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考试语文试题.doc
《2011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考试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考试语文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考试语文试题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1)君子坦荡荡, 。(论语 述而) ( 2)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 逍遥游) ( 3) ,决胜于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 ( 4)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 5) ,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6)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有, 。(苏轼赤壁赋) (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小人长戚戚(长、常皆可)( 2)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运筹策帷帐之中(有无 “夫 ”、 “于 ”、 “策 ”均给分,帷帐
2、、帷幄等同)( 4)奉命于危难之间( 5)布衾多年冷似铁( 6)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7)一片神鸦社鼓( 8分,每个空格 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胳臂 /振臂高呼纰缪 /未雨绸缪混浊 /混沌初开 B蹊跷 /另辟蹊径削弱 /削足适履吁请 /长吁短叹 C属意 /缀字属篇倔强 /强词夺理碑帖 /俯首帖耳 D累赘 /危若累卵 解数 /数见不鲜门槛 /直栏横槛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韩寒的新作尚未正式出版,粉丝们都翘首以待,幸而独唱团上提前发表了几节,所以大家还能管中窥豹,略见这部新书的
3、大概。 B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择善而从。 C在自主招生的面试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出众的音乐才艺,评委们对一名 90后能如此附庸风雅赞赏不已。 D位于约翰内斯堡西南的索韦托曾是一座饱受贫穷、犯罪侵扰的小城镇,随着世界杯的举办,已成为南非最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热 ”还能热多久? 徐友渔 掐指算来, “国学热 ”在中国闹腾的年头也不短了,现在已经失去了方兴未艾之势。我是不希望它来无影、去无踪,很快就销声匿迹的,那么自然要问, “国学热 ”还能热多久?
4、 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国学(或者广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首先,我不得不表示我的失望, “国学热 ”的历程表明,它并不是一场有深厚根基的文化运动,更多的是表现为被媒体支撑和炒作的新闻风波,它吸引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一系列引起争吵的事件,比如关于少儿读经的争论、人民大学建立国学院引发的争论、关于祭孔和主张立儒教为国教的争论,以及关于于丹讲解庄子的争论和李零教授发表丧家狗 我读论语引发的叫骂,等等。 我认为,像国学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期望它有一个复兴运动,必然应该包含广泛、持久的正面文化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包含涌现一批国学大师,出现类似于
5、费希特在 法军入侵德国时发表告德意志国民讲演这样的历史性事件,但我们目前看到的,不过是电视台捧起来的三两个说书人式的明星,我们听到的,不过是明星们签名 售书的新闻和码洋数如何高的利好消息。媒体上的小吵小闹和 大吵大闹不能构成一场文化运动,喧哗声迟早会消失。 “国学热 ”要能长期热下去,必须与当代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妨看一看当今的英语热、电脑热等等,它们不需要大力提倡,不需要推波助澜,一直高热不止,原因无他,对年轻人的生计、前途至关重要而已。我们当然不能期望国学热满足人们的经济和物质需求,但问题在于,它也没有 满足当今的精神道德需求。当前的文化明星宣传两大主题,一是安贫乐道、与世无争,退到
6、个人的内心生活,在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问题引起极大关注、社会公正问题急需解决的今天,这一剂心理麻醉药固然有少数人欢迎,但大多数人是不会买账的;二是乱世出英雄,纵横捭阖、借力打力的道理,这能引起少数政治家和商人的兴趣,但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无关。对于现代化生活引起的困惑,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焦虑,国学中不可能有现成解答,当今的文化明星也不想研究和讨论。 国学作为安邦定国的原理是早已过时了,现在谁会尊崇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那一套呢 ?它的某些教诲可能在人们的日常人伦生活中有用,但这需要在真正的个人道德和意识形态之间作出区分。现在很多人还没有看清这一点,国学要发挥正面作用还不容易。 人们可能记不得
7、了,当上世纪 90年代中期第一次 “国学热 ”兴起时,主流媒体上弄出的响动,并不下于这几年,但哲学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国粹?复古?文化 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就使得它无疾而终。从根本上说,当今中国还没有多元文化的氛围(一些 “国学热 ”的头面人物也不过幻想恢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局面),人们还没有想清楚国学在当代生活中应有的定位,真正的 “国学热 ”还是来日方长,需要经历反复和曲折才能出现。 【小题 1】从全文看,作者对近年来的所谓 “国学热 ”持什么样的态度?( 6分) 【小题 2】第 段论述当前的 “国学热 ”无法长期热下去,请简要说明其思路。( 6分) 【小题 3】要想真正让
8、“国学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本文作者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6分) 答案: 【小题 1】对近年来的 “国学热 ”表示失望,认为它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国学热;( 3分)在冷静的分析和批评中包含着期许,希望国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能发挥正面作用。( 3分) 【小题 2】 1 首先提出国学要能长期 热下去,必须与当代生活发生紧密联系; 再阐述国学不可能像英语、电脑那样满足人们的经济和物质需求; 然后指出当前的国学热也不能满足当今的精神道德需求,因为只引起了少数人的兴趣。( 6分,顺序不能前后颠倒) 【小题 3】 要有广泛、持久的正面文化建设、伦理道德建设; 要研究和讨论如何让国学来满足当代
9、人的精神道德需求; 要努力营造多元文化的氛围,要弄清国学在当代生活中应有的定位; 在真正的个人道德和意识形态之间作出区分。(每点 2分,答出三点给 6分) 【小题 1】略 【小题 2】略 【小题 3】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 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
10、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 张。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 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这里的水,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11、。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 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 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 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 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 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
12、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 “守 ”字的原始造型。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 “深淘滩,低作堰 ”)、八字真言( “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直到 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 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 “你走这边,他走那边 ”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
13、声声声入耳。 李冰在 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 400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 3米的“三神石人 ”测量水位。这 “三神石人 ”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继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 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 20世纪 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 出土
14、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 【小题 1】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5分) 【小题 2】第三段浓墨重彩,对都江堰的水流作了极为生动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分) 【小题 3】联系上文,说说你对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这句话的理解。( 4分) 【小题 4】本文写了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请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6分) 答案: 【小题 1】首段写作者游都江堰前的心态,欲扬先抑(或 “
15、与游览后的震撼和陶醉形成对比 ”),( 2分)既突出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魅力,( 2分)又使文章波澜起伏。( 1分) 【小题 2】表现水的魅力,赞美水的强悍生命力,( 2分)显示出都江堰水坝工程的神奇功效,肯定了都江堰的游观价值,( 2 分,写出都江堰的价值即可),为下文写李冰精神作铺垫。( 1分) 【 小题 3】都江堰这个古代水利工程体现的治水理念和经验( 2分),以及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人身上体现的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 2分) 【小题 4】 歌颂都江堰,高度评价李冰从实践中总结治水经验的巨大作用,歌颂了古代水利科学的伟大成就; 赞美李冰为民做实
16、事的献身精神,充分肯定李冰为利民、富民,既做官又做水利专家的政治道路; 称颂李冰父子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永世长存,并代代相传。(每点 2分,共 6分) 【小题 1】略 【小题 2】略 【小题 3】略 【小题 4】略 材料概括分析题( 15分 )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 “幸福 ”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 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 “以人为本 ”转变。 但如果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施政目标中,政绩考核需要对幸福进行量化,而幸福本身又很难被量化,这很容易让人怀疑,一些地方虽有建设 “幸福 ”的良好意
17、愿,但其会不会和民众的主观感受形成 “一个目标,两种表述 ”的割裂呢?现在就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这等于把幸福矮化为财富指标。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 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 “幸福 ”呢?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 ,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年度 镇四市高三 教学情况 调查 考试 语文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