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酸性 KMnO4 溶液中加入 Na2SO4 溶液:5SO 42-+6H+2MnO4-=5SO42-+2Mn2+3H2O(B)向 NaAlO2 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2AlO 2-+CO2+3H2O=2Al(OH)3+CO32-(C)向酸性 KIO3 溶液中加入 KI 溶液:5I -+IO3-+3H2O=3I2+6OH-(D)向 Ba(OH)2 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NH4HSO4 溶液: Ba2+2OH-+NH4+H+SO42-=BaSO4+NH3.H2O+
2、H2O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已知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36 g,则 200 g 饱和食盐水中含有 72 g 的食盐(B) 10 g SO3 溶解在 90 g 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C) Na2O2 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D)医用酒精的浓度为 953 汽车尾气(含有烃类、CO、NO、NO 2、SO 2 等)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必须进行治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 实现反应:2xCO+2NO x=2xCO2+N2(B) SO2 能形成酸雨,还能造成光化学污染(C)汽车改用天然气或氢气为燃
3、料,能有效减少对空气的污染(D)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可有效净化城市空气4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2 g CO 2 中含有共用电子对数为 2NA(B) 1 mol 羟基中含有的电子数为 10NA(C)常温常压下,224 L 乙烯中 CH 键数为 4NA(D)在化学反应中,每产生 1 mol I2 转移电子数为 2NA5 X、Y、Z 、W 、R 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由 X 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Z 与 W 同主族,Y 、Z 、W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 R 元素的核外电子数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
4、顺序是:RWXYZ(B)均能形成氢化物,且 R 的氢化物最稳定(C)最高正价均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R 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6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S(g)+O 2(g)=SO2(g) H1,S(s)+O 2(g)=SO2(g) H2;H 1 H2(B) C(石墨,s)=C( 金刚石,s) H=+19 kJmol,则由石墨制取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 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4 kJmol。则含 2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287 kJ(D)CaCO 3
5、(s)=CaO(s)+CO2(g) H0, S0,则该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7 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8 个中子的碳原子的核素符号: 12C(B) HF 的电子式:(C) Cl-的结构示意图:(D)CH 4 分子的比例模型8 反应:A(g)+3B(g) 2C(g) H0,达到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6、9 农业生产中有种氮肥,若运输过程中受到猛烈的撞击,会发生爆炸性分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X=2N2+O2+4H2O,则 X 的化学式是( )。(A)NH 4NO3(B) HNO3(C) NH3.H2O(D)NH 310 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11 在进行“氮及其化合物” 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最适宜的学习策略是 ( )。(A)联系一预测策略(B)概念形成策略(C)知识结构化策略(D)题海战略12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B)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准确、具体、可行(C)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防
7、止流于形式,切忌生硬照搬,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D)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安全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13 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这一知识点教学时,适宜的教学原则是 ( )。(A)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B)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C)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14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 )(A)物质的化学变化(B)化学物质的多样性(C)身边的化学物质(D)化学与社会发展15 下列属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的是( )。(A)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B)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探
8、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C)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D)学会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方法16 探究活动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探究活动形式(B)探究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C)探究教学要讲求实效,一节课尽可能多地设计出各种探究活动内容(D)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利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及资源共享17 下列教学目标属于“ 过程与方法 ”范畴的是( )。(A)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B)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学习科学探究方法(C)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
9、奇心和探究的欲望(D)体会化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18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程标准在“学习情景素材” 方面新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 ”“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下述哪些变化( )。(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19 初中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导人方法分为社会导入、实验导
10、入、旧知导入、问题导入、直接导入等导入形式,其中最带有化学学科知识特点的导人方法是( )。(A)社会导入(B)实验导入(C)旧知导入(D)问题导入20 化学教师在开展下学期的化学教学前采用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对上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形成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二、简答题21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问题:(1)在实验教学时,教师应该怎样组织实验教学活动?(2)化学教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学习中需要重
11、点掌握的氧化物之一。以下是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做的教学设计:【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由学生在大烧杯中放置一个铁皮架,架上固定两支点燃的蜡烛通过喇叭形纸筒将一瓶二氧化碳向烧杯中倾倒,如图 4所示,观察现象并分析。现象:蜡烛熄灭,且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2)由学生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13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3)由学生继续将上述实验后瓶内液体倒出数毫升至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将上述试管加热,观察有什么
12、现象? (4) 由学生取一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通过较长玻璃管,往石灰水里吹一会儿气,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1)结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2)结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实验(3)结论: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受热容易发生分解。 实验(4)结论:二氧化碳能跟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小结】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途及检验方法。 问题: (1)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何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2) 该种教学理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三、诊断题23
13、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 N2 BNO 2 CNH 3 DSO 2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 1: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_。(2)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3)试对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四、案例分析题24 以下是初中化学某老师关于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的课堂教学设计,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名教师都在哪几个环节设置了问题?这样设计的好处有哪些?
14、 (2)这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信息技术的功能都有哪些。 (3)信息技术的使用会给我们的课堂增添很多色彩,但是我们需要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请简述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五、教学设计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 “内容标准” :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部分教材内容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 观察和描述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运用除
15、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点燃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你可以按下面提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1)点燃前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等。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石蜡的密度与水的相比是小还是大。 (2)点燃蜡烛 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火焰分为几层 ?哪层最明亮 ?哪层最暗?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段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 110)约 1 s 后取出根据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哪一部分的温度最低,
16、 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如图 1 一11)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3)熄灭蜡烛 观察蜡烛熄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 1 一 12),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将你填写的表格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更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实验的体会。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刚接触到化学这门新课程,对化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 要求:(1)谈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的教学价值。(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包括
17、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向酸性 KMnO4 溶液中加入 Na2SO4 溶液,不发生反应,A 项错误。向 NaAlO2 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 的离子方程式为 ALO2-+CO2+2H2O=HCO3-+Al(OH)3,B 项错误。向酸性 KIO3 溶液中加入 KI 溶液,离子方程式为 5I-+IO3-+6H+=3I2+3H2O,C 项错误。向 Ba(OH)2 溶液中加入少量 NH4HSO4 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Ba2+2OH-+NH4+H+SO4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初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