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 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 ) A甲同学为姬姓贵族 B乙同学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丙同学回到了商朝,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同学做了平民,才能与人品俱佳 答案: D 试题分析:周初统治者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项中的丁同学做了平民,不属于分封的对象。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分封制下的分封对象。 点评:高考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当今
2、的影响上:( 1)分封制在西周以后,仍有一定影响。西汉、西晋、明等朝代都曾经实行分封制,但是其权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认识这些差异。( 2)分封制对当今行政区划的名称仍有影响,比如,齐鲁、楚地、燕京等。 “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 ) A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 B戊戌变法的兴起 C洋务运动的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答案: A 试题分析:圆明园遗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造成的,反映了中国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和践踏,故答案:选择 A项。 B、 C、 D三项都发生在 19世纪末,可排除。 考点
3、: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 点评: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集中在背景、战后所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战争的影响方面,主要以图片、观点、概念等切入,多以选择题题的形式出现。 “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 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提取信息:这个条约使中国打破了和外国在通商方面的习惯,特别是行商的作用削弱,所以应该是南京条约,出现五口通商,使行商的作用削弱。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与西方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
4、害。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与西方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考查集中在内容、危害及影响方面,主要以图片、观点、概念等切入,多以选择题题的形式出现。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 “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恩格斯的评价表明这次战争的受益者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而俄国受益最大。据此可判断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俄国在这次战争后,除了获得英法所取得的特权外,还割占了中国 100多万平方
5、公里的领土。 考点: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点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两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与工业文明国家的战争,高考考查主要侧重于:( 1)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最根本原因,禁烟运动等事件仅是导火线。高考试题重视对西方错误史学观点批驳的考查。( 2)两次鸦片战争把中国推向世界市场的大舞台,高考重视对两次鸦片战争影响的考查,这些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台湾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 “往事 ”应指 ( ) A日本侵略者制造
6、的旅顺大屠杀 B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甲午海战中国失败被迫签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95年,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的春愁写于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后的 1896 年。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 点评:甲午中日战争与当今的社会热点 中日关系联系密切,很多高考试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1901年本应是一个迎接新世纪的喜庆年,却是中国人民极为黑暗痛苦的一年,因为这一年 ( ) A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开始侵略中国 B八国联军开始侵华,中国人民开始经历一场劫难 C签订辛
7、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让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朝政府也彻头彻尾地成为了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工具。故答案:选择 C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开始侵略中国是从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故 A项不正确;八国联军开始侵华 ,中国人民开始经历一场劫难是发生在 1900年,故 B项不正确;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在 1912年,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点评:关于辛丑条约,着重把握其内容和危害、影响外,同时要注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而是西方列
8、强企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义和团运动仅仅是一个借口。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出现在 : ( ) A淞沪会战中 B太原会战中 C徐州会战中 D枣宜会战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出现在太原会战中。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 点评:抗日战争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主要集中在:( 1)对全民族抗战的考查,即重视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的考查,如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对百团大战的考查,也有很多考查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如 2011年安徽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考查,相对而言,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考
9、查也在逐渐减少。( 2)高考试题重视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认识抗日战争的地位和意义。 冯子超在中国抗 战史中这样评价某战役的胜利: “顶多不过是使日本占领徐州作为征服中国的初步计划受到一个重大的打击、延缓一些时候罢了。 ”该战役应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 “胜利 ”“徐州 ”等有效信息, “某战役 ”是指台儿庄战役,它是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台儿庄战役取得了胜利,对抗日斗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不能改变徐州会战失败的结局。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 点评:在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中共开
10、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政府组织 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要注意从抗战路线、战场范围、战略地位、作战规模和方式来区别两者的不同。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剧中突出展现了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但并不能说明国共两党的阶级
11、立场相同,两党的抗战路线也不相同, 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点评:关于抗日战争,高考考查集中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原因、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抗日战争的特点、中国战胜的原因以及抗战胜利的影响,多以选择题的形式用图片、观点、概念、诗歌等切入。 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 “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 ”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 答案: C
12、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各根据地政权 ”、 “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效力 ”可以算法律,这是国共合作的需要,国共合作抗日属于党外合作,中国共产党实际也掌握领导权。故 B 项错误; A 项 的党内合作是大革命时期的政策,错误;D项是抗战结束后的形势,错误。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点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考考查集中在其形成过程及其对抗战胜利的影响,多以选择题的形式用图片、观点、概念、史籍材料、诗歌等切入 1940年 12月 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 )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台
13、儿庄战役 C南京大屠杀 D中共七大的召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是要紧扣 “1940年 12月 ”, A、 B、 C、 D四项分别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 1938年 3月, 1937年 12月和 1945年 4月。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 点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百团大战,亦作晋南游击战,是指在 1940年 8月至12月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率领八路军及当地民兵共约 40万人发动以破袭战为主的对日战役,是共产党军队除了平型关战役外参与的唯一抗战战役,参与作战军队番号达一百零五个团,因此定名为百团大战(原正太战役)。对百团大战的评价,要注意结合
14、学术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 东史郎日记 (日)记载: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个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是道听途说的,不符合事实 B可供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使用 C真实反映了淞沪会战的惨烈场景 D说明中国开始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排除。 B项描述了日军在南京屠杀战俘的情景,属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 C项这句话已经写了南京,不在淞沪战场(上海),且是屠杀战俘的场景,不属 于淞沪会战的范围。当时淞沪会战已经结
15、束了,排除。D项七七事变标准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排除。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华的罪行。 点评:历史资料(史料)就是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如东史郎日记;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 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
16、掌 答案: A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奉行 “海禁 ”政策,林则徐对英国不可能了如指掌;材料只提及禁烟事宜,并未涉及正常贸易;中国禁烟损害英国利益,不可能得到女王的认可,而且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的思想。 点评:这是 2010 年四川高考试题。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不仅把握其 “新思想 ”,还要注意其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观念中的局限性。主要以图片、观点、史籍材料等切入,多以选择题题的形式出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
17、大,主要在于 (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答案: D 试题分析:因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发展以及闭关锁国政策,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消极作用, 点评: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既有较明显的继承性与共性,也有和时代特征相关的特殊性。 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也始终矛盾交织:
18、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地方和中央关系的 博弈(皇权加强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削弱,反之就膨胀);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结合。 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历朝封建统治者实行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源)。 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前期的秦汉至隋唐时期,其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等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则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
19、重。 康熙帝临终前用 “立遗诏 ”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传位于第四子 ”等信息可知,材料违背了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选 C项。 A、 B、 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内涵。 点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制度。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 “嫡 ”,二是 “长子 ”;是否是 “嫡 ”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 “嫡 ”, “嫡 ”子中的 “长子 ”为大宗。
20、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有利于强化王权 (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西周宗法制用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上等级关系,这有利于维护统 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以及凝聚宗族,使其 “家国一体 ”。宗法制是与血缘关系为纽带,故 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 正确;宗法制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故 正确;宗法制把 “国 ”和 “家 ”密切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强化王权,故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基本概念和影响。 点评:高考对宗法制的
21、考查主要集中在其对当今的影响上:宗法制对中国的姓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高考命题一般以当今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这些现象与宗法制的关系。 下列选项中, 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是针对地方的制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通过设置多个宰相,分散相权, 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进一步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进。 点评:封建中央官僚体制虽历经变化,但都是以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为特征,特别是唐、宋、明、清最为典型,这也
22、高考考查的重点。( 1)准确理解具体政治制度的运行程序,如 三省六部制;( 2)分析各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要求考生既要看到共同反映的趋势,又要看到每一朝代的不同特色。 在公元前 213年的一天,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 ( ) A找御史大夫 B直接找皇帝 C找丞相 D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朝对官吏具有监察职能的官僚是御史大夫,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秦朝中央机构的职能。 点评: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1)内容: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
23、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2)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定;( 4)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件的决策失误。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 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东山县 第二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