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二 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 逡 巡 皴 裂教 唆 犯怙恶不 悛 B牛 虻 膏 肓 露锋 芒罔 然若失 C 荠 菜 侪 辈药 剂 师 济 济一堂 D 谄 媚 焰 火设 陷 井 掐 头去尾 答案: A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一个人真要全神 地做一件事,还有什么事会做不好? 人们对所谓低危害 “中式卷烟 ”入围国家科技奖纷纷提出质疑,科技部于昨日就此事首度做出 ,称将于参评奖项公示期结束后,提出处理意见。 竞技体育, 以胜败论英雄,胜者为王,但对职业俱乐部而言,长远
2、建设和良性发展比一时的名次进退更为重要。 A贯注回应纵然 B贯注回应固然 C灌注反应固然 D灌注反应纵然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京剧被视为 “角的艺术 ”,有好角儿才有好戏,有好戏才能吸引观念,因此,京剧艺术能否 薪火相传 ,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B 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 ,舞蹈小城雨巷结束后 ,主持人董卿感慨说: “真是 美轮美奂 ,充满诗情画意。 ” C中国社会需要一个基本道理上的启蒙:我们是崛起大国的国民,现在中国这条大船已经远航出海,我们不与它其命运而能 独善其身 的概率微乎其微。 D西方大国可以伸出援手帮助一个小国,培育个 “典范 ”,但对中国这
3、样的潜在战略对手它们是不可能真心相帮的,遏制与 落井下石 倒符合它们的逻辑。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B 2011年 10月 31日,当第 70亿个人类居民降临这个已经不堪重负的蔚蓝色星球时,让人们感受到了 “人口时钟 ”的加速旋转。 C济南园博园将原样原件地复建世博山东馆,届时,没有去过上海世博会现场的市民可前往该园一睹世博山东馆的风采。 D网络谣言一度愈演愈烈,能否根治这一问题,既有赖于政府出台制度来规范网络行为,也有赖于广大网民对
4、谣言的自觉抵制。 答案: C 填入下列文段中 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是恰当的一项是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从山脚蜿蜒而上。 。花墙上飘着垂攀附,绿白相映, A 路边长满木香花,结成两道覆霜盖雪的花墙 绿的格 外鲜嫩,白的格外皎洁 B 木香花长满路边,结成两道覆霜盖雪的花墙 白的格外皎洁,绿的格外鲜嫩 C 木香花长满路边,结成两道花墙,覆霜盖雪 绿的格外鲜嫩,白的格外皎洁 D 路边长满木香花,结成两道花墙,覆霜盖雪 白的格外皎洁,绿的格外鲜嫩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吟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 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 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
5、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 “吟 ”的么 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 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 “正宗 ”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 “入声 ”被认为是一种 “原生态 ”,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
6、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 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 “唱 ”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 “诵 ”为基础, “吟 “是结果, “唱 ”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 “调 ”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
7、是传统蒙学 注 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 “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用 “经典 ”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 “中介 ”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 “经典 ”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 “吟咏情性 ”,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 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 “吟咏 ”的作用,不单是所谓 “语言的艺术 ”问题
8、,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 “性情 ”。 (选自 2012 3 29人民日报,有删改 ) 【小题 1】 .关于 “吟诵 ”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 “吟诵 ”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 “吟唱 ”的 “唱 ”,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小题 2】对于吟诵具有 “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
9、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 “经典 ”以 “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 C中华 “经典 ”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 (诵 )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小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 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 (诵 )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答案: 【小
10、题 1】 D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原文讲的是 “自然生发 ”而非 “随意生发 ” 【小题 1】此项所谈为语音变迁,与文化和艺术内涵无关 【小题 1】 A原因有二,语音变迁,古音不存只是其中之一; B“诵、唱和吟 ”顺序错,与原文不符; D从原文最后一句来看, “吟咏 (诵 )”最根本的作用是涵养传统性情,但它同时又是语言的艺术和审美的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分 ) 冬荷 李木生 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籍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苍凉。落寞。 好象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
11、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湖,真的死去了吗 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象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
12、会碎的。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 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躲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 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 还有给我以强烈震撼的那枝冰中的莲蓬。莲柄早已没入冰雪中 ,莲头却执拗地伸出在冰面上,面朝着空
13、旷的天空,十七个空了的莲房犹如十七个森然的弹洞。真是触目惊心。望着这十七个无言的黑洞,我依稀听到了呐喊与控诉。它一定有过孕子的艰难与幸福。那十七粒饱满圆润的莲籽,肯定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不然,枯燥狰狞的严冬不会向它施以能够致以死命的寒冷。但是寒冷又能怎样 饱满的莲籽早已植入湖底的泥中。 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11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 ,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籽散尽的莲蓬。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
14、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 “出淤泥而不染 ”;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 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12热的荷,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 13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 历历在目着。铜铸铁打般的荷柄 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14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
15、,正布满在湖底。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地飞翔吗? 15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地演绎着。 16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花瓣分披 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籽,泪泡一样地娇嫩着。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17 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小题 1】
16、文章多次写到太阳,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小题 2】赏析文中第二段划线的句子。( 4分) 好象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小题 3】第 7段作者已经着力描写了荷叶,第 8段为什么还特别刻画 “一枚荷叶 ”?这两段表现了荷叶怎样的特点?( 4分) 【小题 4】请结合文章谈谈冬荷给你的启示。( 6分) 答案: 【小题 1】 线索作用,按时间描写了朝阳里、太阳升起后、午时和夕阳里的冬荷的不同特点,使文章层次分明 (2分 )。 提供了明丽的背景,为荷注入了热力与生机,烘托了冬荷的精神 (2分 )。 【小题
17、1】 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化用名句,极力渲染了过去荷叶生长的繁密、荷花开放的热烈、荷湖生命的灵动 (2分 )。 与当前的冷落形成对比,突出下文冬荷给人的震撼 (2分 )。 【小题 1】 第 段总写荷叶,第 段是具体刻画,点面结合,使荷叶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 (2 分 )。 荷叶干缩破败但坚韧劲道,不惧严寒,勇敢抗争 (2 分 )。 【小题 1】 在灾难面前,不要回避现实,不要逆来顺受,最好的办法是迎上前去,勇敢面对。 (2分 ) 与他人相拥、携手,共同承受苦难,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 (2分 ) 在人生顺境时,要留下未来希望的种子,在挫折、灾难面前要保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梦想。 (2分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山东省 德州市 学校 月考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