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发酵过程控制.ppt
《第六章 发酵过程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发酵过程控制.ppt(23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六章 发酵过程控制,第一节 温度控制 第二节 pH值控制 第三节 泡沫控制 第四节 补料控制 第五节 菌浓和基质对发酵的影响 第六节 二氧化碳和呼吸商 第七节 微生物发酵终点的判断,重点:温度控制;发酵热;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pH值的控制;pH值对菌生长和代谢产物形成的影响;影响pH变化的因素;发酵过程中pH的调节及控制;泡沫的控制;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变化;补料的控制;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与控制;基质对发酵的影响;二氧化碳对菌体生长和发酵的影响;呼吸商与发酵的关系;发酵终点的判断。,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pH值: 显示发酵过程中各种生化反应的综合结果。 温度:不同的菌种,不同产品,发酵不同阶
2、段所维持的温度亦不同。 溶氧浓度(DO值,简称溶氧):一般用绝对含量(mgL)来表示,有时也用在相同条件下氧在培养液中饱和度的百分数()来表示。 基质含量:定时测定糖(还原糖和总糖)、氮(氨基氮或铵氮)等基质的浓度。, 空气流量:每分钟内每单位体积发酵液通入空气的体积,也叫通风比。一般控制在0.51.0 L(Lmin)。 压力:罐压一般维持在0.020.05 MPa。 搅拌转速:控制搅拌转速以调节溶氧。以每分钟的转数表示。 搅拌功率:常指每立方米发酵液所消耗的功率(kWm3)。 黏度:细胞生长或细胞形态的一项标志,也能反映发酵罐中菌丝分裂过程的情况,通常用表观黏度表示之。, 浊度:澄清培养液中
3、低浓度非丝状菌的OD值与细胞浓度成线性关系。一般采用分光光度计的波长420660 nm测量,要求吸光率0.30.5。波长600700 nm间,一个吸光率单位大约相当于1.5 g细胞干重L。浊度对氨基酸、核苷酸等产品的生产是极其重要的。 (11) 料液流量 (12) 产物的浓度: (13) 氧化还原电位:限氧条件发酵用氧化还原电位参数控制则较理想。 (14) 废气中的氧含量:从废气中的氧和CO2的含量可以算出产生菌的摄氧率、呼吸商和发酵罐的供氧能力。,(15) 废气中的CO2含量:揭示产生菌的呼吸代谢规律。 (16) 菌丝形态:衡量种子质量、区分发酵阶段、控制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和决定发酵周期长短
4、的依据之一。 (17) 菌体浓度:是控制微生物发酵的重要参数之一,特别是对抗生素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常根据菌浓来决定适合的补料量和供氧量。由以上参数计算得出的菌体生长比速、氧比消耗速率、糖比消耗速率、氮比消耗速率和产物比生成速率也是控制产生菌的代谢、决定补料和供氧工艺条件的主要依据,多用于发酵动力学的研究。,第一节 温度控制 1 发酵热伴随发酵的进行而产生的热量叫发酵热;发酵热的产生引起发酵液温度变化。在发酵过程中,某些因素导致热的产生,另外一些因素又导致热量散失。产热散热 净热量堆积 发酵液的温度上升;相反,产热小于耗热,温度下降。下面具体分析产热和散热的因素。,1) 生物热Q生物,在发酵过
5、程中,菌体不断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将其分解氧化而产生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高能化合物(如ATP)提供细胞合成和代谢产物合成需要的能量,其余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这散发出来的热就叫生物热。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热比厌氧发酵产生的热多。,生物热与发酵类型有关,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热比厌氧发酵产生的热多 一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和水 好氧:产生287.2千焦耳热量,183千焦耳转变为高能化合物104.2千焦以热的形式释放 厌氧:产生22.6千焦耳热量,9.6千焦耳转变为高能化合物13千焦以热的形式释放 二个例子中转化为高能化合物分别为63.7和42.6,特点: 具有时间性; 具
6、有生物特异性; 与营养有关;如果培养前期温度上升缓慢,说明菌体代谢缓慢,发酵不正常。如果发酵前期温度上升剧烈,有可能染菌,此外培养基营养越丰富,生物热也越大。,2) 搅拌热Q搅拌,在机械搅拌通气发酵罐中,由于机械搅拌带动发酵液作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搅拌器等设备之间的摩擦,产生可观的热量。搅拌热与搅拌轴功率有关,可用下式计算:Q搅拌P8604186.8(焦耳/小时)P搅拌轴功率 1千瓦时8604186.8焦耳,散热的情况:蒸发热:空气经发酵液时,发酵液中有部分水汽化,变成水蒸气,随空气一起排出罐外,这部分水汽化时带走的热量用Q蒸发表示,假设进出口气体温度相同,则由通气带走的热量为:Q蒸
7、发=G(I出-I进),G:空气流量;I:气体热焓;辐射热:通过罐体表面向环境中发射红外线而散失的热量。热量的大小决定于罐内外温度差大小、罐的表面积等。冬天大一些,夏天小一些,一般不超过发酵热的5。 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温度变化取决于上面几个因素:Q发酵 = Q生物 + Q搅拌 - Q蒸发 - Q辐射,2 发酵热的测量及计算 发酵热的测定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利用热交换原理: 测量冷却水进出口的水温,再从水表上得知每小时冷却水流量来计算发酵热。Q发酵 = G*Cm(t2 t1)/VCm水的比热 G冷却水流量 利用温度变化率S(/h):先使罐温恒定,再关闭自控装置,测量S,根据Q发酵 = (M1*C
8、1 + M2*C2)S,热力学方法:根据盖斯定律:“在恒压和横容条件下,一个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或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这实际上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必然推论,因为焓(H)是状态函数,过程的焓变与途径无关,只决定于过程的始态和终态。发酵热可根据标准燃烧热或标准生成热来计算。H(H)反应物(H)产物计算时,首先查出发酵所用的各种原料及产物的标准生成热或燃烧热,再根据实际发酵中,各原料的消耗及产物的生成量,利用上述公式即可求出过程的焓变。,3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任何微生物的生长温度均在一定范围内,可用最高温度、最适温度和最低生长温度进行描述;温度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机理(1)影响酶活性。(2)影
9、响细胞膜的流动性。(3)影响物质的溶解度。,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生长速率的变化可描述为:,上式表明:实际比生长速率是生长与死亡速率平衡的综合反映。,、均与温度有关,其关系可由Arrchnius公式来描述:,不同微生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根据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大致可分为四类:嗜冷菌适应于0260C生长,嗜温菌适应于15430C生长,嗜热菌适应于37650C生长,嗜高温菌适应于650C以上生长,葡萄糖过量的培养基上温度对大肠杆菌生长比速的影响,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有最适宜温度范围。 (2)高温使蛋白质凝固。耐热能力与pH值有关。,T,V,最低,最适,最高,微生物的生长温度与
10、细胞膜的液晶温度范围相一致。液晶状态是指某些有机物在发生固相到液相转变时的过渡状态称为液晶态。 酶在低温条件下的结构完整性和催化功能 不能低温合成蛋白质,一方面是由于其核糖体对低温的不适应,翻译过程中不能形成有效的起始复合物,另一方面是由于低温下细胞膜的破坏导致氨基酸等内容物的泄露。 低温微生物可合成冷休克蛋白 微生物受高温的伤害比低温的伤害大,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抑制,并不马上死亡。这就是菌种保藏的原理。,4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1)影响产物生成速度 (2)影响发酵液性质 (3)影响产物种类 a.改变体内酶系中间产物种类产物种类; b.使代谢比例失调; (4)影响产物特性,影响合
11、成方向:用米曲霉制曲时,如温度在低限时,得到蛋白酶,此时-淀粉酶的合成受到抑制。金色链霉菌在低于30C时合成链霉素,温度到达35C时,只产四环素 影响产物生成量:黑曲霉生长最适温度33-37C,积累柠檬酸的最适温度在32C 影响产物质量:凝结芽孢杆菌合成-淀粉酶时,发酵温度控制在55时,合成的-淀粉酶较耐高温,在90、60min条件下,其活性丧失仅10左右,而发酵温度控制在35时,合成的-淀粉酶在相同条件下丧失90。,温度对菌的生长、产物合成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120C300C,5 温度的控制由于微生物在生长和发酵过程中,对温度有以上要求,在生产上,为获得较高的生产率,针对所用菌种的特性,在发
12、酵周期的各阶段需要进行温度控制,提供该阶段微生物活动的最适温度。温度还影响基质溶解度,氧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也影响菌对某些基质的分解吸收。因此对发酵过程中的温度要严格控制。,最适温度的选择,1)根据菌种及生长阶段选择,微生物种类不同,所具有的酶系及其性质不同,所要求的温度范围也不同。 如黑曲霉生长温度为370C, 谷氨酸产生菌棒状杆菌的生长温度为30320C, 青霉菌生长温度为300C。,前期菌量少,取稍高的温度,使菌生长迅速; 中期菌量已达到合成产物的最适量,发酵需要延长中期,从而提高产量,因此温度要稍低一些,可以推迟衰老。因为在稍低温度下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正常途径关闭得比较严密有利于产
13、物合成。 后期产物合成能力降低,延长发酵周期没有必要,就又提高温度,刺激产物合成到放罐。,如: 四环素生长阶段280C,合成期260C后期再升温; 黑曲霉生长370C,产糖化酶32340C。 但也有的菌种产物形成比生长温度高谷氨酸产生菌生长30320C,产酸34370C。 最适温度选择要根据菌种与发酵阶段做试验。,例:林可霉素发酵的变温培养,问题的提出 接种后10h左右已进入对数生长期,随后是10h左右的加速生长期,在40h左右对数生长期基本完成,在50h左右转入生产期 主要问题: 如何维持适度的菌体浓度和延长分泌期? 适当降低培养温度可以延缓菌体的衰老和维持相当数量的有强生产能力的菌丝体存在
14、,变温培养的正交设计,结论:前60h按31控制,缩短了适应期使发酵提前转入生产阶段,同时菌丝体已有相当量的积累,为大量分泌抗生素提供了物质基础 60小时后将罐温降至3O使与抗生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强,抗生素分泌量有所增加,同时因分泌期的延长有利于进一步积累抗生素 发酵进入后期罐温再回升至31 使生产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最大限度的合成和排出次级代谢产物。,2)根据培养条件选择,温度选择还要根据培养条件综合考虑,灵活选择。 通气条件差时可适当降低温度,使菌呼吸速率降低些,溶氧浓度也可髙些。 培养基稀薄时,温度也该低些。因为温度高营养利用快,会使菌过早自溶。,3)根据菌生长情况 菌生长快,维持在较高
15、温度时间要短些;菌生长慢,维持较高温度时间可长些。培养条件适宜,如营养丰富,通气能满足,那么前期温度可髙些,以利于菌的生长。 总的来说,温度的选择根据菌种生长阶段及培养条件综合考虑。要通过反复实践来定出最适温度。,利用温度控制提高产量的实例:热冲击处理技术提高发酵甘油的产量,实验:正交条件A 冲击温度(0C) 40,45,50B 开始时机(h) 8,16,30C 冲击时间(分) 15,30,60,结果发酵16小时,450C冲击30分钟最佳,发酵96小时后甘油浓度提高32.6。 (A)16h,450C,30min (B)12h,450C,30min,第二节 pH值的控制 1 pH值对菌体生长和代
16、谢产物形成的影响pH表示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纯水的H+浓度是10-7mol/L,因此pH为7,pH7呈碱性,pH7呈酸性,pH值差1时,其H+浓度就相差10倍。最高、最适、最低三基点,主要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环境的离子强度、细胞膜的透性及膜上的带电性和氧化-还原电位、酶活性。,不同种类微生物,对pH要求不同;,酵 母:pH 3.86.0,细 菌:pH 6.57.5,霉 菌:pH 4.05.8,放线菌:pH 6.58.0,同种微生物对pH变化的反映不同。 如,石油代蜡酵母,pH 3.55.0 生长良好,不易染菌;,pH 5.0时,易染细菌;,pH 3.0时,生长受抑制,易自溶;,pH不同,微生物
17、代谢产物不同。,黑曲霉,pH:23,柠檬酸 发酵,pH:7.0,草酸发酵,谷氨酸菌,pH:78,GA发酵,pH:5.05.8,谷氨酰胺发酵,酿酒酵母,pH:4.5-5.03,乙醇 发酵,pH:8.0,甘油发酵,pH在微生物培养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影响,生长,合成,pH对菌体生长影响比产物合成影响小 例 青霉素:菌体生长最适pH3.56.0,产物合成最适pH7.27.4四环素:菌体生长最适pH6.06.8,产物合成最适pH5.86.0,X,pH,微生物生长和发酵的最适宜pH可能不同。,丙酮丁醇菌,生长:pH 5.57.0;,发酵:pH 4.3-5.3;,链霉素菌,生长: pH 6.3-6.9,发酵
18、: pH 6.7-7.3,青霉素菌,生长:pH 6.5-7.2,发酵:pH 6.2-6.8,影响酶的活性,当pH值抑制菌体中某些酶的活性时,会阻碍菌体的新陈代谢;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的状态,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影响培养基中某些组分的解离,进而微生物对这些成分的吸收;,pH值不同,往往引起菌体代谢过程的不同,使代谢产物的质量和比例发生改变。 影响氧的溶解和氧化还原电势的高低; pH值影响孢子发芽;,举例: 影响菌体的生长:产黄曲霉的细胞壁的厚度就随pH值的增加而减小:其菌丝直径在pH6.0时为23 m;pH7.4时为218 m,并呈膨胀酵母状;pH
19、值下降后菌丝形态又会恢复正常。 影响产物合成:合成青霉素的最适pH值范围为6.56.8。,影响产物稳定性:-内酰胺抗生素沙纳霉素的发酵中,pH在6.77.5之间时抗生素的产量相近,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合成受到抑制。在这个pH值范围内,沙纳霉素的稳定性未受到严重影响;但pH7.5时,稳定性下降,半衰期缩短,发酵单位也下降。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发酵单位低,也与青霉素的稳定性有关。,2 影响pH值变化的因素 在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决定于所用的菌种、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条件。在产生菌的代谢过程中,菌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调整周围环境pH值,构建最适pH值的能力。,以产生利福霉素SV的地中海诺卡菌进行发酵研究
20、,采用pH值为6.0、6.8、7.5三个出发值,结果发现: pH值在6.8、7.5时,最终发酵pH值都达到7.5左右,菌丝生长和发酵单位都达到正常水平; pH值为6.0时,发酵中期pH值只达4.5,菌浓仅为20,发酵单位为零。这说明菌体仅有一定的自调能力。,1)基质代谢,(1)糖代谢 特别是快速利用的糖,分解成小分子酸、醇,使pH下降。糖缺乏,pH上升,是补料的标志之一 (2)氮代谢 当氨基酸中的-NH2被利用后pH会下降;尿素被分解成NH3,pH上升,NH3利用后pH下降,当碳源不足时氮源当碳源利用pH上升。 (3)生理酸碱性物质利用后pH会上升或下降,如灰黄霉素发酵的pH值变化,就与所用碳
21、源种类有密切关系,如以乳糖为碳源,乳糖被缓慢利用,丙酮酸堆积很少,pH值维持在67之间;如以葡萄糖为碳源,丙酮酸迅速积累,使pH值下降到3.6,发酵单位很低。,2)产物形成,某些产物本身呈酸性或碱性,使发酵液pH变化。如有机酸类产生使pH下降,红霉素、洁霉素、螺旋霉素等抗生素呈碱性,使pH上升。,3)菌体自溶,pH上升,发酵后期,pH上升。,引起发酵液pH值变化的常见因素 (1)下降 培养基中C/N不当,有机酸积累; 消沫油加得过多; 生理酸性物质过多; (2)上升 C/N比例不当,N过多,氨基氮释放; 生理碱性物质过多; 中间补料时碱性物加入量过大;,发酵液的pH值变化是菌体代谢反应的综合结
22、果。 从代谢曲线的pH值变化就可以推测发酵罐中的各种生化反应的进展和pH值变化异常的可能原因。 在发酵过程中,要选择好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及其配比,并控制好发酵工艺条件,使pH值稳定维持在最佳的范围内。,4 发酵过程中pH值的调节及控制 1) 发酵pH值的确定(范围,时间) 一般是在58之间,如谷氨酸发酵的最适pH值为7.58.0。 随菌种和产品不同而不同。同一菌种,生长最适pH值可能与产物合成的最适pH值是不一样的。 按发酵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控制不同的pH,使产量最大。,例 pH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林可霉素发酵开始,葡萄糖转化为有机酸类中间产物,发酵液pH下降,待有机酸被生产菌利用,pH上升。
23、若不及时补糖、(NH4)2SO4或酸,发酵液pH可迅速升到8.0以上,阻碍或抑制某些酶系,使林可霉素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对照罐发酵66小时pH达7.93,以后维持在8.0以上至115小时,菌丝浓度降低,NH2-N升高,发酵不再继续。发酵15小时左右,pH值可以从消后的6.5左右下降到5.3,调节这一段的pH值至7.0左右,以后自控pH,可提高发酵单位。,pH,7.0,t,不调pH,调pH,效价,pH,黑曲霉pH23时合成柠檬酸,pH值接近中性时积累草酸。 谷氨酸生产菌在中性和微碱性条件下积累谷氨酸,在酸性条件下形成谷氨酰胺。谷氨酸发酵在不同阶段对pH值的要求不同,发酵前期控制pH7.5左右,发
24、酵中期pH7.2左右,发酵后期pH7.0,在将近放罐时,pH6.56.8为好。 梭状芽孢杆菌丙酮丁醇发酵,pH值在中性时,菌种生长良好,但产物产量很低,实际发酵最适pH值为56。 链霉素产生菌生长最适pH值为6.27.0,合成最适pH值为6.87.3。,最适pH值的确定:根据实验结果不同的pH值出发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定时测定和调节pH值以维持出发pH值,或者利用缓冲液配制培养基来维持。定时观察菌体的生长情况,以菌体生长达到最高值的pH值为生长最适pH。同样的方法可测得产物合成的最适pH值。但同一产物的最适pH值,还与所用的菌种、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有关。确定发酵最适pH值时,要考虑温度的影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发酵 过程 控制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