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音全对的一组是( )( 3分) A 彳亍 ( chch) 忸怩 ( nin)青 荇 ( xng )颓 圮 ( p) B漫 溯 ( shu)洗 涤 ( tio)租 赁 ( rn)立 仆 ( b) C 籼 ( xin)米谦 逊 ( xn) 莅 ( l)临 目( chn) D长歌 当 ( dng)哭忍俊不 禁 ( jn) 载 ( zi)歌 载 (zi)舞水门 汀 ( dng)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中的 “荇 ”应读 xng ; B项中的 “涤 ”应读 d; D项中的两个 “载 ”都
2、应读 zi。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级。 点评:本题除了几个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外,主要考查课本中的形声字的字音。这些形声字的读音,与其声旁的读音差别较大,它们的声母已发生了变化,最容易误读。如本题中的 “颓圮 ”“租赁 ”“籼米 ”“谦逊 ”“目 ”。平时要注意积累。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作品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形式上的束缚,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 B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 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有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 C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
3、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其核心是 “仁 ”. D大卫科波菲尔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狄更斯。小说的主线就是叙述大卫的成长历史,忠心耿耿的女仆艾米莉始终无微不至地爱护着他。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项,新诗也讲求格律和押韵,只是与古典诗歌的方式不完全相同,也不像古典诗歌那样严格而已。 B项,报告文学不能虚构。 D项, “忠心耿耿的女仆艾米莉始终无微不至地爱护着他 ”不是小说的主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积少成多法实际上是一种小循环复习法。因为要不断地复习,所以记
4、忆新的内容的量不会多,我们可以将所有的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比如用一两个月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按朝代顺序每天记一两个作家或几部作品),用一个月记忆外国文学史,再用一个月进行第二轮的复习,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之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直到高考前,不怕记不住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 填在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循路东行到一座小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 。 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的诗句作出图解。 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 潭水碧波荡漾,
5、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细碎的波纹中 山坡上树木茂密,水边石草杂置 杂草和石头遍布于潭边,山坡上蓊蓊郁郁的 月光从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 透过树的缝隙,月光零落地洒在碧水上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水很深 ”与后面的 “幽塘 ”照应,所以选 。 句句 首的 “山坡 ”紧承 的后面,衔接自然,故选 。第 句的 “幽塘 ”“冷冷的光 ”与后面诗句的意境相吻合,所以选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语言的连贯,是指在一个语段内,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内容和形式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贯通,文笔流畅,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一个意思。语言表
6、达的连贯讲求话题要统一:即上下文的陈述对象一致。文段的陈述对象是固定明确的,文段是以它为中心展开叙述的。解题时,必须紧紧围绕叙述对象,把握文段的叙述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英国的告别仪式日期是 30日下午在港岛平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B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喊叫的受难者了。 C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D晚年梁启超学贯中西,在清华大学就任导师,深受欢迎,每逢上课,教室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走廊,过道,门外都挤满了学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句句式杂糅。可改成两句话: “英国的告
7、别仪式日期是 30 日下午。仪式是在港岛平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B句,搭配不当, “听不到 ”与 “受难者 ”不能搭配,可改成 “人们再也听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D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不但 ”应放在 “教室 ”的前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对于病句,平时要注意观察和积累。比如说,对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要敏感。例如本题的 A句,句子中有判断动词 “是 ”,马上有 “搭配不当 ”“句式杂糅 ”的闪现,然后作出判断; D句看见有关联词出现,马上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关联词语位置对不对,句子间的关系对不对,关联词之间搭配对不对。 下列成语
8、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3分)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 长歌当哭 ,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每到四月中旬漫山遍野的梨花就 风华正茂 地绽放开来,小村庄就完全笼罩在一片白色的世界里。 C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然不同 D读完这篇文章,包身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真是令人 叹为观止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长歌当哭,不能直接作谓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B,风华正茂,用于人。风华:风采、才华;茂: 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
9、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C,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D,用于美好事物。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本身是一动宾式短语,可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分;注意点 如果句子主语是物或者是其他人,要在“叹为观止 ”前加 “令(观看的)人 ”,如果主语直接是观看者,就不需要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成语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考生要识记相当的词语,同时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第一、可以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10、 第四、尽可能找出选项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使用排除方法,选出认为合要求的。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 )于死者毫不相干,( )在生者,( )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 “在天之灵 ”,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A尽管 但却倘使 B尽管但却虽然 C虽然但也倘使 D虽然但却倘使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一句句间是转折关系,所以应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虽然 但(但是) ”。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后一小句用 “但是 ”、 “然而 ”、“却 ”等呼应。第二个句子是假设关系,所以
11、应用关联词 “倘使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关联词的使用,主要是要辩明句子间是什么关系。因此,做这类题目,就要记住常见的关联词它们常和哪些关联词搭配,这种搭配往往表明句子间是什么关系。明白了这些,做这类题就不难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3分) A沧茫殒落针砭凄惋 B家俱消行黯然纽扣 C彩虹抉择 厢蹇锨 /td D不假思索直冲九霄再接再厉泪下沾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殒落 陨落,凄惋 凄婉; B项:消行 销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本所涉及的主要是形声字中的形似字。对这类词的
12、辨析,主要还是了解这个词的意义,然后关注这两个形近字的形旁,进而判断其是否为别字。例如本题中的 A 项, “陨落 ”,是指高空运行物掉下来,而 “殒 ”指死亡,所以从 “歹 ”。可见 “殒落 ”的 “殒 ”就是错别字了。 现代文阅读 小上海 1972 田洪波 其实, 1972年的秋天与往年没什么两样,几阵秋风扫过,便吹黄了绿叶,摇弯了稻穗。 但对于 16连的小上海许鸣久而言,母亲病危的电报讯息犹如无垠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波浪起伏于他 19岁的心间。他扔下刨粪的锄头,面冲西南方向虔诚地跪下,凄惶地向着碧蓝的天宇喊了一声 “我的亲娘啊 ”! 许鸣久是 16连为数不多的上海知青,长着一张眼睛含笑的
13、娃娃脸,因此知青们都习惯喊他小上海。 其实这个 绰号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小上海为人比较小气,有一次探亲回家,回来时只给同寝室的战友带回八块大白兔奶糖。每月 15元的工资收入,他除了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外,就是隔三差五到十几里外的山民家中,采购一些黄豆、花生之类的农产品,宝贝似的寄给上海的父母。 还有一点,知青们也不太买小上海的账。一般田里干活,知青们总能摸到青蛙、泥鳅、黄鳝什么的,尤以小上海抓得最欢。回连队后大伙用锅蒸了吃,小上海总是很在意自己分到的那一份。 小上海的绰号由此在他 19岁时传了开来。 小上海秋天回的上海,却是在初冬才回到 19连的老巢。 他瘦得几 乎没了人样,不到一百斤的身体仿佛
14、随时会被凛冽的寒风刮倒,原本含笑的眼睛已经完全塌陷,这使他看上去有点儿像阿尔巴尼亚人,而且他的唇上蓄了胡须,让他那张娃娃脸多了几分沧桑。 他的左臂上戴了黑纱。 他向队部领导和大家汇报说,他回上海的第二天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倍受打击,几乎一夜就白了头发,他于是每天小心陪着父亲,给他讲连队里的事儿,抚慰父亲心灵上的伤痛,直至假期临近才与父亲抱头痛哭地作别。 这次回来,他没给大家带任何东西,但没人责怪他。 其后的日子,孤苦一人的父亲成了小上海无尽的牵挂,他们开始频繁通信,诉说彼此的思 念之情。 这时候的小上海也似乎更小气了。 那会儿的粮食是连队定了量的,个大的每月 50斤米,个小的或女同志只有不到40
15、斤。小上海自然就在个小的行列。一天劳动下来,大家常常吃不饱肚子,就有人抱怨着私下里骂娘。 小上海却琢磨着买来大碗,每餐打两次饭。第一碗饭吃过后偷偷把碗洗净,再排队去打第二碗饭。他的把戏很少有人发现,等大家醒过神来时,连队领导已经开始注意地盯住每个人的饭碗了。 北方的冬天经常刮大烟泡。土地连着冰茬很难刨动,这无疑增加了劳动难度,结果在一天夜里,弱不禁风的小上海就被流感击倒了。一连几天高烧不止,还说胡话。 起始,有几个知青战友兴灾乐祸 省吧,这回患病看你怎么省!但连队里有经验的东北战友还是全然不顾这些,一天几趟地往大队合作医疗站跑,自己垫付了药钱,让赤脚医生开回诊病处方,提回来大包大包的中草药,一
16、锅接一锅地煮给小上海喝。服完药,还用一枚铜质小钱,滴上几滴菜油,轻轻为小上海刮背,把小上海刮得哭爹喊娘,全身红紫。然后,用被子把他严严实实捂上,弄得小上海很快大汗淋漓。 几天功夫,小上海就可以下地干活了。那东北战友垫付的药费,也被小上海执拗地一次还清了。但大家发现,大病初愈的小上海更加勒紧了裤带,似要把生病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弄得大家都很心疼他。 也许 1972年注定要与小上海过不去。在一个休工的晌午,小上海接到了亲属的电报:父病危速归。小上海看到电报眼泪就在脸上横飞,他几乎是跟头把式地离开的连队。 从连队到车站要走大约十里的路程,大家望着漫天飞雪中踉跄的小上海,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一周以后连队
17、接到了他的信。 他在信中告知了回连队的日程,并希望多去几个人到车站接他。连队领导唏嘘着安排了四个人。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小上海的身影是那么的单薄,那么的不惹人注目,但大家还是很快发现了他。他臂戴黑纱,肩上扛着军绿色旅行包,旅行包前后沉甸甸地用绳子串在一起,挂在他的胸前和背后。看到连队战友,他嘴唇颤抖,一下子瘫在了地上。 大家急忙上前搀扶他,并帮他从肩上卸旅行包。但小上海却用手护着旅行包:“现在全家都在我身上啊! ”接着他就泣不成声了。大家这才断断续续知道,前面旅行包里装着他父亲的骨灰盒,后面背的则是母亲的。 知青战友们几乎是一路走一路哭,才把小上海架回连队的。 傍晚,下工回来的知青战友们都知道
18、了这个消息。没有 谁指令,每个人都哭泣着跪在了小上海父母的骨灰盒前。 小上海坚持要为父母守灵三天,并且掏出身上的所有钱,让战友去镇上买来了点心和罐头。 事情也惊动了连队领导。他带领大家选取了一块向阳的墓地,在下葬那天悲怆地对大家说: “知道吗,许鸣久其实不是二老的亲生儿子,他是小时候在车站被拣破烂的老人家抱回去的。 ” “鸣久! ”有人大声叫出了小上海的名字,然后一双双粗糙的大手紧紧地握了上去。 一时间泪雨纷飞。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小上海得病,有人为他买药,有人为他刮 背,连队战友们都很关心他,战友情谊可歌可泣。 B作者在全文的
19、构思上更多的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一层层将小上海的 “小气 ”刻画得淋漓尽致。 C透过小上海 1972,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具有人道主义素质的作家,用他的小说,为那些善良百姓平凡的生命寻找光明和人性救赎。 D小说在人物刻画上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将人物表现得真实而丰满,明快而流畅,自然而准确。 E小上海 1972平实的语言彰显出鲜活的人物性格。通篇没有 “陌生化 ”的语言,却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读到一种意 味深长的思想内涵,产生一种阅读快感。 【小题 2】知青们为什么叫他小上海?小上海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文章结尾
20、连队领导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4】有人说小上海 1972展现的是从丑到美的剧烈碰撞,大丑即大美。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 8分) 答案: 【小题 1】 AD 【小题 2】 他长得小,看着一张娃娃脸;为人比较小气;又是上海来 的的知青。( 2分,每点 1分) 小气: “有一次回家探亲,回来时候只给同寝室的战友带回八块大白兔奶糖 ”“这次回来,他没给大家带任何东西。 ”( 1分) 卑微: “小上海却琢磨着买来大腕,每餐打两次饭。第一碗饭吃过偷偷把碗洗干净,再排队去打第二碗饭。 ”( 1分) 弱不禁风: “他瘦得几乎没了人样,不到一百斤的身体仿佛随时会被凛冽的寒风刮
21、倒,原本含笑的眼睛已经完全塌陷,这使他看上去有点儿像阿尔巴尼亚 人,而且他的唇上蓄了胡须,让他那张娃娃脸多了几分沧桑。 ”( 1分) 孝顺,懂得感恩:到几十里外的农村给父母买弄产品。后来父母相继过世,小上海坚持要为父母守灵三天,并且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让战友去镇上买来了点心和罐头,不忘养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大孝。( 1分) 【小题 3】从内容上:交代了小上海的身世,他为之牵肠挂肚的父母相并不是他的亲生父母,而是他的养父母,表现了小上海懂得感恩、至孝的伟大形象。( 2分) 从情感上:升华主题,使战友们不但消除了对小上海的误会,还敬佩有加。( 2分) 从结构上,让原本就趋于高潮的情节有 更进一步的突
22、破。使结局出人意料,让人震撼。( 2分) 【小题 4】从文学理论的角度,丑和美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作家经常在外在丑和内在美的对比中突显人物形象。一开始文章将小上海塑造成一个卑微、小气的形象,是在故意丑化主人公,但结尾交待了他对非亲生父母的孝顺,凸显了人行的美好。人物外在丑彰显了内在美,这种丑和美的反差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因此 “大丑即大美 ”。( 8分,结合文本 4分,扣紧题干分析有理 4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A项,几个知青战友还幸灾乐祸,只有连队里有经验的东北战友为他买药、刮背。 D项, 小说中没有心理活动描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山东省 济宁市 鱼台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