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通州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年北京市通州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北京市通州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北京市通州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硅 C铝 D铁 答案: A 试题分析:地壳中元素含量的顺序是:氧、硅、铝、铁,所以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点评:这类题目在中考中常作为选择题的一个选项出现,直接来源于课本,较为简单,注意审题,看清题意。 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下列对图中的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 20 B核电荷数为 20 C属于非金属元素 D相对原子质量为 40.08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钙元素质子数为 20,核电荷数为 20,钙为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 40.08
2、。 考点:元素概念 点评:中考中常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考察元素的相关概念,每年必有,同学们应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多积累总结。 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无色无味 B铝呈银白色 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有新物质生成,颜色、气味可溶性均为物理性质,所以 A、 B、 C 皆为物理性质,碳酸分解为化学变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 碳酸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 考点:化学性质的概念 点评: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属于中考必考的知识点,考察较为直接,应注意回归课本。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 B稀释
3、浓硫酸 C取用固体药品 D过滤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熄灭酒精灯不可用嘴吹,应用灯帽盖灭; B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C 取用固体药品应使用药匙或者纸槽;D 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壁。 考点:常见化学实验操作 点评:关于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属于中考的必考题型,但是可以考的操作比较有限,应注意总结。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 2H2O 通电 2H2+O2 B H2SO4 NaOH = NaSO4 H2O C 2Fe + 6HCl = 2FeCl3 + 3H2 D 4Fe+3O2 点燃 2Fe2O3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没有配平
4、; C 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没有氯化铁生成; D 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不是三氧化二铁。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点评:这类题目在中考中常作为选择题的一个选项出现,直接来源于课本,较为简单,注意审题,看清题意。 下列是人体中几种体液的正常 pH,其中一定显碱性的是 A胆汁( 6.8 7.4) B唾液( 6.6 7.1) C血液( 7.35 - 7.45) D胃液( 0.8 1.5) 答案: C 试题分析: pH值在 0-7之间为酸性,在 7-14之间为碱性,等于 7为中性,其中一定显碱性的是血液( 7.35 - 7.45)。 考点:物质酸碱性的判断 点评:属于最基本知识点的考
5、察,知识点通常直接来自课本,中考中常作为一个选项出现判断对错,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碘 -131原子核内共有 53个质子和 78个中子,其核外电子数为 A 25 B 53 C 78 D 131 答案: B 试题分析:原子核因含有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内共有 53个质子所以原子核带53个正电荷,所以原子核外总共带 53个负电荷,即其核外电子数为 53个。 考点:原子结构 点评:原子结构向来是中考的必考点,常在单项选择题里面比较靠前的位置出现,属于简单题。 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其中质量会减轻,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小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 B浓硫酸 C食盐溶液 D浓盐酸 答案: D 试题分析:氢
6、氧化钠溶液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质量会增重;浓硫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增重;食盐溶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水分蒸发,质量减轻,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浓盐酸容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小。 考点:常见物质的性质 点评: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现象属于必考题型,但是考察形式比较多样,选择题中出现近年也比较多见,注意总结,记忆时注意细心。 从石灰浆抹的墙壁上掉下一块白色固体,某学生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将固体研磨成粉末 状,加水搅拌固体没有全部溶解; 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根据以上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一定有 CaCO3和 Ca(OH)
7、2 B一定有 Ca(OH)2,可能有 CaCO3 C一定没有 CaCO3和 Ca(OH)2 D一定有 CaCO3,可能有 Ca(OH)2 答案: B 试题分析:石灰浆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在空气中放一段时间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取固体溶于水没有全部溶解有可能含有碳酸钙,也可能只是没有完全溶解的氢氧化钙,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所以一定含有氢氧化钙,综上所述一定有 Ca(OH)2,可能有 CaCO3。 考点:物质组成的推断 点评:对于常见化学物质的鉴别属于中考的必考点,选择填空均可出题,考察形式较为灵活,注意积累总结。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物质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
8、操作 A NaCl( Na2CO3) 除杂 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B MnO2( KCl) 分离 溶解、过滤、蒸发 C CO2( H2O) 干燥 将气体通过碱石灰(主要成分氢氧化钠)干燥管 D NaOH、 Ca(OH)2 鉴别 分别加入 Na2CO3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最后只得到氯化钠,发生反应 ; B溶解、过滤、蒸发后只得到二氧化锰; C碱石灰(主要成分氢氧化钠)可以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D分别加入 Na2CO3溶液,氢氧化钙会和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现象。 考点:除杂和鉴别
9、点评:对于常见化学物质的除杂问题属于中考的常考点,选择填空均可出题,考察形式较为灵活,注意积累总结。 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可用于医疗消毒。某瓶双氧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 10,则 该瓶双氧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 3.1% B 30% C 35.2% D 38.6% 答案: D 试题分析:设此溶液总质量为 100g,该瓶双氧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则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ag,水的质量为 100g-ag,过氧化氢中含氢元素质量为 g,含氧元素质量为 g,溶剂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g,溶剂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g,则双氧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解得 a=3
10、8.6%,所以该瓶双氧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8.6%。 考点:物质组成的计算 点评:化学式的计算属于中考必考题型,一般在计算题的第一道题里面,选择题考察较少,此题对计算技巧有一定的要求,注意要细心,尤其是计算质量分数。 下列变化过程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 B往等质量的Na2CO3和 NaHCO3固体中加入足量 HCl溶液 C将等质量的 Mg和 Fe投入到足量稀H2SO4中 D电解水一段时间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溶液的 pH值会无限接近于 7,但不会达到 7; B 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 HCl溶液的过程中,碳酸氢钠反应较快,且碳酸
11、根所占质量分数较大,所以最终产生的气体较多; C 镁较活泼,产生氢气较快,最先反应完; D 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1:8,氧气的质量较多。 考点:数形结合 点评:此题属于数形结合类型的题目,常在选择题比较靠后的位置出现,通常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读懂所给的图形才能作对题目,对考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D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答案: D 试题分析: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应首先切断电源,不能直接用水扑灭,否则容易造成漏电,从而造成
12、更大的事故。 考点:化学常识 点评:化学常识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属于中考必考的知识点,考察较为直接,应注意回归课本。 下列物品中,用有机合成材料制作的是 A钱币 B乳胶手套 C不锈钢餐具 D棉布围裙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图示由合金制成,属于金属材料; B 乳胶手套属于有机合成材料;C 不锈钢餐具属于金属材料,有合金制成; D 棉布围裙由棉制成,属于天然材料。 考点:化学材料的分类 点评:此题考察较为直接,较为简单,都是基础知识,但这类题目却是历年中考题的考查重点,应引起注意。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 21%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空气中氧气
13、的体积分数为 21%,氮气的体积分数为 78%,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0.03%,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为 0.94%。 考点:空气各成分含量 点评:属于最基本知识点的考察,知识点通常直接来自课本,中考中常作为一个选项出现判断对错,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下 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瓷碗破碎 C食物腐败 D石蜡熔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酒精挥发属于酒精的三态变化之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瓷碗破碎是瓷碗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败涉及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石蜡熔化是分子排列方式的变化,为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的判断 点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向来是
14、中考的必考点,常在单项选择题里面比较靠前的位置出现,属于简单题。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稀盐酸 B冰水混合物 C食用醋 D液化石油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稀盐酸时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为混合物;冰水混合只由水分子构成,为纯净物;食用醋为醋酸的水溶液,为混合物;液化石油气含有多种可燃性的有机物,为混合物。 考点:物质按组成分类 点评:物质类别的判断属于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常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出现,常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相结合,考查基础,通常较简单,注意积累。 水族馆中,表演者常常携带氧气瓶在水中与鱼 “共舞 ”。氧气能被压缩在氧气瓶中说明 A氧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B氧分子可以再分 C氧分子总是
15、在不断运动 D氧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可知,在加压的情况下,氧气可以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考点:分子间隔 点评:这类知识点在中考中属于必考题型,不难,考生应注意积累,特别是一些细小的琐碎的知识点。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 B铁丝 C酒精 D红磷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C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D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考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点评:常见化学反应及其现象属
16、于必考题型,但是考察形式比较多样,选择题中出现近年也比较多见,注意总结,记忆时注意细心。 用铁锅炒菜可适当地给人体补 “铁 ”,这里的 “铁 ”是指 A原子 B单质 C元素 D分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也就是说核内质子数相等,属于同一类原子则为同一种元素,不论其以什么状态存在,所以补充营养元素的时候补充的是元素。 考点:元素概念的意义 点评:属于最基本知识点的考察,中考中常作为一个选项出现判断对错,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牛奶 B面粉 C蔗糖 D花生油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牛奶放入水中,不溶于水,形成的是乳浊液
17、; B 面粉不溶于水,形成的是悬浊液; C 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溶液; D 花生油不溶于水,形成的是乳浊液。 考点:溶液的定义 点评:这类题目在中考中常作为选择题的一个选项出现,直接来源于课本,较为简单,注意审题,看清题意。 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符合 “低碳生活 ”理念的是 A节约 使用纸张 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 C减少使用塑料袋 D提倡使用一次性纸杯 答案: D 试题分析:节约使用纸张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分类回收处理垃圾可以减少含碳元素物质的排放;减少使用塑料袋可以减轻塑料降解对土地的污染;提倡使用一次性纸杯加大了对森林的砍伐,不利于低碳的理念。 考点:低碳 点评:环境保护类的题
18、目一直是近几年中考的考察热点,常和实事结合,可在选择题、填空题中考察,较为简单。 下列物质中,能作磷肥的是 A Ca(H2PO4)2 B NH4HCO3 C K2CO3 D CO(NH2)2 答案: A 试题分析:作磷肥则化合物中必须含有磷元素, B、 D属于氮肥, C属于钾肥。 考点:化学与农业生产 点评:涉及化学与农业生产方面的化学知识在中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较为简单,注意积累。 物质由微粒构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金刚石 B干冰 C汞 D氯化钠 答案: B 试题分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考点
19、:构成物质的微粒 点评:这种题目属于常考题型,中考出现频率较高,但是难度较低,注意平时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总结。 影响元素化学性质主要是原子的 A核外电子总数 B核内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核外电子层数 答案: C 试题分析:元素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考点:原子结构和性质 点评:此题考察较为直接,较为简单,都是基础知识,但这类题目却是历年中考题的考查重点,应引起注意。 填空题 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下面的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C 溶解度 /g 0 20 40 60 80 KNO3 13.3 31.6 63.9 110 16
20、9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Ca(OH)2 0.173 0.165 0.121 0.116 0.094 ( 1) A是 的溶解度曲线。 ( 2)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Cl溶液来配制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0.9%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 g。 ( 3)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想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钾的方法是 。 ( 4) 60 时,向两个分别盛有 50g NaCl和 KNO3的烧杯中,各加入 100g的水,充分溶解后为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将上述烧杯中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 法能实现的是 (填序号)。 A升温 B加入该溶质 C加入适量
21、水 D降温 E加入足量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 5)如右图所示,烧杯 A中是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向烧杯 B中加入生石灰后,烧杯 A中变浑浊,原因是 。 答案:( 1)硝酸钾 ( 2) 91 ( 3)降温结晶法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 4)NaCl C E ( 5)生石灰与与水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而析出 试题分析:( 1)根据溶解度曲线和表格可知, A曲线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且变化最快,所以 A是硝酸钾;( 2)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0.9%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氯化钠质量为 0.9g,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所以稀释前溶液质量为,需加水的质量为 100g-9g=91g;( 3)硝酸钾溶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北京市 通州区 中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