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省厦门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福建省厦门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福建省厦门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福建省厦门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小欣同学报名参加了 “2013 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活动 ”中的迷你马拉松项目。该同学锻练过程中使用的下列物品中不含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顺丁橡胶底运动鞋 B纯棉 T恤 C塑料水瓶 D腈纶背包 答案: B 试题分析: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A、顺丁橡胶底运动鞋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合成橡胶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 A错误; B、纯棉 T恤是用棉线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 B正确;C、塑料水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 C 错误; D、腈纶背包是用腈纶制成的,属于合成材料,故
2、选项 D错误,答案:选 B。 考点:考查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g 5 2 20 22 反应后质量 /g 待测 11 28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 9:8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 0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质量守恒定律。要做对该题可分两步走,第一,先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重量不变,求出待测处的数值即反应后甲的质量, 5+2+20+22待测 +11+28+5,故待测的
3、数值是 5。第二: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增减,知道反应物是丁,生成物是乙和丙。 A、该化学反应为:丁乙 +丙,是分解反应,故 A是正确的; B、甲的质量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是催化剂,故 B也是正确的; C、乙物质变化的质量为11-2 9,丙物质变化的质量为 28-20 8,故 C也是正确的; D、反应后甲 的质量为 5克,故 D是不正确的,答案:选 D。 考点: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下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相应科学原理不对应的是 选项 方法 科学原理 A 用酒精洗涤油污 油污能溶解在酒精中 B 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4、水垢与醋酸反应 C 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能灭火 D 铝制容器不能盛酸性物质 酸性物质会破坏铝的氧化膜,进而腐蚀金属铝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用酒精洗涤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在酒精中,故选项 A说法正确; B、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钙,故选项 B说法正确; C、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 C说法错误; D、铝、铝的氧化膜能与酸性物质均能反应,酸性物质会破坏铝的氧化膜,进而腐蚀金属铝,故选项 D说法正确,答案:选 C。 考点:考查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醋酸的性质及醋酸的含量测定;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5、 下列所示图象与实验相符合的是 A饱和 Ca(OH)2溶液升温 B镁在空气中燃烧 C向含少量氢氧化钠的碳酸钠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过量 D等质量的镁片,锌片分别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不是升高,饱和Ca(OH)2溶液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不是增大,故 A错误; B、镁燃烧生成氧化镁后固体的质量增加,故 B错误; C、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等到氢氧化钠反应完毕后盐酸再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最后气体的量为一定值,故 C正确; D、等质量的镁片和锌片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镁片反应放出的氢气多,而不是相同,故
6、 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 度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物、生成物都是纯净物 B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化学方程式为 2NaClO2+Cl2 2NaCl+ClO2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可分析出,反应物的 NaClO2和 Cl2,生成物的 NaCl和 ClO2,由此可对选项进行判断。 A、由图示可知生成物是 NaCl和 ClO2,反应物是 NaClO2和 Cl2,都是纯净物;故 A说法正确; B、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
7、恒定律;故 B 说法正确; C、反应前后都是 Na、 Cl、O三种原子,故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 C说法正确;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O2+Cl2 2NaCl+2ClO2,故 D不正确,答案:选 D。 考点:考查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到 t1 ,析出甲的质量大 C将 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 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D 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 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 D
8、 试题分析:固体溶解度曲线所具有的意义:(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可以据此以上几点来完成该题的解答。 A、比较溶解度时必须限制溶液的温度,否则不能进行比较,故 A错误;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
9、影响较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将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到 t1 ,析出甲的质量大,如果溶液质量不相等,则难以判断,故 B错误;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不能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 C 错误; D、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该温度下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 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故 D正确,答案:选 D。 考点:考查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 “两查、两禁、一不可 ”,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10、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故选项操作正确; D、在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 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答案:选 D。 考点:考查加热器皿 -酒精灯;仪器的装配或连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甲醛可用作农药和消毒剂,下列关于甲醛( CH2O)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类别上看:甲醛属于有机物 B从变化上看:甲醛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C从宏观上看: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11、D从微观上看: 1个甲醛分子由 1个碳原子、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甲醛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 A 说法正确;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从变化上看:甲醛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 B说法错误; C、从宏观上看: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 C说法正确; D、 1个甲醛分子是由 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 D说法正确,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考查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硅酸钠( Na2SiO3)可用作粘合剂和防火材料。硅酸钠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 +1 B +
12、2 C +3 D +4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硅酸钠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钠元素显 +1价,氧元素显 -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1) 2+x+( -2) 3 0,解得 x +4价,因此答案:选 D。 考点:考查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2013年 1月 12日新闻联播也罕见地以头条新闻聚焦雾霾: “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 ”重点关注,直面问题话题。下列做法不能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A减少公车、私家车的出行,提倡步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B秸秆燃烧还田 C大力植树造林 ,绿化环境 D开发清洁能源 答案: B 试
13、题分析: A、减少公车、私家车的出行,提倡步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的产生,能减少雾霾天气发生,故 A不符合题意; B、秸秆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不能减少雾霾天气发生,故 B符合题意; C、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减少沙尘天气,能减少雾霾天气发生,故 C 不符合题意;D、开发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的产生,能减少雾霾天气发生,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B。 考点:考查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填空题 结合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 1)写出标号 的仪器名称 ; ( 2)若用 A装置来制备 O2,有关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 3)如图 1所示,蜡烛在氧气中燃
14、烧,然后加入澄清石灰水,即可验证蜡烛中含有碳、氢元素。若使用 C装置收集氧气,就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原因是 ; ( 4)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选用图中适当的装置加以组合,制出纯净、干燥的CO2,则所选装置各接口的连接顺序为 ,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长颈漏斗;( 2) 2KClO3 2KCl+3O2; ( 3)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中混有水蒸气,无法判断燃烧是否生成水,也就无法验证蜡烛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4) bgfde;CaCO3+2HCl=CaCl2+CO2+H2O 试题分析:( 1)据常用仪器回答;标号 是添加液体的长颈漏斗; ( 2)用 A装置来制备 O2,属于加热固体型,试
15、管口无棉花,说明是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方程式是: 2KClO3 2KCl+3O2; ( 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据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推测反应物的组成是解答的思路,同时要注意排除干扰因素,然后结合题意分析判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集气瓶壁上会有水雾生成,然后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即可验证蜡烛中含有碳、氢元素,若使用 C装置收集氧气,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中会混有水蒸气,无法判断燃烧是否生成水,也就无法验证蜡烛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 4)要制取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可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浓硫酸进行干燥
16、,由于气体从溶液中出来会带来水蒸气,所以要除杂质气体再干燥收集,同时注意洗气装置中导管要长进短出,并据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使 制得的 CO2中混有一些氯化氢气体所以此题的关键是除掉 CO2气体中混有的 HCl气体,并进行干燥;选用碳酸氢钠溶液可除掉混有的 HCl气体,且生成的 CO2气体没影响二氧化碳的干燥选择浓硫酸即可。而端口的连接应从长导管进入,这样才能起到净化和干燥的目的,干燥完毕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连接顺序为 bgfde;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 CaCO3+2HCl CaCl2+CO2+H
17、2O。 考点:考查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 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写出将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转化为主要成分的化学方程式(括号内的为杂质): ( 1) Na2SO4( H2SO4): ; ( 2) Na2CO3( NaOH): ; ( 3) NaOH( Na2CO3): ; ( 4) CaCl2( CaCO3): ; ( 5) NaCl( BaCl2): 。 答案:( 1) 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2) CO2+2NaOHNa2CO3+H2O;( 3) Ca(OH)2+Na2CO3 CaCO3+2NaOH
18、;( 4) CaCO3+2HClCaCl2+H2O+CO2;( 5) Na2CO3+BaCl2 BaCO3+2NaCl 试题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 1)要将所含杂质转化为主要成分,实质就是除去氢离子,可利用碳酸钠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 2)要将所含杂质转化为主要成分,实质就是除去氢氧根离子,可利用通入二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福建省 厦门市 中考 模拟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