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福建省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半期联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福建省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半期联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福建省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半期联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福建省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半期联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凡是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 C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D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判断反应是否自发,是由熵变和焓变共同决定的,即0反应能自发进行 .单从放热或熵增其中一个角度没法判断反应是否自发,放热反应常常是容易进行的过程,吸热反应有些也是自发反应;自发反应的熵不一定增大,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故 A、 B错误;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是否能实现还要看具体的条件。答案:选 C.
2、考点:化学反应的方向性 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池反应如下: Pb+ PbO2 + 2H2SO4 2PbSO4 + 2H2O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放电时 PbO2是电池的负极 B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Pb+SO42-2e-=PbSO4 C放电时,溶液中的 H+向正极区移动,正极区域的溶液的酸性增强 D充电时,该电池的正极接电源的负极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蓄电池放电时,该装置是原电池,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该装置中 Pb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 Pb是负极,故 A错误; B、负极上 Pb失电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铅,即 Pb( s) +SO42
3、-( aq) -2e-=PbSO4( s),故 B正确; C、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与电源的正极连接,发生氧化反应再重新生成 PbO2,故 C错误; D、电池放电时,硫酸参加反应生成水,所以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增加,所以溶液酸性减弱,故 D错误;故选 B 考点:常见化学电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 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但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
4、而增大反应速率 答案: C 试题分析:增大反应浓 度或增大压强,可增加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总数,但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 ,A、 B错误;升高温度,使普通分子吸收能量变为活化分子,故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C正确;加入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错误,答案:选 C. 考点:活化分子与反应速率 将 Mg条投入盛有稀 HCl的容器里,产生 H2的速率与下列因素: 盐酸浓度 温度 镁条的表面积 溶液中 c( Cl-)大小,有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影响镁和盐酸反应的反应速率大小因素有温度、氢离子的浓度、镁条的表面积,但与氯离子的浓度没有关系,答案:选 C。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 如
5、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片刻后 CuSO4溶液中的 c( SO42 )增大 B X为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 Y与滤纸接触处变红 D电流沿 Cu X Y Zn路径流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原电池的反应本质为 Zn+CuSO4=ZnSO4+Cu,活泼金属锌为负极,铜为正极,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硫酸锌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增大, A 错误;铜为正极, X与正极相连,为电解池的阳极, B错误; Y为阴极,电极反应为2H+2e-=H2,消耗氢离子,溶液显碱性,使酚酞变红, C正确;在溶液中是阳离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同,电子不能在溶液中传导,故 D 错误,答案:选 C. 考点:原电池、电解池
6、原理 相同条件下,下列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其中 H值最小的是 A 2A(g) +B(g) =2C(l) H1 B 2A (g) +B(g) =2C(g) H2 C 2A (l)+B(l)=2C(g) H3 D 2A (l) + B(l)=2C(l) H4 答案: A 试题分析:均为放热反应,故放出的热量越多,反应热值越小,同种物质气体的能量最高,固体的能量最低,故 A 中反应物为气体能量最高,生成物为液体,能量最低,放出的热量最多,反应热最小,答案:选 A. 考点:反应热的大小比较 下图中两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如下: a极: 2H 2e-=H2, b极: Cu-2e-= Cu 2 下列说法不正
7、确的是 A X溶液的 pH增大 B该装置可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该装置一定是电解池 D a和 b可能是同种电极材料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极: 2H 2e-=H2消耗氢离子,故 PH增大, A正确;铜不能与氢离子反应置换氢气,故该反应不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该装置只能设计成电解池, B错误, C正确;电解池的阳极为铜电极,阴极可以是铜也可以是其他导电的物质,故 D正确,答案:选 B. 考点:电解池的反应原理 对于一个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 mA(气 )+nB(气 )eC(气 )+dD(气 ) H 0,下列能证明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
8、的延长而变化 B单位时间内每消耗 m个 A分子的同时也生成了 d个 D分子 C单位时间内每 生成 e个 C分子的同时也生成了 n个 B分子 D A、 B、 C、 D四种物质的分子数之比为 m n e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若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容器中气体压强始终不变,故 A错误;单位时间内每消耗m个 A分子的同时也生成了 d个 D分子均指正向反应速率,故 B错误;单位时间内每生成 e个 C分子的同时也生成了 n个 B分子,既有正向速率又有逆向速率,且符合计量数之比,故 C正确; A、 B、 C、 D四种物质的分子数之比为m n e d不一
9、定达到平衡,故 D错误;答案:选 C. 考点:化 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相同材料的铁在图中的四种情况下最不易被腐蚀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铁做负极、铜做正极,食醋为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故 A不选; B、铁做负极、合金中的碳等材料做正极,食盐水为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故 B不选; C、铁被均匀的铜镀层保护,不易被腐蚀,故 C正确; D、铁做负极、铜做正极,酸雨为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故 D不选故选 C 考点:金属的化学腐蚀与防护 用铂电极电解 100mL H2SO4 与 CuSO4 的混合液,通电一段时 间后,两极均收集到
10、2.24 L 气体(标准状况),则原混合液中 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1mol/L B 2mol/L C 2.5mol/L D 3mol/L 答案: A 试题分析:电解 0.1LH2SO4和 CuSO4的混合溶液,阳极发生的反应为: 4OH-2H2O+O2+4e-,阴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Cu2+2e-Cu, 2H+2e-H2,两极均收集到 2.24L(标况)气体,即均生成 0.1mol的气体,阳极生成 0.1mol氧气说明转移了 0.4mol电子,而阴极上生成的 0.1molH2只得到了 0.2mol电子,所以剩余 0.2mol电子由铜离子获得,且溶液中有 0.1mol铜离子,据 c
11、=1mol/L. 考点:电解原理 ( 8分)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 C( s) + H2O (g) CO(g)+ H2 (g),其化学平衡常数 K和温度 t的关系如下表: 完成下列问题: (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_。 ( 2)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_。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 c v正 ( H2) =v逆 ( H2O) d c(H2O)=c(H2) ( 3)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 c(CO) c(H2)= c( 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_ ;在此温度下,若反应开始时 H2O (g)的浓度为 amol/
12、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 CO与 H2的浓度均为 0.2mol/L,则反应开始时 H2O的浓度a=_mol/L。 答案:( 1) ;( 2) a b c;( 3) 830; 0.24 试题分析:( 1)碳为固体,浓度为常数,故不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出现,该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2) a随反应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压强增大,容器中压强不变,说明到达平衡状态,故 a正确; b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混合气体中 c( CO)不变说明到达平衡状态,故b正确; c v ( H2) 正 =v ( H2O) 逆 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说明到达平衡状态,故 c正确; d
13、反应始终按 CO与氢气物质的量之比为1: 1进行, c( H2) =c( CO)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 d错误;故答案:为; abc;( 3) c(CO) c(H2)= c( H2O),即 K= =1,此时应为 8300C;,若反应开始时 H2O (g)的浓度为 a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 CO与 H2的浓度均为 0.2mol/L,则 C( s) + H2O(g) CO(g)+H2(g), 起始( mol/L) a 0.2 0.2 转化( mol/L) 0.2 0.2 0.2 平衡( mol/L) a-0.2 0.2 0.2 K= =1,解得 a=0.24,故答案:为: 8300C; 0
14、.24. 考点:化学平衡常数 ( 17分)电化学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钢铁生锈现象随处可见,钢铁的电化腐蚀原理如图所示: ( 1)写出石墨电极的电极反应 _; ( 2)将该装置作简单修改即可成为钢铁电化学防护的装置,请在上图虚线框内所示位置作出修改,并用箭头标出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且完成以下问题 简单修改后的该防护装置的名称为 _ 写出修改后石墨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_; _极(填 “正极 ”“负极 ”“阳极 ”“阴极 ”)附近溶液的 pH增大; 检验阳极产物的方法是 _; 修改后的装置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11.2 L时,则有 _mol电子发生转移,假设溶液的体积为 20
15、0ml,则此时溶液中 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mol/L 答案:( 1) O2 2H2O 4e-=4OH-( 2) ; 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2Cl- -2e-=Cl2; 阴极; 用湿润的淀粉 KI试纸靠近阳极,如果试纸变蓝,说明是 Cl2; 0.52.5 试题分析:( 1)中性条件下,钢铁发生吸氧腐蚀,铁作负极,石墨作正极,正极上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所以电极反应式为: O2+4e-+2H2O=4OH-,故答案:为: O2+4e-+2H2O=4OH-;( 2) 要保护钢铁不受腐蚀,可以把铁设计成电解池的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接,名称为外加电源的阴极保护法; 阴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故
16、阴极显碱性, PH增大; 电解质溶液为氯化钠溶液,石墨电极上有氯气生成,检验氯气的方法为用湿润的淀粉 KI试纸靠近阳极,如果试纸变蓝,说明是 Cl2; 11.2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0.5mol,生成氢气 和氯气的总物质的量为 0.5mol,生成氢气和氯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0.25mol,每生成 1mol氢气转移 2mol电子,故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0.25molx2=0.5mol;转移电子数与阴极生成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故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5mol/L.,答案:为: 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2Cl- -2e-=Cl2; 阴极; 用湿润的淀粉 KI试纸靠近阳极,如果试纸变蓝,说明
17、是 Cl2 0.5 2.5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任何一种 反应物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增加 B化学反应速率为 1.0 mol L-1 s-1,是指在 1 s时某物质的浓度是 1.0 mol L-1 C化学反应速率可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现象不一定越明显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化学反应速率适用于溶液或气体,故 A错误化学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是平均值不是即时值,故 B错误; C、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反映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故 C正确 D、决
18、定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主要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故 D错误故选 C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下列有关电化学的装置完全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铜的精炼中粗铜做阳极, A错误;铁上镀银是银做阳极, B错误;防止铁腐蚀,是将铁作为阴极,外加电源的阴极保护, C正确;铜锌原电池中金属要插入到相应的盐溶液中, D错误,答案:选 C.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 CO(g)与 H2O(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有关两者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CO(g)和 H2O(g)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 CO2(g)和 H2(g)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CO(g) H2O
19、(g)=CO2(g) H2(g) H +41 kJ mol-1 D 1 mol CO2(g)和 1 mol H2(g)反应生成 1 mol CO(g)和 H2O(g)要吸收 41 kJ的热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产物的总能量,故为放热反应 ,A、B错误;其热化学方程式是: CO(g) + H2O (g) = CO2(g) + H2(g); H 41kJ/mol, C错误;反之,由 1mol CO2(g)和 1mol H2(g)反应生成 1molCO(g)1mol和 H2O(g)要吸收 41kJ热量, D正确 . 考点: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 已知: H2(g) F2
20、(g)=2HF(g) H -270 kJ 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 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 1 L 氢气与 1 L 氟气吸收 270 kJ热量 B 1 mol氢气与 1 mol氟气反应生成 2 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 270 kJ C在相同条件下,断裂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分子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D 1个氢气分子与 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 2个氟化氢气体分子放出 270 kJ热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 2mo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 1mol的氢气和1mol的氟气吸收 270kJ热量,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是体积,故 A错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福建省 八县一 中高 学期 联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