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詹姆斯(James)将自我概念划分成哪几个组成要素? 【江西师范大学 2011】2 自我认识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华中师范大学 2014】3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华南师范大学 2015;苏州大学 2016】4 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西南大学 2014;首都师范大学 2014;东北师范大学 2013;辽宁师范大学 2013;吉林大学 2013;鲁东大学 2015】5 简述测评当中的晕轮效应。【北京大学 2013】6 简述可得性启发与代表性启发的定义以及各自可能导致的哪些偏差?【北京大学2015】7 区分社会同一性理
2、论与自我类化理论。【南京师范大学 2015】8 简述自我概念的功能。【湖南师范大学 2015】9 说明解释水平理论框架模型的建构方法。【北京大学 2016】10 什么是社会知觉和社会知觉偏差?分别作出解释。【北京大学 2013、2016】11 结合实际(举例) 谈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南京师范大学 2016】三、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2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 )【江西师范大学 2014】(A)社会角色(B)社会意识(C)自我意识(D)社会知觉13 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称为( )【江西师范大学 2011】(A)自信(B)自足(C)
3、自我(D)自尊14 对于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态度,而对于不好的行为,则否认自己的责任,这是归因中的( )【西南大学 2014】(A)认知性偏差(B)动机性偏差(C)认知启发(D)自我服务偏差15 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是( )【西南大学 2014】(A)亚社会(B)文化(C)代理人(D)社会角色16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能十分正确地解释自己的特性,这被称为( )【西南大学 2014】(A)虚假一致性偏差(B)自我中心偏差(C)宽大效应(D)巴纳姆效应17 在沟通中,影响沟通的关键因素是( )【西南大学 2014】(A)语言(B)障碍(C)背景(D)反馈18 在阿希(Arch)
4、 设计的实验中,由于前面几位假被试作出了错误的知觉判断,被试受到某种压力而不得已作出与其他人一样的错误判断的行为称为( )【江西师范大学 2011】(A)依从(B)服从(C)从众(D)盲从19 关于从众行为的原因,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江西师范大学 2014】(A)寻求行为参照(B)避免对偏离的恐惧(C)追求成功(D)群体凝聚力20 由霍夫兰(Hovland)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称为( )模型【江西师范大学2011】(A)竞争(B)说服(C)合作(D)利他21 组织结构确定、角色分配明确的群体称为( )【江西师范大学 2011】(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参照群体(D)成员群体
5、22 社会促进被定义为( )的倾向【中山大学 2017】(A)由于有很强的社会和谐愿望而忽视了批判思维(B)当有他人在场时操作熟练的任务时效率更高(C)在群体情境中失去自我约束(D)由于前面顺从了他人一个小的请求,进而顺从他人更大的请求23 运动员进行比赛,如果旁边有观众加油,运动员发挥得更好了,这种现象属于( )【华南师范大学 2016】(A)服从(B)从众(C)社会干扰(D)社会助长24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是一种典型的( )现象【江西师范大学 2011】(A)社会惰化(B)社会极化(C)社会分化(D)社会同化四、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
6、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25 人们抵制态度改变的方法包括( )【西南大学 2014】(A)恢复认知失调(B)贬损信息来源(C)歪曲信息(D)改变行为26 自我【苏州大学 2016】27 自尊【上海师范大学 2016】28 归因【华南师范大学 2014】29 基本归因偏差【华东师范大学 2016】30 社会比较【华东师范大学 2015】31 社会推理【南京师范大学 2016】32 社会认知【华南师范大学 2013】33 习得性无助【华南师范大学 2013】34 印象管理【山东师范大学 2013】35 群体凝聚力【华南师范大学 2015】36 社会助长【华南师范大学 2013;天
7、津师范大学 2012】37 社会惰化【华南师范大学 2014】38 旁观者效应【上海师范大学 2016】39 光圈效应【华南师范大学 2015】40 群体极化【华中师范大学 2014、2016】41 冒险转移【湖南师范大学 2016】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 和“客体我”。前者表示“ 自己认识的自我”,即主动地体验世界的自我;后者表示人们对于自己的各种看法,如人的能力、社会性、人格特征以及物质拥有物等。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社会我、心理我,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8、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社会我是指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等;社会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我们的自我会随社会情境不同而转换和调整。心理我是我们的内心自我,它由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包括感知到的智慧、能力、态度、经验、情绪、兴趣、人格特征、动机等。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
9、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 【正确答案】 自我认识的途径主要有:(1)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人们常由自己的所作所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自我概念。(2)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是人们了解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3)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通过与别人相比,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知。(4)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来了解自我。【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 【正确答案】 动机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罗特的控制点理论。罗特认为人的想法调节人的行为,增加行为频率的并不是奖励,而是对于什么事情将带来奖励的想法。罗特把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
10、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称为控制点。内控强调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外控则强调结果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导致。(2)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将罗特的控制点引入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两种:内部原因如能力、努力、情绪等,外部原因如任务难度、奖励和惩罚、运气等。他认为人们在归因时常使用两个原则,即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3)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他提出归因的维度有三种:一是控制点(内外源),它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二是稳定性,它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三是可控性,它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4)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11、。凯利借鉴了海德的共变原则,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环境因素。他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 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独特性信息 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及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应?他还提出在归因过程中人们还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即折扣性原则: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4 【正确答案】 归因是指从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1)心理学家韦纳在海德内外因理论和罗特控制点理论基础之上系统的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其认为人们倾向
12、于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外源维度,即行为的成败取决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稳定性维度,即决定行为的原因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的。要综合以上两个维度才能做出总结性的归因。他认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其中能力是内在的稳定性因素,努力是内在的不稳定因素,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因素,任务难度是外在的稳定因素。(2)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源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维度可控性维度,即行为原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如果是可控的,意味着行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因而他们对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3)行为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
13、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4)若新的结果和过去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若结果一致,则常归因于稳定的因素。(5)归因还会导致情绪反应,若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成功时则感到满意自豪,失败时则内疚羞愧;若归结为外部原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有太大的情绪反应。同时,和他人相比也会不同。【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5 【正确答案】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对某人的了解还不深入,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时,因而容易受表面性、局部性和选择性影响,对人
14、的认识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例如外貌、衣着、礼仪等。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于是经常会产生以貌取人、以衣识人的错误。【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6 【正确答案】 可得性启发:人们通常会根据映入头脑中的现成例证来进行判断。可得性启发揭示了一条社会思维规律:人们从一条一般规律演绎出一个具体例证是很慢的,但从一个鲜明的例证归纳出一条公理则非常迅速。导致的偏差也很明显:当我们能够快速提取到的信息是片面的,我们做出的判断常常就是错的。例如当询问人们飞机安全还是火车安全时,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火车,只是因为电
15、视很少报道火车出事,而每次飞机失事都会大肆报道;而数据显示飞机更安全。 代表性启发:人们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在直觉的引导下,会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来获得结论。导致的偏差是:我们常常忽视一些明显的客观的信息,而选择相信我们自己内心的一些感觉和直觉。例如,设想一个名为琳达的女性,31 岁,单身,性格开朗,并且很聪明,大学专业是会计,辅修社会学,关注公益活动,在学生时代做过奥运会志愿者。然后,询问人们以下哪种表述可能性更大时:a琳达是名银行出纳;b琳达是名银行出纳并且对公益事业很关心。人们常常认为 b 更可能。但从概率的角度考虑,a 是包含 b 的,因此 a 的可能性明显更大。可得性
16、启发和代表性启发是两种快捷的判断方式,但在使用中要非常谨慎,否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7 【正确答案】 (1)社会同一性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又称为社会认同理论,由塔吉菲尔等在认同理论基础上延伸提出的,也是目前群际行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塔吉菲尔等通过“ 最低限度群体 ”范式的经典实验,发现群体划分本身就能引发敌意性的群际行为。按照塔吉菲尔等的解释,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塔吉菲尔等认为,个体总是努力追求积极自我形象,这可以通过他所隶属的群体来获得。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
17、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这一理论还包含了不同于个体自尊的“集体自尊” 这一全新概念,并且表现出与美国主流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不同,被看作是近几十年来欧洲本土化心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2)自我类化理论。类化的概念:所谓类化,就是当我们知觉事物时,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社会类化:社会类化是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社会类化的结果,是在认知水平上扩大了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缩小了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差异。社会类化涉及两个过程:一个是同化,即知觉到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在某方
18、面都很相似;另一个是对比(亦即异化),即相信群体间的差异比实际的要大。类化的作用:无论是物理刺激还是社会刺激,类化会使类别内的相似性和类别间的差异性在知觉上都得到加强,这称为“加强效应” 。自我类化理论:塔吉菲尔、特纳等在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我类化理论。基本观点:塔吉菲尔等认为,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8 【正确答案】 伯恩斯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1)自我一致性维持。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积极的自我概念引导人按照社会期
19、望的方向发展,消极的自我概念引导人放松自我约束。(2)经验解释。自我概念具有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在怎样的自我概念背景下做出评价。同样的经验对不同自我概念背景的人,会具有不同的意义。(3)期望定向。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动,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9 【正确答案】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是近年迅速发展的一种心理表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消费决策、自我调节、组织行为和公共政策制定等一系列领域中。解释水平理
20、论提出,人们对事件的解释会随着对事件心理距离的知觉而发生系统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反应。心理距离是指个体对某事物距离自己远近的主观经验,并以自我、此时、此地为参照点。它包含四个维度: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即概率大小)。具体来说,当知觉事件的距离较远时,人们使用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高水平解释);当知觉距离较近时,人们倾向于以具体、表面和局部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低水平解释)。解释水平的这些差异有着重要的心理意义:在远距离条件下,与高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个体的决策和判断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近距离条件下,与低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决策和判断中更受重视。举个例子,假
21、如要计划一次旅行,如果定在一年以后(时间距离远),考虑的可能就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比如为什么要去玩、去哪里玩等。但如果是在一个礼拜后(时间距离近) ,你就会开始考虑各种细节,如路线、酒店和机票等。这种效应不仅存在于时间距离维度,研究证明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假设性等其他三个维度也存在这种现象,即人们对于空间距离比较远、比较陌生的人、概率比较小的事件的描述通常都会比较抽象概括,会倾向于进行高水平的解释表征。因此,如果要为某事建立一个框架,判断决策者的行为,就应该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四个维度分析决策者与事物处于不同心理距离时,可能做出的行为,从而以事件为中心建立起一个框架模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应用 心理 硕士 心理学 专业 综合 社会心理学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