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贵州省汇川区初中毕业生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贵州省汇川区初中毕业生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贵州省汇川区初中毕业生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贵州省汇川区初中毕业生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体积分数占 78%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答案: B 试题分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其体积分数为 78%,其次是氧气,体积分数为 21%. 考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含量 往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再向烧杯中继续加入某种金属。实验过程中,烧杯中硫酸铜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因素对烧杯中物质的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从 0到 t3,烧杯中水的质量不断增加 B t1时与 t2时烧杯中物质总质量相等 C加入的金属一定是银 D从
2、t3到 t4,硫酸铜质量变化可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从 0到 t3是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产物是硫酸铜与水,水量会不断增加,故说法正确; B.从 t1时与 t2时烧杯中只发生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不会生成气体,以烧杯中物质的质量不变,故说法正确; C.从图象可以看出硫酸铜质量不断减小,所以放入的金属要求能与硫酸铜反应,但银的活动性比铜弱,不会发生置换反应,故说法错误; D.从 t3到 t4,硫酸铜质量不断减小,所以可以通过活动性比铜强的金属与之发生置换反应完成,说法正确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对反应: X+H2SO4=BaSO4+2Y,下
3、面分析正确的是 A Y中可能含有氢元素 B Y可能是 HCl C X一定是 BaCl2 D X和 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一定为l35 答案: B 试题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个数和种类、质量不变; A.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硫酸钡中不含有氢元素, Y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 A 说法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若反应中 Y 是 HCl时, X 为 BaCl2,符合题意,所以 Y可能是 HCl,故 B正确; C.当 X是 Ba( OH) 2时,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符合 X+H2SO4BaSO4+2Y,故 X不一定是 BaCl2故 C说法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
4、前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相等,硫酸钡与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135,因为 Y的系数是 2, X和 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不是 135故 D错误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用托盘天平称取 15.6gNaCl固体; 用 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 pH为 3.52; 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温度为 25.62 ; 用10mL量筒量取 6.6mL某溶液。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用托盘天平称取 15.6gNaCl固体,托盘天平可以精确到 0.1克,测量数据合理; 用 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 pH为 3.52,不合理,因为普通 PH试纸的精确度为 1,不可估读; 用普通温
5、度计测得某液体温度为 25.62 ,不合理,因为普通温度计不能精确到 0.01摄氏度,后面那个 0.02摄氏度是估计的,温度计显示不出来; 用 10mL量筒量取 6.6mL某溶液,测量数据合理 故选D 考点: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对于图示 ,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可用 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是分子的裂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给图示可知:氢分子的形成过程:由 2个氢原子结合生成氢气分子; A.氢原子可结合成氢气分子,故 A正确; B.选项所给图示表示由 2个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的形成过程,故 B正确; C.氢气由分子构
6、成,但不代表“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金属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故 C错误; D.化学变化就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故 D正确 .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的实质 金银花含绿原酸(化学式为 C16H18O9)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关于绿原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原酸属于混合物 B绿原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54g D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绿原酸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说法错误; B.绿原酸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 1216=192,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18=18,氧原
7、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 169=144,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说法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 “1”,不是 “克 ”,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D.绿原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 CO2用作光合作用的原料 B CO2用于灭火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CO2用来制取 Na2CO3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A.二氧化碳与水在
8、叶绿体和光照条件下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既利用了其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中含有 碳元素,能用来制取 Na2CO3等物质,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 ,pH
9、小于 7的是 A食醋 B食盐水 C糖水 D肥皂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 A.食醋中含有醋酸,显酸性, pH小于 7; B.食盐水显中性, pH等于 7; C.糖水显中性, pH等于 7; D.肥皂水显碱性, pH大于 7 考点:溶液的 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遵义地下水的硬度较大。日常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A加肥皂水 B煮沸 C蒸馏 D过滤 答案: B 试题分析:水的硬度是指水中可溶性钙离子和镁离子的含量,日常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可以使钙离子和镁离子转变为沉淀,从而降低水的
10、硬度,简便易行 . 考点:硬水和软水的转化 在厨房中进行的下列操作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酿米酒 B榨果汁 C磨豆浆 D冻冰块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A酿米酒过程中生成新物质酒精,与粮食不同,发生化学变化; B榨果汁和 C磨豆浆和 D冻冰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 考点: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填空题 将 V1mL3.65% HCl溶液逐滴滴入盛有 V2mL 未知浓度的 NaOH溶液的烧杯中(图 1),测量并记录溶液的 pH变化(图 2)和 温度变化(图 3)。(实验中始终保持 V1+V2=50.0
11、mL且各种溶液密度 均为 1.0g/mL)。 ( 1)图 2中 V1=0 mL时,图 1中烧杯内溶液的颜色显 色; (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图 2中的 pH=7时,此时滴入的 HCl溶液的体积 V1= mL; ( 4)通过该实验给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 22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 C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D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减弱 ( 5)实验中所用 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答案:( 1)红; ( 2) HCl+NaOHNaCl+H2O; ( 3) 30 ; ( 4) B ; (
12、 5)6.0% 试题分析:( 1)图 2中 V1=0mL时,图 1中烧杯内溶液显碱性,碱能使酚酞变红;( 2)实验中发生反应为: HCl与 NaOH生成 NaCl和 H2O;( 3)由图 3中的信息可知,溶液温度最高时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 pH=7,此时滴入的 HCl溶液的体积 V1=30ml;( 4) 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 22 ,不正确,由图示 3中信息可知 V1=5mL时温度为 22 ; B该实验中温度升高,表明该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表明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 C该化学反应生成了水,但不能代表只要生成水的反应都放热; D该反应中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增强;
13、 ( 5) 设,所用 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x,消耗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0ml1.0g/ml3.65%=1.095g HCl+NaOHNaCl+H2O; 36.5 40 1.095g x x=1.2g 实验中所用 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6.0%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硝酸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一种物质。请按要求填空: ( 1)质量分数为 4.04%的硝酸钾( KNO3)溶液可作为无土栽培的营养液。该营 养液 (填 “属于 ”或 “不属于 ”)复合肥; ( 2)在硝酸钾溶液中,
14、共有三种微粒,它们是 K+、 NO3-和 (用符号表示); ( 3)黑火药爆炸的反应原理是: 2KNO3+S+3C K2S+3CO2+N2,此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没有涉及到下列物质类别中的 (填序号) A单质 B氧化物 C酸 D碱 E盐 ( 4)如右图,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50 时,硝酸钾和氯化钠饱和溶液降温至 20 后,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 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填 “”、“”或 “”),欲将接近饱和的 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列举一种)。 答案:( 1)属于;( 2) H2O ;( 3) C D ;( 4)增大 ; ;加入硝酸钾固体至饱和(或降温结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贵州省 汇川区 初中毕业生 质量 检测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