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 基础”指的是(A)价值(B)认识(C)实践(D)事物2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表明人的才智(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发展的动力在于实践(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
2、:(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4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 ,这种观点属于(A)不可知论(B)先验论(C)辩证反映论(D)辩证唯物论5 2009 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我们没能作出准确预测。这件事说明(A)世界的不可知性(B)人的认识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摹写(C)认识能动作用的实现的条件性(D)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6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为(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
3、(D)主体、客体、中介7 “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这一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A)唯物论(B)可知论(C)形而上学(D)辩证法8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对上述现象原因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B)人的感官在生理上优于动物感官(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9 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B)真理中包含着谬误(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10
4、实用主义鼓吹“ 有用就是真理 ”,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A)客观性(B)相对性(C)价值性(D)具体性11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17 世纪牛顿提出“粒子说” ,17 世纪末惠更斯提出“波动说”,两种学说在科学史上争论了几个世纪。直到 1922 年,爱因斯坦把两者统一起来,建立“波粒二象性 ”的学说,这个矛盾才得以解决。这一历史事件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C)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过程(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2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是(A)形而上学
5、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怀疑主义的观点13 价值揭示的是(A)主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B)主客体之间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D)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关系14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强调 r 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C)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15 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A)改造世界观(B)改造社会历史观(C)改造人生观(D)改造自然观1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
6、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7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 “不相信。”庞葱说: “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 “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 “我相信了。”庞葱说: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三人成虎的成语体现的是什么观点?(A)实用主义真理观(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C)只承认真理绝对性的观点(D)只承认真理相对性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
7、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A)抽象的人(B)所有的人(C)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19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是(A)确立实践目的(B)制定实践方案(C)实践方案的付诸实施(D)反馈调节20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有(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1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在于(A)
8、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B)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C)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D)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2 下列关于理性认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反映(B)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推理和理论(C)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深刻23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利用 20 多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死后留下了丰厚的观测资料。他的助手开普勒利用这些观测资料,经过长期的分析、归纳、推算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这件事说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C)发挥非理
9、性因素的作用(D)必须为群众所掌握24 列宁说:“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段话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其作用具体表现为(A)诱导作用(B)指导作用(C)激发作用(D)解释作用25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16 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明地球是圆形的,18 世纪巴黎科学院对地球进行了测量,证实地球是扁椭圆形。近几十年来,利用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人们对地球扁椭圆形形状的认识越来越精确,但并没有达到对其认识的终结。这表明(A)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B)世界是
10、不可认识的(C)人类认识是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D)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6 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A)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B)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D)真理具有客观性27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容为(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B)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C)真理的绝对性通过其相对性表现出来(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28 逻辑证明虽然不是与实践并列的标准,但却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理由在于(A)逻辑证明有助于发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B)真理一定符合逻辑,符合
11、逻辑的未必就是真理(C)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D)无法用直接实践进行完全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29 马克思说,人“ 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为人的食物。”这说明(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物,而是物趋近于人(B)主体现实的需要以及需要程度,是某物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C)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及价值的大小体现着主体的创造性本质(D)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及价值的大小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标准30 “感动中国 ”十大人物评选,已经超出了感动的意义,更催人行动。这件事说明价值评价是(A)实践活动的精神驱
12、动力(B)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C)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D)实践活动发展的决定力量31 列宁说:“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B)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C)真理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D)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2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一观点说明了(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B)真理和价值的统一(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D)自由与必然的统一3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3、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4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B)数学和逻辑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C)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D)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3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 1古人讲,既要“ 读万卷书 ”。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
14、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五四运动昭示的青年运动正确方向,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当代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茁壮成才,仍然必须坚持这个正确方向、这条正确道路。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摘自 2009 年 5 月 3 日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材料 2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安石不在。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纸咏菊的诗稿,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才高气傲的苏学士心想,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耐寒傲霜,如何秋风
15、一吹便落呢?于是提笔顺口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久,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心情不快,到了当年九月重阳,一夜秋风刚过,苏东坡邀友赏菊。走进花园一看,只见花瓣纷落,铺金满地。这时,他才猛然省悟,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 的事。摘自冯梦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材料 3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牛顿请回答:35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原理?试述“ 读万卷书 ”与“行万里路” 的认识论含义。36 材料 2、材料 3 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材料 3 的指导意义是什么?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 1“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
16、根结蒂由经验而来。”摘自洛克:人类理智论材料 2“感觉对于我们的一切现实认识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足以向我们提供全部认识,因为感觉永远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例子,也就是特殊的或个别的真理。然而印证一个一般真理的全部例子,不管数目怎样多。也不足以建立这个真理的普遍必然性。”“只有理性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并指出它的例外,以补不可靠的规律之不足,最后更在必然后果的力量中找出确定的联系。这样做常常使我们无需看实际经验到影像之间的感性联系,就能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见,而禽兽则只归结到这种影像的感性联系。”“灵魂原来就包含着多种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外界的对象是靠机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摘自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材料
17、 3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的构成、形成过程。摘自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请回答:37 说明材料 13 各自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用的不同态度。38 运用所学知识,简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
18、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改变自然界”指的是实践。显然,题干论及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选项 A、D 为干扰项首先排除。题干讲的不是人的才智的来源问题,而是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主体对世界的反映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所以选择 C。【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列宁曾指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认识 世界 改造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