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3分) ( ) A 绯 闻( fi) 冗 杂( rng)相形见 绌 ( ch) B慰 藉 ( j) 伫 立( zh)日 薄 西山( b) C 炽 热( ch)勉 强 ( qing )叱 咤 风云( ch) D 潜 藏( qin)狡 黠 (xi)怒不可 遏 (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绯闻( fi)。 B、慰藉( ji)。 C、叱咤风云( zh)。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点评:字音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常用字的字音一定要读准,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
2、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2分) ( ) A习近平主席说,只要我们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B在长虹路上的一家车行,小佳想咨询一款环保代步车的性能,但老板忙于招待别的顾客,弄得小佳 无人问津 。 C在南京市中学生文学总社成立大会上,同学们的表演 精彩纷呈 。 D十年来,建邺新城发展迅速,奥体中心气势恢宏,景观绿化美丽迷人,这一切让人 叹为观止 。 答案: B 试题分析: B、比喻没人访求,探问。用在此,不合语境。 考点: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辨析。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准确理解
3、成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 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 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 注意区分同义成语。 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现代文阅读 从微博到微信 陆高峰 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 “坏消息 ”, 1月 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 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 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 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 “好消息 ”, 2013年 1月 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 3亿。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 “式微 ”,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
4、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博客( blog)的全名应该是 Web log,中文意思是 “网络日志 ”,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 140 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 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 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 “大众化 ”的 “媒体 ”,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 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 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
5、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 A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 以新浪微博为例, “微博女王 ”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 38267622。 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 B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 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 “摇一摇 ”和 “附近的人 ”等功能采取 “偶遇 ”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 “狭窄 ”,粉丝数量也非常 “可怜 ”。 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
6、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 “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 ”,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 “大 ”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 2010年初印度就推出了 “语音版微博 ”,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新媒体
7、的发展往 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题 1】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 3分) 【小题 2】根据第 段内容,回答问题。( 4分) ( 1) A句 “截止本文写作时 ”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 ( 2) B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分) 【小题 3】第 节说微博能成为 “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 ”,是因为其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 【小题 4】第 节和第 节不能调换顺序,原因是什么?( 2分) 【小题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作者在分析微博是否 会被微信取代之前,特别介绍了博客,因为这三者一脉相
8、承。 B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是大众化,而微信更私人化,但也能 “偶遇 ”陌生人。 C开心网等网站曾受到很多用户的追捧,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备受冷落了。 D国内外已经有语音微博的研发,这为微博和微信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答案: 【小题 1】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写出一点给 1分) 【小题 2】( 1)( 2分)不能删, “截止本文写作时 ”表示时间限定,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薄的粉丝数量 是 38267622( 划线部分不 写出也可),( 1分)之后数量还会变化,如果去掉就和事实不符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分)( 2)( 2分)作比
9、较,( 1分)拿微薄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 “微信的受众面十分 “狭窄 ”,粉丝数量也非常 “可怜 ”。)( 1分) 【小题 3】微博是 “大众化 ”的媒体,可以公开发布信息( 1分);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的 “大 ”问题( 1分)。 【小题 4】( 2分) 第 节从传播形态方面比较微博和微信不同,第 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比较微博和微信不同(概括内容方面得 1分), 与第 节的顺序对应(指出对应关系得 1 分)。(或第 节从传播形态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 节中的 “传播形态 ”, 1分;第 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
10、应第 节中的 “用户体验 ”。 1分) 【小题 5】 A 【小题 1】试题分析:说明文开头引用的作用有二:( 1)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开篇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点评:说明文开篇引用的作用一般有:( 1)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 2】试题分析:( 1) “截止本文写作时 ”在时间上加以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为了突出强调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以及说明方法。 点评:分析说明文中的词语准确性,要把它放到语境中,体会出它的意思和用法,并将删
11、掉该词的句子和原句加以比较。回答这类题目,一般采用三步法,即首先回答该词在原句中的意思和作用,接着说去掉会变成什么情况,如与实际不符或说法过于绝对等,最后写上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 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练习。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即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小题 3】试题
12、分析:根据这部分的内容(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 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 “大 ”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来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没有什么难度,首先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小题 4】试题分析:第 5小节与第 6小节和第 7小节形成总分关系,所以第 6小节与第 7小节之间的位置不能颠倒。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段落结构的能力。 点评:文章段落结构一般
13、都是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具体情况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做具体的分析。 【小题 5】试题分析:作者在分析微博 是否会被微信取代之前,分别介绍了博客、微博和微信博,因为这三者一脉相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判别选项正误的能力。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说明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去辨析衡量。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 “磨剪子磨
14、刀不? ”平时并不弄刀 切菜的我竟说: “磨。 ” 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 : “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 ”我说: “这怎么可能? ”他说: “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 ”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 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
15、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 “干吗不用砂轮? ”他憨然一笑,说: “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 ”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 “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 ”他说: “论件数,一把 4 块。 ”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 “就依你。 ” 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 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
16、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 “差不多就行了。 ”他说: “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 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 “还是一把合金做的。 ”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 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知道他快完成工
17、作了,我便出门。掏出 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 “不用找了。 ”我说。他坚决把 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 “8块钱是我的手艺, 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 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 : “磨剪子来 戗菜刀 ” 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 惊慌,推车欲走。我说: “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 ”他说: “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 ”我说: “不是有路灯吗? ”他说: “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 ”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
18、: “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 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 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 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 读者 2013年第 8 期,有删改) 【小题 1】以 “磨刀人 ”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 2 分) 试刀锋 磨刀锋 拒商机 【小题 2】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3分) 【小题 3】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 A)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 ( B)
19、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 C)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小题 4】说说文章末尾划线句的作用( 2分) 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小题 5】 “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对下列文章中的小人物的品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拉三轮车的老王在去世前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体现出小人物的善良和知恩图报。(杨绛老王) B农民父亲拼命劳动,终于建起了有高高台阶的新屋,反映了小人物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李森祥台阶) C “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
20、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 ”表达了小人物简 爱对平等的执着追求。 (夏洛蒂 勃朗特简 爱) D于勒沦落在船上以卖牡蛎为生,都不愿回国拖累哥哥,表现出小人物的自立自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答案: 【小题 1】开(锉)刀刃 收工钱(格式相同动宾短语,意对即可) 【小题 2】 ( 3 分)诚实不贪、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耐心细致、品德高尚)。(或写 “不趋时、不趋利,不怕辛劳 ”亦可,但写此句时若是 “他们不怕辛劳 ”则要扣掉 1分,一点 1分) 【小题 3】( 3分) 扣题; 交代时间的推移,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烘托磨刀人工作认真辛劳的形象。(一点 1分) 【小题 4】( 2分) 点明题意; 升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南京市 建邺区 中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