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卷.doc
《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史记记载: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对其中的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商朝已经开始使用筷子 B先秦时代已使用簸箕装垃圾 C商朝手工业有象牙加工 D箸、箕造字可能与竹子有关 答案: B 有人指出: “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不是民主本身,虽然民主的确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 ”该观点指出古代雅典 A民主审判有悖司法独立 B民主制度还是完美的 C不成熟的是司法而不是民主 D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 A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所讲的话: “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
2、,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这段材料反映出古希腊 A有着统一的民主法律制度 B各城邦都实行民主自由制度 C所有希腊人都是自由的 D公民尊崇各自城邦的法律 答案: D 十二铜表法第十二表是后来增补的,其中第二条规定: “家属或奴隶因私犯而造成损害的,家长、家主应负赔偿责任,或将其交被害人处理。 ”据此可以推断增补内容 A更多维护平民利益 B更多维护贵族利益 C专为平民利益而设 D专为贵族利益而设 答案: A 公元前 44年,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的凯撒被刺身亡。参与刺杀的布鲁特斯是凯撒的好友,他说: “我爱凯撒,但我更爱
3、罗马。 ”这表明布鲁特斯 A深爱罗马共和精神 B深爱罗马帝国精神 C迷恋罗马统治大权 D企图取恺撒而代之 答案: A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 ”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原则不包括 A不得缺席定罪 B无证据不定罪 C不得因言获罪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 D 在世界各地很多法院的门口都有罗马神话中的司法女神朱斯提提亚 (Justitia)的雕像,雕像的背后大都刻有一句古罗马法律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对该女神像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右手提天平,象征公平裁判,正义面前人人平等 B左手执剑,
4、代表维护法律权威和不可抗拒 C眼蒙白布,表示摒弃亲疏远近,理性客观 D体现了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威慑 答案: D 恩格斯说: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 (指广义而言 ),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 ”这反映出那时的社会是 A平等社会 B民主社会 C等级社会 D专制社会 答案: C “英国 光荣革命 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 ”这里的 “办法 ”是指 A发动宫廷政变 B剥夺国王的立法权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控制 “行政专制 ”
5、 答案: B 1832年、 1867年英国两度进行议会改革,不断降低选民资格的标准,减少农村的议员名额,增加大城市的议员名额。对上述变革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体现出英国工人宪章运动的重要成果 显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的扩大 表明了经济的发展是议会制发展的基础 A B C D 答案: A 1904年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曾称誉美国是 “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 ”。他认为: “美国之政治,实世界中不可思议之政治也。何也?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 各省政府之发生,远在联邦政府以前。虽联邦政府亡,而各省还其本来面目,复为数多之小独立自治共和国;而可以自存。此美国政治之特色,而亦共和政体
6、所以能实行能持久之原因也。 ”梁启超这段话反映了美国 1787年宪法 A联邦主义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人民主权原则 D政党政治原则 答案: A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 ”这说明 A法国实行责任内阁制 B总统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C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 D总统仅仅是国家象征,没有权力 答案: A 德国 1871年宪法规定 “在联邦议会中只要 14票反对就能阻止对宪法的修改 ”,当时普鲁士王国占 17票,其他各邦最多 6票,多数邦只有 1票。此规定的通过反映出 A普鲁士是德意志统一的旗帜 B普鲁士事实上吞并了各邦 C普鲁士是资本主义程度最高的
7、邦 D德意志帝国的联邦制是虚伪的 答案: A 下面这幅漫画所反映出的历史是 A欧美妇女支持资产阶级革命 B民主进程中的女权运动 C城市化进程中家庭暴力增加 D欧美上层社会走向分裂 答案: B 现代计量史学运用计算机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式。口述史学通过录音机记录下大众见证的历史经历。这些新兴史学的兴起,其史学意义主要是 A对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 B历史研究更加精确化 C确立自下而上观察的史学 D历史创造者成为研究参与者 答案: C 2009年国防科大研制 “天河一号 ”计算机成功, 2010年该计算机运算达到每秒 2507万亿次,成为世界上运算最快的电脑。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战略是
8、A科教兴国战略 B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 答案: B 中国共产党 “十四大 ”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一决定诞生的直接背景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C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 D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答案: C 毛泽东说: “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 ”这一主张 A体现了 “双百 ”方针 B不利于文艺繁荣 C造成学术受政治干扰 D捍卫了社会主义文化 答案: C 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后世文人学
9、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也。 ”古人的天文知识相当普及,例如 A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星 B四象是东苍龙西白虎南玄武北朱雀 C二十八星宿是行星便于观测 D长沙、星沙就是织女星的星象分野 答案: A 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 “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这段记载突出反映了 A儒家思想得到重用 B孟子的仁政思想获得特别推崇 C儒学家都是实干家 D帝王利用儒者经学维护统治 答案: D 吐鲁番出土了一份高昌送使文书,记载有 474、 475年高昌国出人出马护送乌苌使 (印度西北 )、吴客、子合使 (西域 )、婆罗门使 (印度 )、焉耆王 (西域
10、)外来使者的记录。其中 “吴客 ”来自东方,他最有可能是 A玄奘 B南宋使者 C刘宋使者 D北朝使者 答案: C 东京梦华录记载: “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 ”这反映出 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 B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 C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 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 答案: C 朱熹说: “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自各全县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
11、分也。 ”朱熹想以此论证 A尊卑贵贱的合理性 B理无所不在 C佛、道、儒三教合一 D格物致知 答案: B 中国古代地方区域划分各有不同,多有变化。例如州,相传禹分天下为九州。汉朝有十多个州,设刺史监察,晋初增设至十九州。而唐有三百多个州,是重要行政区,宋元基本一致。明清改州为府。下列表述恰当的是 A唐代比汉晋疆域辽阔许多倍 B东汉的州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 C唐代的道与汉代的州相似 D明清以来,再无地方州的设置 答案: C “遍布南方各省的天地会,亦乘势大举。一八五三年五月,福建的黄威占领海澄、漳州、泉州、厦门,称 大明汉军元帅 。声势尤大的为广东的天地会。一八五四年六月以后,东江、北江、西江遍地
12、皆是,其中多为以往挑运货物的工人及反英的团练。 ”文中所说的 “乘势大举 ”的 “势 ”指的是 A反清复明的思潮广泛兴起 B鸦片战争导致清朝的统治严重削弱 C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D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风起云涌 答案: C 1851年和 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 B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最后被其绞杀 D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答案: D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的相关数据统计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卷十二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湖南省 长沙市 中高 第六 月考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