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卷.doc
《2011届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高三 10月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消极影响 急剧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使部分青少年耽误学习时间,荒废学业 跟踪重大事件进程 某些影视宣传暴力和色情 A B C D 答案: D “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 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材料认为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原因是 A非洲黑人奴隶的反抗和斗争 B英国对非洲殖民政策的调整 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 D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答案: D 从 1978年到 1992年,历经 1
2、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 “方向 ”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C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 “衣食 ”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答案: B 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DE 段 答
3、案: D 20世纪 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费里德曼创立了 “货币主义 ”理论。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调节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197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米尔顿 费里德曼这一主张的是 A二战后,经济进入 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B 20世纪 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 20世纪 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 20世纪 80年代初,经济复苏并低速持续增长 答案: D 1911年,伦敦居民约翰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也可以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这一现象的最终形成在根本上得益于
4、A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 D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 答案: A 下面是 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答案: D 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 20的补助。以下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 正确的有
5、为农村剩 余劳动力开辟就业染道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 A B C D 答案: C 有学者认为, “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是信息 ”。下列能典型反映信息社会到来的是 A信息成为经济的增长点 B网络技术的出现 C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D证券行业的成熟 答案: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四大的相同点有 都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都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都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都体现了思想解放的成果 A B C D 答案: C 15世纪末,有位冒险家讲述他冒险的经历时提到曾到过 “风暴角 ”,你认为他可能跟 随过谁的船队 哥伦布 迪亚
6、士 达 伽马 麦哲伦 A B C D 答案: B 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据此判断, 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A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揭示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 B “人类、自然、科技 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 ”;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 “交通与通讯 人类的发展和未来 ”;提醒人类已经步人信息时代 D “科学、文明和人性 ”;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答案: D 共产党宣言指出: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
7、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分别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没收官僚资本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年计划建设 三大改造 大跃 进运动 A B C D 答案: B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 “以机为田,以梭为耒 ”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 “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指出当时经济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的扩大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答案: C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
8、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变化 答案: C 客家民居是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 “活化石 ”。以下是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几种客家民居,从中可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客家嗣龙屋 客家椭圆楼 城堡闸楼 东西合鉴式围楼 聚族而居 小农经济为基础 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近代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 A B C D 答案: C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中国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 A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C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
9、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 D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答案: C 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答案: D 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 “把机器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 ”, “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对于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B殖民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殖民地进行建设 C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 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 D殖民地国家应重视交通业的发展 答案: A 西周 ww w.ks 5u.c om时 “一人跖
10、(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 B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 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 ”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A法国 德国 B德国 日本 C日本 英国 D英国 美国 答案: D 千龙网 2006年 8月 24日发表题为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介绍了 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1、其中 1900-1909年间人们的标准是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其原因包括 中西交流加强,中西文化的融合 戊戌变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洋务 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留学生大量增加,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 A B C D 答案: C 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 C 北京奥运会通过电视的多路传播和卫星传播,使全球亿万观众收看了开幕式,成为奥运史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开幕式。电视开始实现全球性传播是在 A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B 2
12、0世纪七八十年代 C 20世纪九十年代 D 21世纪初 答案: B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当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西方引发了一股 “马克思热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有关理论。这一现象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 A必须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克服 C必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大力提高经济的国有化程度 答案: B “直到 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 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从这一变化中受益的国家不包括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意大利 D英国 答案: C 下图提 w ww.k s5u.c om供的信息表明当时中国政府 A积极开拓 国际市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山东省 济南市 第一 中学 10 月考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