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祭祀。汉书 高帝纪下载: “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 ”高帝此举 ( ) A体现了以农立国的思想 B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社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 ,诸侯王有功者,高帝才允许立社稷,可见立社稷在古代是比较重要的,再结合社稷的含义,可知古代以农立国,故 A 项正确; 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中央集权是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没有体现,汉初实
2、行郡国并行,削弱了中央集权。故 B项错误,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以农立国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到: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并形象地说: “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空前绝后 ,他们的子女也将接近共产党了。 ”这次会议谈论的主题是 ( ) A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问题 B私营工商业的前途命运问题 C加重私营工商业比重问题 D控制私营工商业发展的问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
3、 “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 ”“公私合营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点,故 A项正确; 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导 致 时期现象的因素是 ( ) A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可知 阶段对应的时间是 19531956 年,结合所学这一阶段正好是三大改造时
4、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 C项正确; A项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排除; B项是 1956年,排除; D项是 21世纪初,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著 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 1952年至 1956年 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 100项, 1956年至 1957年有 400项。 1958年 8月 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 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 3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 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 981项。这表明 (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双百 ”方针推动
5、了科技发展 C科技领域出现了 “大跃进 ” 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1958年 8月 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 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 3406项 ”可知科技领域出现了虚报、浮夸的现象,再结合时间 1958年的信息,可知这一现象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故 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下表展示了 1978年及 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对会主义改造 B
6、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 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表格数据表明19781992 年间,非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和非国有工业占商业总产值大幅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故 B项正确; A项是19531956 年, C项是 2001年, D项也是 2001年,故 AC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经济体制改革 1988年 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载人宪法 ;1993年 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
7、次会议 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市场经济这一关 切民生和宪政的重大原则庄严地载人了宪法 ;1999年 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 宪法修正案,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载人宪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巳经建成 B有助于加强对国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 D国民收人主要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 1988年以来,我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法律保护,这有利于加强对国
8、民私有财产的保护,故 B项正确; A项是 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题干信息只反映了对非公有制经济这一个方面,无法得出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 ,故 C 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宪法修正案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 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 ) 1952年 合作社股票 1956年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 2008年祥符林业专业合作社股权证 A股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单一性 C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D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是股份制 答案: C 试题分
9、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注意审题 “三幅图反映了 ”, A项与图一不符,故 A项错误; B项与图三不符,故 B项错误; D项表述错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故 D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C 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践 三大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股份制 根据外贸统计资料,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用 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美国一架波音飞机,这是 “中国制造 ”的尴尬 ;按照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一位经济学家的说法就是,中国仅仅得到了一点面包屑而已。这段材料实
10、际上强调 ( ) A中国只有加人世贸组织才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B国际贸易需要平衡和互惠 C经济全球化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D新技术革命可使国家贸易量增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 A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中国现在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仍面临这题干中的问题,故 A项错误; C项表述错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机遇,故 C项错误; 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答案:为 B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 ”,
11、它是 35年来中国政府所 “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 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动是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故 C项正确; ABD三项与开放整个海岸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 “维新 ”。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
12、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民国建立前一两年 ”, A、 C、 D三项都发生于题干现象之后,不可能是它的原因,故 ACD三项错误,排除;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从而使磕头拜年的春节习俗发生变化,故 B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
13、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站立操作机器 ”“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女孩是小脚,会被辞退 ”,可以看出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故 A项正确; 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 “剃发令 ”到太平天国的 “蓄发令
14、 ”再到辛亥革命的 “剪发易服 ”和随之出现的 “保辫会 ”,国人的头发承载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 “辫发之争 ”说法正确的是 (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清初的剃发令 ”“ 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 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 ”,可以看出 “辫发之争 ”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 C项正确; AB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 现,故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辫发之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
15、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 A共同纲领 B 1954年宪法 C中共八大决议 D 1982年宪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题干内容属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4年宪法符合这一阶段特征,故 B项正确; A项的主要内容是恢复国民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CD两项都不属于过渡时期,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宪法 在中国人民
16、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 )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1949年,再结合题干信息 “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 ”可知,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恢复国民经济 ,故 A项正确;改善工人生产条件与题干 “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 ”的信息不符,故 B项错误; CD两项与 1949年的时代背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
17、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国民经济的恢复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 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 “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被打破 ”是指井田制走向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 平
18、的提高,才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故 C 项正确; A 项是题干现象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 A项错误; BD两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铁犁牛耕的出现 马克 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 “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 ”可见, “集约化农业 ”的主要特征是 ( ) A自给自足 B广种薄收 C集体耕作 D精耕细作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
19、干中 “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 ”的信息可知,马克 认为中国粮食的单产是很高的,这符合精耕细作的内涵,故 D项正确; AB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集体耕作是奴隶社会的特点,故 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 8% 9985785 80 2% 唐朝 3920415 43 2% 5148529 56 8% 北宋 3025541 62 9% 1122476 37 1% 南方人
20、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这反映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故 正确;表格中的数据是南方人口与北方人口的消长情况,不是各朝代总人口数的消长情况,无法得出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故 错误;从汉唐之间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故 正确;故答案:为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江西 九江 外国语学校 一下 期期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