,即“以德治国” , “仁政” ,C 项是明中后期心
15、学大师王阳明的观点,D 项是北宋理学家“二程”的主要观点,后被南宋理学家朱熹进一步发扬光大,故答案选 D。13.唐王朝社会结构分为贵族和平民两部分,贵族和平民的的等级是严格的,只有一条似有似无的狭径作为平民爬上贵族地位的阶梯。这里的“狭径”是指A. 依附特权贵族B. 参加科举考试C. 获得战功奖励D. 耕织获得奖励【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庶民走上仕途改变自身的政治地位的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故 B项正确;ACD 项并不是改变庶民的政治地位的主要途径。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唐王朝、作为庶民爬上贵族地位的阶梯。14.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
16、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A. 知行并重的关系B. 只格一物便通万理C. 认识的渐进性8D. 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格物致知” 。材料中朱熹反对“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的说法,认为“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 ,强调认识的渐进性,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A 是王阳明的观点;D 项材料不能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15.春秋决事比中有一个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
17、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 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 德主刑辅、以人为D. 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同一案件,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说明了原心
18、定罪、以礼入法,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德主刑辅的特点,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应免罪,体现了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的特点,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A。16.下表为孔子年谱(摘要)9表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A. 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B. 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C. 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D. 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和礼乐制度的破坏,即是对对“礼崩乐坏”局面所进行的反思,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仁”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为政以德” ,选项
19、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忠恕”的理念,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7.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主张“知天命而用之” 。对荀子上述主张认识错误的是A. 其主张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B. 天的含义指“神”或“上帝”C. “天行有常”指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D. 荀子主张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B【解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某是暴君而灭亡,反映了荀子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荀子主张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
20、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故 A、C、D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天的含义指自然10规律,B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天行” “天命”准确理解, “天行” “天命”指的是自然规律,荀子的主张是:自然运行有一定规律,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分析各选项进行解答即可。18.有一次,我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朋友问:山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没有什么关系吧?哲学家回答: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位哲学家应是A. 庄子B. 朱熹C. 王守仁D. 王夫之【答案】C【解析】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衡水 滁州 分校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11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