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飞机性能工程 起飞性能讲义 - B.ppt
《第四章 飞机性能工程 起飞性能讲义 - B.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飞机性能工程 起飞性能讲义 - B.ppt(8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Page 1,1 起飞简介 场地长度限重 爬升梯度限重 障碍物限重 污染跑道起飞 减推力起飞,第四章 飞机的起飞性能,Page 2,3 爬升限重,在起飞飞行航迹中,飞机需要具有一定的爬升能力,并不仅仅是为了超越障碍物,而是为了应付一些紧急情况(风切变、阵风、下沉气流、紧急上升等)。,1、主要的爬升性能参数,Page 3,3 爬升限重,1、主要的爬升性能参数,1.1 爬升梯度,Page 4,3 爬升限重,1、主要的爬升性能参数,爬升梯度:,Page 5,爬升梯度与剩余推力成正比,与推力、阻力有关(温度、高度、flap、速度)。爬升梯度与飞机重量成反比,重量越大,爬升梯度越小。爬升梯度还与加速因子
2、有关(加速度、动能)。,3 爬升限重,1、主要的爬升性能参数,爬升梯度的影响因素:,Page 6,加速因子的简单计算:,3 爬升限重,1、主要的爬升性能参数,Page 7,3 爬升限重,2、起飞航迹分段,起飞飞行航迹:起飞终点到起飞航迹终点。,Page 8,从离地35ft到起落架收上。,3 爬升限重,3、第一爬升段,Page 9,离地3秒后开始通过液压系统完成收起落架。要求在一台液压泵失效的情况下,能在715秒内完成收起落架过程。在此过程中,飞机应有正梯度。(波音飞机),3 爬升限重,第一爬升段:从离地35ft到起落架收上。 目的是收起落架,减小阻力。 起飞推力, 襟翼位置不变, 正梯度, 等
3、表速爬升(保持V2)。,3、第一爬升段,Page 10,离地3秒后开始通过液压系统完成收起落架。要求在一台液压泵失效的情况下,能在715秒内完成收起落架过程。在此过程中,飞机应有正梯度。,Page 11,3 爬升限重,4、第二爬升段-等表速爬升段,从收起落架点到总航迹高度不低于400ft处。,Page 12,3 爬升限重,第二爬升段:等表速爬升段爬高,以保证飞行安全。起飞推力,等表速爬升(V2),4、第二爬升段-等表速爬升段,Page 13,在一发失效情况下的最小总梯度,3 爬升限重,第二爬升段,4、第二爬升段-等表速爬升段,Page 14,3 爬升限重,4、第二爬升段-等表速爬升段,第二爬升
4、段爬升梯度计算:为保守其间,W取起落架刚收上时,FN取第二爬升段结束时一发失效起飞推力;起飞襟翼;起落架收上;,爬升限制的最大起飞重量:飞机重量越大,爬升梯度越小,而FAR-25,规定了最小可用的爬升梯度,这就限制了最大的起飞重量。,Page 15,3 爬升限重,4、第二爬升段-等表速爬升段,第二段爬升限制的最大起飞重量影响因素:,气压高度: 高度越高,推力越小,梯度不变情况下,要求重量减小。 外界温度: 温度高压参考温度时. 防冰和空调引气: 襟翼位置:flap偏度增大,升阻比减小,梯度减小;因此爬升限制时采用小襟翼,教材P104通过迭代计算;图册P47,Page 16,3 爬升限重,4、第
5、三段:平飞加速段,收上襟翼,减小阻力,提高爬升能力。 完成收襟翼时基本达到绿点速度。,Page 17,结构限制VFE:如果开始收襟翼的速度大于VFE,会导致襟翼上气动载荷过大,引起结构损坏。 气动要求:收的太早,可能会导致升力小于重力,使飞机掉高度;收的太晚,则阻力太大,影响飞机的平飞加速。 考虑载荷限制:在襟翼放下时,n2.0。要求飞机有一定的机动能力,可保持正常转弯,而不致出现抖动。,3 爬升限重,4、第三段:平飞加速段,襟翼收放的限制:,VREF=1.3VS : 收缝翼; V=1.3VS+20 : 开始收襟翼; V=1.3VS+40 : 完成收襟翼;此时基本达到绿点速度。,Page 18
6、,Page 19,1500ft,到达入航的速度和高度要求; 以有利速度开始爬升;推力为MCT;,3 爬升限重,4、第四段:最后爬升段,Page 20,Page 21,Page 22,1 起飞简介 场地长度限重 爬升梯度限重 障碍物限重 污染跑道起飞 减推力起飞,第四章 飞机的起飞性能,Page 23,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要求:为保证飞行安全,要求飞机一发失效时能安全地超越障碍物。,Page 24,总航迹(理论航迹):按照飞机公司提供的发动机、机型数据计算出的飞机航迹。 净航迹(实际航迹):在实际飞行中,由于推力、速度、气象等数据的误差,飞机的实际航迹要低于总航迹。关系:用总航迹中每一点的
7、爬升梯度减去一定的安全余量既得净航迹的爬升梯度。总梯度:总航迹中每一点的爬升梯度。净梯度:净航迹中每一点的爬升梯度。双发飞机:0.8%;三发飞机:0.9%;四发飞机:1.0%;,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Page 25,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总航迹:,Page 26,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净航迹:,Page 27,越障要求:为保证能安全地超越障碍物,FAR规定,飞机的一发失效时起飞飞行净航迹至少要比障碍物高35英尺。在污染跑道起飞时,可减小到15英尺。,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Page 28,Page 29,机场的障碍物很多,只有处在一定区域内的障碍物才需要考虑。 ICAO、FAR、
8、CCAR的规定各有所不同。,起飞航迹区(图册P45-1):,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障碍物的获取:,A型图:在垂直方向上以1.2%的梯度向上延伸,低于障碍物限制面的不考虑,穿透障碍物限制面的则标在A型图中。 15公里障碍物图 1 :100000 图 1 :50000 图 人工测量障碍物 AIC/AIP,Page 30,爬升方法A: 在400ft改平,加速到绿点速度,再进行爬升,在最后爬升段越障;远距离障碍物越障。,4.1 三种越障方法,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Page 31,爬升方法B: 越过障碍物后再改平,加速到绿点速度,再进行爬升;近距离障碍物越障。,4.1 三种越障方法,4 障碍物限
9、制的起飞重量,Page 32,爬升方法C: 越过所有障碍物后再改平(延长第二爬升段),加速到绿点速度,再进行爬升;中距离、近距离障碍物越障。,4.1 三种越障方法,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Page 33,最大改平高度,4.1 三种越障方法,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Page 34,Acceleration Height(level-off height),Minimum Acceleration Height 400feet,Maximum Acceleration Height,Extended Second Segment,Maximum continuous thrust,Page 3
10、5,4.1 三种越障方法,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Page 36,几何高度与气压高度关系问题。QNH的修正。,4.2 注意事项,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Page 37,飞机的越障能力与其具有的爬升梯度、地面距离紧密相关,主要有: 温度和气压高度。 襟翼偏度越小,则飞机的升阻比越大,爬升梯度大,越障限制的起飞重量越大,这与场地长度限制对襟翼偏度的要求相反。 使用空调、防冰等都使发动机提供飞行用的推力减少,也就使越障起飞重量减小。 逆风增大实际的爬升梯度,顺风减小实际的爬升梯度,所以逆风增大越障起飞重量,顺风减小越障起飞重量。,4.3 影响因素,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Page 38,减小襟
11、翼: 可使爬升梯度增大,从而增大越障能力;但同时要求起飞距离增增长;,4.4 改善越障能力的途径,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减小重量:阻力减小:爬升梯度增大起飞距离减小,有利于越障,改进爬升:,转弯离场:,Page 39,Page 40,转弯离场:,“JAR-OPS 1.495 (c)(1) Track changes shall not be allowed up to the point at which the net take-off flight path has achieved a height equal to one half the wingspan but not les
12、s than 50 ft above the elevation of the end of the take-off run available.”,4.4 改善越障能力的途径,4 障碍物限制的起飞重量,Page 41,Page 42,Page 43,“FAR 121.189 (f)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ection, it is assumed that the airplane is not banked before reaching a height of 50 ft, and thereafter that the maximum bank is no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飞机 性能 工程 起飞 讲义 B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