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人生既冠,以字易明。及有爵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后世遵之,其法愈严。 汉吕后讳雉,改雉名野鸡。 ”由此推断, “周公 ”立 “讳法 ”的真正目的是 A维护皇权的不可僭越 B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C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 D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理解不全面,避讳在古代并不仅仅适用于皇室; C不对,材料无从体现,尤其分封制说法不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不对,与题干无关,而且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因此选 B 考点: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帝制时代为了维
2、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 “国讳 ”或 “公讳 ”。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 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 “本州依例放火
3、三日 ”。由此便有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 “孔丘 ”,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 “丘 ”字的时候,都应读成 “某 ”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 “丘 ”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 “丘 ”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 “邱 ”字,并且不许发音为 “邱 ”,要读成 “七 ”字。于是,天下姓 “丘 ”的,从此改姓 “邱 ”了。到了今天,有姓 “丘 ”的,又有姓 “邱 ”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 “丘 ”字了。 四
4、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 “家讳 ”或 “私讳 ”。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 “晋 ”与 “进 ”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 “司马谈 ”,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 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 “张孟谈 ”,改为 “张孟同 ”; “赵谈 ”,改为 “赵同 ”。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 “范泰 ”,所以在(后汉书里,叫 “郭泰 ”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 “郭太 ”了;叫 “郑秦 ”的,也变为 “郑太 ”了。 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
5、字叫 “杜闲 ”,为了避 “闲 ”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 “闲 ”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 又如苏轼祖父名 “序 ”,即讳 “序 ”字,所以苏洵不写 “序 ”字。碰到写 “序 ”的地方,改成 “引 ”字;苏轼也跟着不用 “序 ”字,他以 “叙 ”字来代替。 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答案: B 试题分析: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是指 1927
6、1947 年, A不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 1945年; C不对,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在 1949年初; D不对,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是在 1949年 4月; 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因此选 B。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 ( 1)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 “假和平,真内战 ”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 2)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3)战略
7、反攻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 4)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美国时代杂志 1938年 1月 3日载: “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 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 被卡住了 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将 “日本的战争机器 ”“卡住了 13 个星期 ”的是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卢沟桥事变是在 1937年 7月 7日; C不对,太原会战是1937年 9月 11日 -11月 8日,不足三个月; D不对,台儿庄战役是在 1938年春,与题干时间不符; B符合题意,淞沪会战是 1937
8、年 8月 11 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 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重大战事,除此以外,还可以考察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 “科学 ”,主要在于它 A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9、 -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 “科学 ”,主要在于它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ABD都属于具体表现,因此选 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 点评: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相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 现在哪些方面? 空想社会主义只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使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还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
10、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进步作用,断言资本主义必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还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它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剩余价值理论。 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 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史实中无法体现出这一观点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B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C中国共产党开辟井冈山道路 D中国提出 “一国两制 ”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一观点实际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11、, BCD都符合,A不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是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点评:解答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 1)正向思维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 2)假设反正法:即假设此项正确,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原理往下推,看其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否符合史实,或结论是否正确。 ( 3)逆推法(排除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取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列宁说: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12、A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B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 “战争 ”条件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不仅 下层群众 想改变现状,就连 资产阶级 也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争取更大空间。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一场革命不可避免。 ACD表述过于绝对化,因此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点评:本题属于添枝加叶法;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选项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
13、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来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须舍去。对题中出现的 “所有 ”、 “彻底 ”、 “一定 ”、 “都 ”、 “最 ”等字词一定要慎重推敲。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 1949年 9月新政协召开标志初步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不对,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C不对,共同纲领已经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符合题意,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突出了社
14、会主义原则。 考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在题干中一般有 “相同点 ”“不同的 ”“共同 ”“相识 ”“区别 ”等提示语 .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 年后 ,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 25 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A西方社会反对 “一国两制 ”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 “一国两制 ”适合香港发展 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不对,西方社会不看好 “一国两制是材料前面部分的意思; B 不对,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是 19
15、72年尼克松访华; D不对,不能说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东西方仍有分歧和摩擦;美国杂志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最佳选择题此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辨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重大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1992年 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 “九二共识 ”,这里的 “共识 ”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6、 B海峡两岸实现 “三通 ” C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 “台独 ”分子 D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 作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92年,两会达成 “ 九二共识 ”的重要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B不对,海峡两岸实现 “三通 ”是在 2008年; CD不属于 “共识 ”的主要内容。 考点:两岸关系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或对历史事实正确的表述,设计者惯用的迷惑考生的手法,就是在备选项的遣词造句上做手脚,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
17、质的把握。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奉行不结盟政策; C不对,题干涉及的是双边关系而非多边外交; D不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针对西方国家; B符合题意,不管建国初期的一边倒还是新时期的不结盟,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 方法小结】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通过对比
18、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 美国商业周刊对一次会议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 “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 ”的幻想被粉碎。这次会议是: A 1954年日内瓦会议 B 1955年亚非会议 C 1961年不结盟首脑会议 D 1971年第 26届联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54年,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在日 内瓦举行会议,寻求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并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问题。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个高层大型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首次轰动了世界。美国商业周刊的评
19、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 “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 ”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有些报刊称: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因此选 A。 BCD都发生在 1954年日内瓦会议之后。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 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学生解答问题的依据,因此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把握好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
20、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下图是 19492008 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建交最高峰出现于 1972年,联系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打开外交新局面; ABD 都与时间不符,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是在 1955 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1971年
21、,文化大革命属于动乱,不能说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 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 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
22、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 “中国 ”,要求只写 “大清国 ”。清朝代表力拒: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 ”。对中日关于 “中国 ”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中国政府 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 “中国 ”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 “大清国 ”和 “
23、中国 ”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 “中国 ”说明 正确;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 ”说明 , 不正确,无从体现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 “中国 ”这一名称。 考点:近代中国外交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 4个或 4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组合型选择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天津市 蓟县 中高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