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邓小平说: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 ”。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邓小平强调要用 “一国两制 ”的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在谈判中国共双方平等协商,但统一后台湾只能作为一个特别的地方行政区,而不能享有主权国家的权力,不能与
2、中央地位平等,所以 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余 A B C 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答案:选 D项。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是实现中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他所建立的行政区是特别行政区,拥有地方的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国家统一行使的权利,这是其特别之处,目前港澳地区已经实现了这一制度,这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 例。 某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青年学生高呼着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等口号在街头进行示威。该 “运动 ”取得的成就包括( ) 北京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
3、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描绘了五四运动进程中的一个具体场景,五四运动的结果是:北洋政府被迫释放非法关押的学生和老师,同时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所以 两项是正确的, 两项不是五四运动要承担的革命任务,故答案:选 D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我们积极倡导的五四精神与此相联系,所以必须对其 要有深刻的领会。 美国一位权威人士对辛亥
4、革命的失败做了生动的描写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 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共和政体是 “空洞的 ”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并未完全掌握政权,民主制度不能真正实行 B完全搬照美国,不符合中国国情 C帝国主义国家的破坏和阻挠 D君主制度在中国依然存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民主共和政体未能在中华民国中真正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并未真正掌握实权,国家 政治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民主政体没有得到贯彻,A项符合题意, C项是重要原因而非主因, B D两项表述不符合中国史实,故答案:选 A项
5、。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 点评:根本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 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 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 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根本原因问题 。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 “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 “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 “你也是中华民国人 ”时,老农连声说: “吾非革命党人
6、,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 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此老农根本不了解辛亥革命为何事,中华民国为何物,这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未对广大农村带来多大影响, D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C项说法不准确,材料中也无体现。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 点评:材料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局限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没有唤醒广大民众的
7、觉醒和积极参与; 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尤其是没有进行反 封建思想的斗争。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 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构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仿照美国政体实行了总统共和制,但革命果实 却最终落在封建旧官僚利
8、益的代表者袁世凯的手中,中国并未因此而走向独立、富强之路,所以 B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A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点评:高考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一直都是重点和常考点,其考查角度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主义的内容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的产生的积极成果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局限性的表现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 选项 A B C D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9、 资政新篇内容 统一政令,依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 兴办保险事业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只有 C项“丰荒相通 ”及 “兴办保险事业 ”体现了人为应对灾难的救灾思想,其余 A B D三项均没有抗灾的含义,答案:选 C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材料主要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的理解,天朝田亩制度推行土地平均分配的措施,反映了几千年来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但犯了绝对平均主义的错误;资政新篇试图用资产阶级的方案变革中国的现实,但并未能得到实施。 洪仁 在资政新篇中说: “兴银行,倘有百万
10、家财者, 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 ”“准富者请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 ”;“(矿藏开采)小则准乡,大则准县,尤大者省及省外之人来采 ”。这表明他( ) 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主张采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方 式 维护平均主义分配原则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洪仁 主张私人可以开设银行,富者可以雇佣工人,体现了他主张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变革中国社会的思想, 正确,在矿藏开采上,他主张允许外省人开采大的矿藏,说明他有将矿藏开发置于全国自由竞争情形之下的设想,所以 符合, 维护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在材料
11、中没有体现,它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故答案:选 A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提出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材料即是对此内容的反映。由农民阶级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方案这说明了中国近代了农民阶级承担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革命任务,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一种畸形表现。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就 “太平天国的背景有哪些?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下列结论。如果你是历史老师,你认为正确的有( ) 鸦片战争结束后,鸦片走私更加泛滥,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 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导致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各级官吏大肆搜括百姓,自然灾害连年发生 北伐战争失利,
12、加剧社会矛盾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均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发生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不是爆发前的时代背景,故答案:选 A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 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电视剧亮剑中成功塑造
13、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他们能够合作共同抗日,其原因是( )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要求找出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 错误,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二者有根本差别, 错误, 两项正确,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选 B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国共合作 点评:关于国共两党的关系,总结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经历两次合作
14、和两次分裂,从合作和分裂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两党合则民族振兴,两党分则民族遭遇险境,因此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两党有必要进行长远的第三次合作。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 “左 ”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 “右倾 ”投降主义错误,即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时共产党人没有组织武装进
15、行有效抵抗,致使革命力量受到巨大的损失,所以 A项符合题意, B C两项与此无关, D项是在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之时,答案:选 A项。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走上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 “工农武装割据 ”的革命道路,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最终在完成抗日战争之后,继续发动人民解放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完成了反封建、反侵略革命任务。 下列事件或现象,典型地体现了 “五四精神 ”主旋律的是( ) 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疾呼 “胶州亡矣,山 东亡矣 ” 某
16、店主张贴 “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的标语 北大学生谢绍敏用中指血书 “还我青岛 ” 浙江海宁决定开除陆宗舆的县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精神是敢于担当,勇于救国的精神, 三项均是 “五四精神 ”的具体体现, 项主张金钱至上,与 “五四精神 ”相违,故答案:选 C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 点评:材料考查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极大地推
17、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我们积极倡导的五四精神与此相联系,所以必须对其要有深刻的领会。 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 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 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在 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
18、的是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A 错误, B C 两项都是强调以和平方式收回台湾,没有涉及到一国两制,故答案:选 D项。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 说。 1982年宪法将“一国两制 ”写入宪法,使 “一国两制 ”有了宪法保证。 1984年, “一国两制 ”被正式确立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温家宝总理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都还不足。我们愿意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走中国式的民主道路。中国式民主道路最根本
19、的制度保障: ( ) A多党合作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最根本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B C三项是我国的基本制度,但不是根本的制度,答案:选 C项。 考点: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题考查的是政协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代行人大转变为人大建立后的参政议政职能和统一战线组织 1954
20、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非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所以 不符合题意, 三项都是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正确描述,故答案:选 A项。 考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点 评:高考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考查主要侧重于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
21、的共同纲领进行对比以及考查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深远影响:他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依据和国家重大制度的宪法依据。 “二十八日,杭州学生联合会召开紧急会议,决议于二十九日一律罢课,宣誓救亡,发出罢课宣言,指责北京政府 邪正不辩,功罪颠倒 学生联合会再发宣言,将官厅镇压学生罢课爱国运动通告全国,重申五月二十九日十七校学生三千人与全国同 学诸君一致行动,实行罢课。 ”根据内容判断,学生罢课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B北洋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C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D北洋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
22、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描述了五四运动中学生罢课的社会场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北洋政府欲出卖国家主权,将青岛转割给日本,所以 B项符合题意, A C D三项与五四运动无关。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 点评:材料考查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的考查近年来侧重于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这两个角度,这体现了新课标在历史进程中考查学生对历史的复杂和曲折体验和感悟能力。 20世纪 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
23、流浪。 ”歌中的 “那个悲惨的时候 ”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淞沪会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描绘了日军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无尽伤害,松花江在中国东北,由此可知这反映了 20世纪 30年代初的 “九 一八 ”事变,故答案:选 A,B C D三项战场均不在东北。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九一八事变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材料以歌谣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 “九 一八 ”事变的感知能力是此题的最大特点。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研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这一课题,收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省 射阳县 高级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