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宗 ”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依据所学可知,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关系,故排除 A项;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 B项错误;甲骨文中 “ ”像宫室屋宇之形,则 “ ”表示祖先牌位,故 C项正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故 D项不合题意。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和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
2、制 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的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A、 B、 C与题意不相符合。故应选 D。 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的经济政策 “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
3、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投机商人都知道附近各单位的发薪日期,所以经常乘机抬高银元价格。去得越晚,亏就吃得越大。换了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 著名历史学家韩儒林先生回忆的这一情景发生于 A民国初期 B国民政府前十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解答时注意材料中的时期提示 “南京解放前夕 ”,再结合这一时期经济经济状况的恶化,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金融掠夺情况下,因为银元币值更稳定,商品市场上只认银元不认纸币。故出现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故应选 D。 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民国时
4、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的经济掠夺政策 20世纪 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 ,饭后水果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美好愿望 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 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是 “左 ”倾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依据所学, 20世纪 50年的代中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故题干中的口号只是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与现实情况不符,是 “左 ”倾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5、,故 、 正确, 错误; 说法错误。 故应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1993年 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材料表明我国出现了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依据所学可知,材料 “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反映的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应选 C。 考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 经济体制改革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 “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较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B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据所学,荷兰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盛行,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中,为摆脱经济危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
7、断资本主义模式。故应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 自由资本主义的确立 俄国(苏联) 19131926 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 工业总产量 100 19.5 39.1 75.5 108.1 比重 生产资料能力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能力 59.3% 56.3% 51.9% 56.6% 56.1% 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 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 1913年水平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8、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依据所学可知,直到 1937年苏联才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故 C项不正确。故应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 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 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材料反映的是欧元对欧洲及国际金融的
9、影响。 B项表述过于绝对;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错在 “领导地位 ”。故应选 A。 考 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一体化 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世界贸易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题干反映的是美国通过布林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美国在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的经济霸主地位,故答案:为 A 项。 C 项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B项不是金融组织; D
10、项是军事组织。故应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美国经济地位的确立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依据所学可知, “存天理 ”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 “灭人欲 ”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理学家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 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故应选 D
11、。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程朱理学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 ,五代后唐时 ,在宰相冯道主持下 ,开始将儒家 “九经 ”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 ,至真宗景德二年 ,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 ,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 ”、“真宗 剧增至十万 ”、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
12、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 C。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 N 发明的; 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马丁 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宗教改革。依据所学,宗教改革是宗教内部的改革,没有否定宗教和上帝, A、
13、C项错误;宗教改革坚持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项错误,且与材料无关。故应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 “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 ”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 “双方一 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 ”。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评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德关系。从材料 “大部分争议问题达
14、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 ”、 “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 ”可知,强调的是历史共识需要有批评思维,故 C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应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法德关系的发展变化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往往由于视角、史料的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解释。下列选项中,由于新史料的发现而导致不同解释的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被称为 “发现新大陆 ”,也被称为 “文明的相遇 ” B魏晋南北朝被称为 “分裂的时代 ”,也被视为 “思想的自由时代 ” C欧洲中世纪被称作 “黑暗的时代 ”,也被视为 “
15、田园牧歌的时代 ” D商朝一度被认为是 “传说中的时代 ”,也被认为是 “信史时代 ”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依据所学可知,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该工程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明确划分了夏商周发展历程及世系,使夏商周由传说变为信史。故应选 D。 考点: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的意义 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 佃农( %) 半佃农( %) 自耕农( %) 1935 29 24 47 1936 30 24 46 1937 37 26 37 1938 38 27 35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
16、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时期经济的变化。从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佃农和半佃农逐年增加,而自耕农则日益减少,体现了更多农民丧失土地,土地兼并不断扩大。故应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土地兼并 从 1885到 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 38.5%下降到 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 36.7%上升到 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 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
17、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从材料 “厘金 ”的增加说明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是在一战期间;“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说法错误; C与题干无关。故应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唐前期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 ,置市令一人、史二人 ,其不满三千户以 上者 ,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 ,旧来交易繁者 ,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18、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从材料 “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 ,置市令一人、史二人 ,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 ,并不得置市官 ”可知,唐朝前期不准设置市,后期可以设市,从而说明唐朝市的设置有所变化。故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
19、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的主要意思是,立贤能者为君胜于立长者,量才干任用胜于凭资格,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实行,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团结大多数和社 会的稳定;嫡长子继承制虽有弊端,但是历史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即历史必然性。故应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
20、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 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反映的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允许诸侯对子弟进行分封,彰显孝道,名义上是皇帝的恩宠,实际上是借此分割王国,以此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分析选项, 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有学者指出: “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
21、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 “国家政体 ”是指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决王国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力,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平定三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康熙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福建 福州 中高 上期 第一次 质检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