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doc
《2010年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选择题 焚书 答耿中丞说: “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故为 愿学孔子 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 ”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 )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C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答案: C 绘画与科学中说: “19 世纪后半期,随着物理学中光学知识的系统研究,以及光学和色彩学关系的发展,使人们看到了绘画崭新的面孔。 ”以下绘画符合该思想的是( ) A枪杀 B塞莱斯蒂纳 C睡莲
2、D晚祷 答案: C 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 ) A都出现了雇佣关系 B社会思潮的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 ) A曾国藩 蔡元培 孙中山 B孙中山 蔡元培 曾国藩 C曾国藩 孙中山 蔡元培 D蔡元培 孙中山 曾国藩 答案: D 历史学家陈旭麓
3、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 如果没有 中体 作为前提, 西用 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对此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西用 ”思想最早是由地主阶级提出的 B “西用 ”以 “中体 ”为前提主要是天下 “多为泥古而顽梗之人 ” C “中体西用 ”的观点受传统的夷夏之辨的影响 D由于缺乏依托 “西用 ”最终没有进入中国的大门 答案: D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 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下列对此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战后
4、美国经济开始萎缩 B日本经济强大主要是轻工业发达 C欧盟成员有分歧将影响其快速发展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将成为未来的超级大国 答案: C 有学者指出,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 ”, “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 ”这位学者实际上在强调 (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从 16世纪就已开始 C世界各国经济逐渐趋向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 A 右侧的图示表明了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的关系。其中公民占比例越大,民主体制越容易实现;而臣民、愚民占比
5、例大,则民主体制越不容易实现。如果把 19世纪末的美国称为 “民主的工业国家 ”,德国称为 “权威的工业国家 ”,那么同时期的 “民主的前工业化国家 ”对应的是( ) A法国 B英国 C中国 D俄国 答案: D “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面大旗 ” 以上材料所指的两场运动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 A都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 B都宣扬了资产阶级文化 C都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D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6、 答案: B 东汉时 ,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 ,将 “秀才 ”改为 “茂才 ”,后来有时也称 “秀才 ”为 “茂才 ”。这反映出 ( ) A皇权至高无上 B皇位不可僭越 C皇帝独尊 D宗法制无孔不入 答案: C 古代希腊的雅典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共同本质特点是 ( ) A都主张外邦人无权享有政治权利 B都极力维护奴隶制 C都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 答案: B 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管理刑事的官员)期间,大力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羊贩子吴狱氏再 “不敢朝饮其羊 ”(早上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孔子关注民生,实行仁政 B打击假冒伪劣体
7、现法治 C孔子主张社会诚信 D反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 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 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 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
8、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与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4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老秀斯对战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促成其思想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1分) 答案: ( 1)欧洲民众: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国家:战争是国家
9、的正当权利。( 4分) ( 2)主张:格老秀斯主张国际战争应受法律约束,并提出诸如交战规则、战俘待遇、武器使用等原则。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更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人们普遍渴望和平。 意义:格老秀斯提出的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这将尽 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1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 人权宣言全文共 17条,阐述的核心是
10、“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 ”,强调天赋人权,并提出权力来自国民。权利 “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宣言还宣布了法治原则, “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又指出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 1)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体现了哪些共同的民主思想 ( 6分)与中华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吉林 东北 师大附中 高三第 五次 模拟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