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这主要表明 A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 B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 C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可以看出宋代设置的这些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加强中央的权力与皇权,防止皇权的大权旁落和地
2、方分权。故选 B。 A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宋元时期的行政机构和明清时期的不一样,明清时期的是省。 C 项错误,说法明显相反,不能提高效率,而是会降低小龙女,人浮于事; 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扩大行政区域的内容。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元时代的地方行政体制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 “春、夏、秋、冬 ”四字。 “春 ”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 ”字像草木繁茂之状; “秋 ”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 “冬 ”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表明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答案: D 试题分析:殷墟是考古
3、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作物生长的情况,判断 D项正确。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排除 A项。 B项说法本身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 C项理解有误。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农耕经济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 “农艺体系 ”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方式。故选 A。B 项是小农经济的特点; C 项是大规模集体协作的方式,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
4、;D项说法错误,集约经营在古代并未产生,它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农业的特点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 “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 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 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 77%。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B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民族工业在 20世纪 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D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
5、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的数据可以分析的出,中国近代的工业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比例严重的不协调,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选 B。 A项错误,说的是材料的现象,并非本质; C项错误,工业布局的问题材料并未体现; D项错误,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的情况材料也未体现。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观察 1952、 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最佳结论是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
6、吨) 16392 19505 19 A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相对缓慢 B B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忽视轻工业 C片面强调重工业,以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D全面发展,重视分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图表可以看出,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最快,农业的发展速度最慢,这说明了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的的牺牲的基础上的。故选 C。 AB项错误,轻工业的数据材料未体现; D项明显错误。 考点: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计划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1500年至 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 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
7、 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D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回答的是发生于 “1500年至 1763年 ”之外的史实, A项是15世纪末 16世纪初, B项是 16、 17世纪的史实, C项是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是在 1807年汽船、 1825年火车发明后,故选 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联系的不断地增强 恩格斯曾经指出 :“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 ”这主要是因为 A工
8、业革命前,欧洲国家的妇女个体还没有参与公共劳动 B妇女个体参加公共劳动必须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以后 C大工业开启妇女的活动空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能力 D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 项说法绝对化,材料并未说明工业革命前妇女没有参加公共劳动,也没有说明妇女的个体劳动一定是在工业革命后。 C项正确,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降低了劳动强度,使妇女大量的进入到生产劳动中去。 D项材料并未涉及。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下表为 1927 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汁表(编自威廉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以下推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年份
9、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离婚率 10% 15% 12% 3% A “新政 ”强化了人们抱团取暖意识 B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C “大萧条 ”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 D “大萧条 ”期间的婚姻自由受限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1927年到 1929年间,离婚率比较高,但是经济危机期间离婚率降低,说明经济大危机影响了人们的婚姻关系。故选 C。A项说法错误,婚姻问题和抱团取暖关系不大; B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社会保障制度并非是婚姻稳定与否的保证; D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10、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 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引文的出处应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春秋繁露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目的材料中有一句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意思是国家做错事儿,会有天谴,所以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所以选春秋繁露。故选 D。 A项是老子的著作; B项是孔子的著作; C项是韩非子的著作,三者都未体现出来天人感应的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有学者对某位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 “他想把濂溪、康节、 M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
11、,再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释、道,而且组织一大系统 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最多。 ”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康有为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他想把濂溪、康节、 M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释、道,而且组织一大系统 ”可以看出这是说的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故选 C。 AB项错误,孟子是战国人, B项是西汉时期人;但是材料中的人物都是宋朝时期人物; D项是清朝晚期 人物,主张变法革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在中国古代随着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适应商业和市民需要的文化领域取得非凡成就,这
12、些成就不包括 A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B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C明清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D元杂剧的昌盛 答案: A 试题分析: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与士人、知识分子有关,而不是市民阶层,因此 A项错误,故选 A。 B项中宋代的绘画和 C项明清之际的小说和 D项元杂剧等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是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的。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书法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 “非凡 ”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3、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中国 “文革 ”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答案: D 试题分析:作家们描绘的美好的景象是 “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 “非凡 ”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 ” ,都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因此可以看出作家们对现实相当失望,但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属于浪漫主义。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故选 D。 A项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B项是现代主义文学; C项是描述知青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14、艺术 西方近代文学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 “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 “界线分明 ”到 “世界变平 ”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苏联解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局势的综合认识。第一个阶段 “界线分明 ”显然是指美苏两极对峙时期 ;“世界变平 ”应指两极格局结束 ,故由 “界线分明 ”到“世界变平 ”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AB项是在 20世纪 70年代左右出现的,当时还是处于国际对峙时期; C 项是说的经济方面,和材
15、料国际关系关系不大。 考点: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 全球通史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 ”的主要内容是 A废除农奴制度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提取和判读,其中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 就完全合理了。 ”明显可以看出材料所指的是四月提纲,从而推导出 “第
16、二次革命 ”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答案:为 C。 A项是 1861年改革废除的; B项是在 1917年 3月进行的二月革命推翻的; D项是在十月革命后的任务。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四月提纲与十月革命 福建省漳浦博物馆存有一块明代的青石碑,碑上方正中竖刻 “皇帝敕喻 ”四字楷书,正中间刻着: “御马监太监邓原,今特命尔前去镇守福建地方,兼管银场,抚恤兵民,操练兵马,防御贼寇 弘治十年( 1417 年)正月二十七日。 ”此石碑内容可用于研究明朝 A地 方机构的改革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宦官与大臣的矛盾 D抗击倭寇的情况 答案: B 试题分析:石碑是研究明朝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本题根据石
17、碑内容设计问题,因此首先要读懂石碑的内容(皇帝派太监镇守福建),然后理解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太监是皇帝身边的侍者,被皇帝任命为地方官,镇守一方,实际上是代皇帝巡守地方,且直接听命于皇帝,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 B。A、 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材料只是出现了贼寇,并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孙中山曾说: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蒋介石则说: “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 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 ”二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
18、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正确,都是站在封建社会的对立面,革命史观一致,只是自身角度不同。 B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革命史观,且立场不同孙中山强调的是民权,蒋介石是站在大资产阶级立场上的,因此二者的角 度也不同,故 C项也错误。D没有文明史观一说,蒋的说法具有主观性,完全是从对立者角度去看问题。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 “它 ”是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西省 师临鹰宜四校高二 下学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