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山东省济宁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卷.doc
《2011届山东省济宁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山东省济宁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山东省济宁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 ”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觐见周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 B 以下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的作战方针: “国军一部分集中华北持久抗战,特别注意保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对这一作战方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国民政府消极抵抗的态度 B体现了国民政府防御的特点 C体现了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D体现了国民政府武装自卫的决心 答案: A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
2、鲁门的信中说: “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答案: D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文 中的 “锁链 ”指 A贫穷与落后 B专制与愚昧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答案: D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 “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 187
3、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答案: A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B 周恩来说: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
4、国成立之初 “我们不学他们 ”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 “另起炉灶 ”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外交方针 D采取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 答案: B 1975 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 “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 ”这反映了中国政府 A争取法国支持,重返联合国 B意在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答案: C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
5、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 ,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 ,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 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 “热战 ” 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美日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A B C D 答案: D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答案: C 明万历年间 “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
6、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流动人口众多 制瓷业发达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 B C D 答案: D 中国近代经济史 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 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实业救国 B发展资本主义 C民族富强 D实现民主政治 答案: A 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 “同治、光绪年
7、间的改革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B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答案: C 下列诗句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 “一战 ”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答案: C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 “ 哎! 1927 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对 “孵出小鸡 ”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长征胜利完成 答案: B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
8、天下事大定,所谓 民国共和 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答案: A 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 “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 ”,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 “制 ”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 A 据文献资
9、料记载:宋时有州官田登,州境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时人讥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度 B封建等级制度 C文官制度 D避讳制度 答案: B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 B 古代雅
10、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答案: D 伯利克里说: “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 ”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A民主的广泛性 B决策的科学性 C程序的复杂性 D公民集体参政 答案: B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 “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 ”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 A人人精通法律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 答案
11、: C 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 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并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 A受到社会各届的普遍支持 B违背了权利法案规定 C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 D维护了英国政府的权威 答案: B 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 “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段文字反映出 A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和发展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C三权分立的原则 D共和政体的实质 答案: B
12、 鲁迅说: “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 洋气 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 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 ” 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新文化运动中 答案: C 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和 “苏联解体 ”。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答案: B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山东省 济宁 中高 第二次 月考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