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外貌好的人往往其他方面也被人作较高的评价,这种现象属于( )【西南大学2014】(A)刻板印象(B)近因效应(C)第一印象(D)光环效应2 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是( )【西南大学 2014】(A)力量(B)活动向度(C)好恶评价(D)智慧3 “情人眼里出西施 ”是一种 ( )【江西师范大学 2014】(A)刻板印象(B)性别印象(C)首因效应(D)光环效应4 追星族对歌星的崇拜属于社会认知中的( )【西南大学 2014】(A)晕轮效应(B)积极性偏差(C
2、)证实偏差(D)刻板印象5 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型称为( )【江西师范大学 2011】(A)刻板印象(B)图式(C)偏见(D)错觉6 下列不属于侵犯概念三要素的是( )【江西师范大学 2017】(A)伤害行为(B)伤害意图(C)伤害评价(D)社会评价7 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和个体侵犯行为之间的关系是( )【江西师范大学2014】(A)零相关(B)负相关(C)正相关(D)不确定8 其他人在场降低了人们助人为乐行为的可能性,这被称为( )【西南大学 2014】(A)旁观者效应(B)责任分散(C)从众效应(D)社会干扰效应9 社会化【首都师范大学 2
3、012;南开大学 2012】10 交互社会化【湖南师范大学 2016】11 去个性化【山东师范大学 2013】12 认知失调【华中师范大学 2015】13 印象管理【华中师范大学 2014】14 旁观者效应【华南师范大学 2014;南开大学 2013】15 人际沟通【苏州大学 2016】16 亲社会行为【苏州大学 2014】17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吉林大学 2013】18 什么是社会懈怠? 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在组织中如何减少这种影响 ?【北京大学2013】19 什么叫从众,其原因是什么?【北师范大学 2015;北京大学 2014;华中师范大学 2015;天津师范大学 2014;上海师范大学
4、2014、2016;东北师范大学 2011;曲阜师范大学 2011;江西师范大学 2017】20 请举例说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北京大学加 14;山东师范大学 2011】21 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南开大学 2016】22 请简述社会关系中偏见的概念及其特征。【江西师范大学 2014】23 简述偏见的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2016】24 解释刻板印象威胁,并举例说明。【北京大学 2016】25 简述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北京师范大学 2016;华南师范大学 2015;东北师范大学 2012;山东师范大学 2014】26 简述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华南师范大学 2013】27 简述
5、人际交往的原则。【华南师范大学 2015;西南大学 2014】28 简述“爱情三角理论 ”。 【吉林大学 2013】29 简要回答沟通的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南京师范大学 2015】30 简述引起人际冲突的因素。【湖南师范大学 2014】31 论述人际冲突的成因和解决方式。【北京师范大学 2014】32 何谓态度? 评述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 2013】33 介绍态度改变的说服理论。【华南师范大学 2014】34 屠杀犹太人的战犯在受审过程中,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不喝酒,不抽烟,不玩弄女人的好男人,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照指令行事。在对屠杀犹太人的所有事件中,所有协议都是由他签署实
6、施的。(1)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该战犯的行为。(2)为防止这类灾难的发生,请给出你的建议和策略。【苏州大学 2016】35 论述:影响说服的因素有哪些?【浙江师范大学 2012】36 “双 11”即指每年的 11 月 11 日,由于日期特殊,又被称为光棍节。从 2009 年开始,以淘宝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利用这一天来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回顾历年“ 双 11”,其成交额都呈现几何级数增长。 2014 年 11 月 12日零点,阿里巴巴报告厅巨型电子屏幕将成交总额锁定在 57112 亿元,新的网上零售交易记录诞生,总共有 217 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今年的“双 11”活动。请
7、基于心理学相关理论,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四川大学 2015】37 简述助人行为理论,结合实例说明助人的影响因素。【华南师范大学 2016;南京师范大学 2016】38 论述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南京师范大学 2014】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以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
8、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好恶评价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人们根据三个基本的维度进行评估,即评价、力度、活动向度。其中,评价维度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人们往往根据社会的和智慧的品质去评价他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最初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
9、应;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为刻板印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也称“宽大效应”。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以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知识模块】 社
10、会心理学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以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偏见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侵犯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的三要素包括:伤害行为、伤害意图和社会评价。【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心理学家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
11、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对救助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责任分散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社
12、会干扰,又称社会促退,指个人在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因为他人在场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降低绩效的现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9 【正确答案】 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会其所在社会群体的信仰和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个体学会调整其行为以满足其他社会群体成员的期望的过程,也是反作用于社会的过程。【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交互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化中的逆向社会化,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长辈向晚辈传授文化传统和社会经验。【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1 【正确答案】 去个体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标准相违背的行为的自我认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去做的反社会行为
13、,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2 【正确答案】 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 这个词语,用来表示:当个体的态度之间或态度和行为之间不一致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3 【正确答案】 印象管理指的是目标导向的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过程。人们试图通过在社会互动中管制或者控制信息来影响其他人对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物的看法。【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4 【正确答案】 旁观者效应是指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或者说,他人在场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所产生的抑制作用。一般我们认为,在需要提供帮助的场合,在场的他人越多,个体采取行动的可
14、能性越大,“人多胆壮”“人多保险”。但旁观者效应告诉我们,事实也有可能正好相反。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四个,分别是:责任扩散、情景错觉、评价恐惧和角色期望。【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5 【正确答案】 人际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7 【正确答案】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为手段,来满足社会期望或者保护他人、群体或社会利益的行为,例如警察击毙正在逃窜的罪犯。【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
15、学18 【正确答案】 社会懈怠又叫社会惰化,是指一个人在团体中所发挥的努力或作用小于一个人单独做事时的努力和作用的现象,例如拔河比赛中一队 6 个人的总力量小于 6 个人单独发力时的力量和。根据实验研究发现,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团体中的努力没有被单独评价,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如果要降低组织中的社会懈怠,就需要使个体的作业成绩可以被识别,并且严格地对个体进行评价。【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9 【正确答案】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关于从众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行为参照: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在许多情境中由于缺乏知识、经验不能做出明
16、确的选择。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人们会选择一定的参照系统,而多数人的行为就变成了最可靠的系统。偏离恐惧:如果一个人表现得过于突出或者偏离群体的一般情况,就会面临群体强大的压力乃至制裁,因此大部分人对于偏离都有恐惧感,一旦偏离就会产生焦虑。人际支持: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人的自我价值首先来自于社会支持。因此,无论人归属于哪个群体都会期望在群体中获得认可,并且维持与他人的良好关系,于是人们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持与大多数人的一致。【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认知失调理论是一种认知一致性理论,由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
17、觉。费斯廷格认为,通常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候态度和行为也会有不一致的情况,于是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例如,司马紫衣一直认为抽烟影响健康,从不抽烟,但最近司马紫衣开始抽烟了,于是有时候会觉得很别扭。费斯廷格认为,为了克服认知失调带来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减少认知失调。方法如下:改变态度:司马紫衣可以改变对吸烟的态度,认为适度吸烟其实对健康影响不大,于是态度和行为重新协调起来。增加认知:司马紫衣发现吸烟能够让人放松、提神,还有助于保持体型,于是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性降低了。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司马紫衣觉得健康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吸烟的危害并不比其他行为诸如喝酒、熬夜大,因此认知失调造成的
18、不舒服感下降了。突出被迫感:司马紫衣的吸烟是因为领导递烟造成的,不得不吸,在其他时候并不吸烟,于是认知失调也没那么严重了。改变行为:司马紫衣决定通过戒烟来降低不舒服感。【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1 【正确答案】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凝聚力是一个群体整体性的特点,基于群体中每个成员对群体的承诺。群体的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发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凝聚力:当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喜欢对方,彼此之间有很强的友谊时,群体的凝聚力就高。实际上,研究者会通过测量成员之间的喜欢程度来测量凝聚力。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我们毫无疑问会喜欢一
19、个高效率的群体,而不是一个浪费时间和能力的群体。因此,任何能提高群体满意度和士气的东西都能提高群体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还取决于群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匹配程度,以及群体达到目标的成功程度。研究发现,与成功的群体相比,失败群体的成员变得跟群体更加疏远,例如不会穿戴群体的服装,佩戴相应标识。使群体成员不能离开群体的力量也会影响凝聚力。有些时候人们不离开群体是因为成本太高或者缺乏其他选择。【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2 【正确答案】 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人们日常生活中提及的偏见,通常都是指负面的态度倾向。偏见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错误的信息
20、来源为基础。如人们根据少数人的特点来推测所有群体成员的特点。因此具有片面性。(2)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因此具有刻板性。(3)有过度类化的现象,类似晕轮效应(光环作用)。因此具有以偏概全的特点。(4)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对一些事物往往会过早地下结论,因此具有主观性。 【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3 【正确答案】 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对于偏见的来源,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1)团体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从这一点上来看,偏见实际上是团体冲突的表现。(2)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偏见是偏见持
21、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部分来自父母。(3)认知理论。该理论用分类、图式与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4)心理动力理论。该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4 【正确答案】 当你置身于别人都预期你会表现得很差的情境之中,你的焦虑可能会致使你证实这一信念。克劳德.斯蒂尔称这一现象为刻板印象威胁,即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
22、印象来评价自己。有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威胁破坏表现水平有几种可能的原因:刻板印象威胁令人心烦意乱:不理会其说法需要付出努力,这会增加心理负担,降低工作记忆;影响动机:担心犯错的动机可能会损害一个人的表现;生理唤醒伴随着刻板印象威胁而生,会妨碍人们在困难任务中的表现。另有研究发现,正面的刻板印象也会提高成绩。在美国,有研究者请一些拥有相同数学背景的男女大学生做数学测验。如果告诉学生这个测验本身没有性别差异,不会对任何群体刻板印象作评价时,女生的成绩始终与男生相同。一旦告诉学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就会戏剧性地使这种刻板印象得以验证。当遇到难度很大的题目而受挫时,她们明显感到格外担忧,影响了她们的成绩。
23、【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侵犯行为也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其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1)个人因素。A 型人格:A 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因此更具有侵犯性。敌意归因偏差: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时,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为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性别差异: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行为,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2)情境因素。高温:侵犯行为与温度呈倒 U 型曲线关系。酒精与药物: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
24、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致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唤醒水平: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生理唤醒以及认知唤醒。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3)社会因素。去个性化:个体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就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容易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传达的暴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应用 心理 硕士 心理学 专业 综合 社会心理学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