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 15分)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 3月 30日电(记者王珏玢) 由习近平主席赠送给俄总统普京的 “国礼 ”普京总统肖像再次让南通沈绣吸引世界目光。 由南通沈寿艺术馆承制的这幅作品抓住了人物肖像的 shn yn( ),把普京总统 jin y( )强悍的气质、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性格, A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人们都能感受到作品光彩照人的艺术 mil( )和皇家气派。 沈绣虽然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又一扇新的窗口,但是也又一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
2、新贡献。 【小题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 【小题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在 A处横线上。( 1分) A处应填 。 【小题 3】语段中有一句有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2分) 第 句,修改意见: 【小题 4】综合性学习。( 9分) (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5个字)。( 2分) (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面这则新闻,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3分) 【材料一】沈绣(又称仿真绣),是苏绣艺术中的精华,代表了中国刺绣的最高水平。 1914年,沈绣创立者沈寿应清末著名 “状元实业家 ”张謇之邀,定居南通,并首创中国职业学校 女红
3、传习所,为南通的沈绣艺术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沈绣之所以蜚声海外,是因其作品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绣技法中,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使沈绣在刺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 【材料二】沈绣技艺的传承面临 “后继无人 ”的困境。沈绣技艺要求高、绣制 时间长,绣制的艺人必须精通刺绣工艺并有绘画基础。现在绣工过硬的艺人大多年龄在岁左右,而年轻人中愿意潜下心来传承这门手艺的少之又少,老一代沈绣艺人也有找不到接班人的担忧。 探究的结果: ( 3)针对沈绣技艺的传承面临 “后继无人 ”的困境,请提两条解决困境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4分) 答案: 【小题 1】(共 3分) 神
4、韵 坚毅 魅力 【小题 2】(共 1分)惟妙惟肖 【小题 3】(共 2分)第 句,把 “虽然 但是 ” 改为 “不但 而且 ” 。 【小题 4】(共 9分)( 1)(共 2分)示例: “国礼 ”普京总统肖像再次让南通沈绣吸引世界目光。(意对即可) ( 2)(共 3分)沈绣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或 “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 ”)( 1分),在中华文化传播和推动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分),但由于技艺要求高,面临着 “后继无人 ”的困境( 1分)。(意对即可) ( 3)(共 4 分)示例 1:组织学生参观沈寿艺术馆,激发学生学习沈绣的兴趣。示例 2:将沈绣引入中学美术课,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
5、各 2分,言之有理且切实可行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读准拼音,根据语境判断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 考点:拼音识读 点评:本题不难,有语境参考,易于判 断。本题将拼音识读放在文段中考查,拟题合理,便于学生解答,体现了考为学的思想。 【小题 2】 试题分析:先分辨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两词语具体的含义,再根据语境判断选择。 考点:词语辨识 点评:本题不难,两个词都是常用词语,易于辨析。汉语词语是丰富的,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对一个词要清楚的了解它的含义及使用方法。 【小题 3】 试题分析:第四句 “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又一扇新的窗口 ”“又一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
6、两分句意思不是相反的,而是从浅到深的关系,所以应该用递进关联词。 考点:病句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见病句类型,易于判断。病句判断,是各类考试常考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写好语句。平时阅读写作要培养自己对句子的感知能力(语感),了解病句的类型,掌握病句判断的方法。 【小题 4】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了解其中的重要信息点物品、事件、影响,然后概括成句。 考点:概括内容 点评:本题有难度,用精短的话概括丰富的文字内容,必须对内容把握驾驭能力,了解其意的核心。概括内容,一般来说概括到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影响。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17分) 成大事者必有
7、静气 陈常青 “每临大事有静气。 ”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 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何谓静气?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通俗地讲,静气就是 “能沉得住气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 : “小儿辈已破敌。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 “
8、静气 ”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 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 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
9、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 “铁杵磨针 ”一样充满了艰辛。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 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
10、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 “每临大事有静气 ”,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小题 1】文章开头引用翁同 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 段的两个事例。( 4分) 【小题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培养静气?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作答。( 6分) 【小题 4】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从多方面论证了 “临大事必须有静气 ”的道理。从你阅读过的作品中,再补充一个 “临大事而有静气 ”的论据。 (不超过 80字 )( 4分) 答案: 【小题 1】(共 3分) 引
11、出论点: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各 1分) 【小题 2】(共 4分) 淝水之战中谢安面对胜利平心静气。 长征途中毛泽东沉着冷静屡创辉煌战绩。(各 2分,意对 即可) 【小题 3】(共 6分) 培养静气需要不断历练和积累; 培养静气需要广泛阅读,汲取智慧,增长才干,开阔视野; 培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各 2 分) 【小题 4】(共 4 分)不设统一答案:。要求:课文与课外读物中的例子均可。事例必须能够表明:临大事而有静气。 (事例概括, 3分;简要阐述, 1分。共 4分 ) 示例一:诸葛亮面对魏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在城楼上不慌不忙,悠然弹琴
12、,导致魏军不敢贸然进攻,不战自退,他靠的是知己知彼、成竹在胸的静气。 示例二:鲁宾逊独自一人流落到荒岛上以后没有慌张,而是用 28年的时间,在荒岛上建立起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他靠的是铁杵磨针一样充满艰辛的历练和积累的静气。 【小题 1】 试题分析:将引用语与作者开篇就提出的论点 “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比较阅读即可知道引用一方面是提出论点,一方面是为论点做论据。 考点:引用论证 点评:本题不难,这是议论文中常规的问题,学生易于理解。议论文中引用论证是常用的,以引用名言开头,一般是为了引起议论,有时在开始的议论中摆出论点。同时,引用名言本身又可做道理论据,也使文章语言生动。 【小题 2】 试
13、题分析:点明主要人物和事件的结果影响,概括中要抓住论点 “成大事 者必有静气 ”。 考点:概括论据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论据内容清楚,易于概括。概括事例的内容,要抓住事例的主体,点明事例的要素,不需要过多的陈述。 【小题 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围绕问题,抓住 “怎样培养 ”在梳理内容,找到相关的文字信息概括要点。 考点:梳理文字,概括要点。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短小,易于梳理。此题拟题较适当,即起到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没有给学生加大思考的力度,学生需要阅读的文字比较集中。 【小题 4】 试题分析:补充论据,要注意围绕 “临大事而静气 ”这一论点,要举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考点:理解
14、文意,提供论据。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在考试中很难立即想起与 “临危不乱 ”的事例来。论据,一要与论点一致,二要有典型性有说明力,三对论据要叙述清楚,突出论据中与论点相关的信息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22分) 苦 夏 冯骥才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 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
15、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 亲的无比强大。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 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 “苦 ”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 于是
16、我懂得了这苦夏 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我们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 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创作力反而加倍的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 “夏 ”这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 “夏 ”的一章,
17、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选自中华散文(我的故事),有删改) 【小题 1】联系全文看,题目 “苦夏 ”包含哪几层意思 ( 4分) 【小题 2】第 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后与原句相比哪一个好?为什么 ( 4分) 【小题 3】文章第 段用不少的笔墨回忆了 “快乐的童年 ”,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 4分)
18、【 小题 4】揣摩文章语言,回答问题。( 4分) ( 1)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 这个 反常的性格习惯。( “这个 ”指代什么内容?)( 2分) ( 2)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分) 【小题 5】本文作者与夏一文的作者梁衡都对夏情有独钟,但喜爱的理由各不相同。请结合链接材料加以分析比较。( 6分) 【链接】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 棉苗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 的活力。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 的农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南通市 通州区 九年级 中考 适应性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