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浙江省桐乡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浙江省桐乡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浙江省桐乡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浙江省桐乡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读下面这段文字,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3 分)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年代,我们要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我们登上山巅, 旖旎壮丽的山川,留存美丽的风景;我们细数历史, 名垂千古的先贤,接受灵魂的洗礼;我们畅想前景, 灿烂美好的未来,获取希望的动力。 A.展望 B. 眺望 C.仰望 答案: BCA 试题分析:展望:向远处看,向将来看;估量事物发展的前途。眺望:从高处向远望。 (注意高和远)仰望:抬头向上看;敬仰期望。根据具体的语境,登上山巅 -眺望;细数历史 -仰望;畅想前景 -展望。 考点:本题考查
2、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点评:词语试题侧重考查考生积累、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解题时务须看清题目要求,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冷静答题。 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处语病,请改正。( 4分) A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 “ 网络成瘾症 ”。 B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 C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 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 D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1)选 句,修改为: (2)选 句,修改为: 答案: C删去 “阻止孩子不上网 ”中的 “不 ”; D将 “有效的
3、 ”调至 “寻找 ”后面。 试题分析: C、不合逻辑,删去 “阻止孩子不上网 ”中的 “不 ”; D、语序不当,将“有效的 ”调至 “寻找 ”后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病句修改题考点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1.辨析并判断句子的正误。 2.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等方面有侧重地修改病句。 3.用符号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4.在语段中找出病句进行修改。修改病句以通顺、正确为原则,不作修饰,不改变原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应对策略。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等语病。 现代文阅读
4、 现代文阅读( 28分) (一)送报的少年 (14分)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 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 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 “万老师,报纸来了! ”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 5 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
5、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 “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 “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 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 我说: “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 儿子不屑地说: “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 我说: “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 5点
6、就起床了! ” 儿子笑得更嚣张: “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 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 9点半钟时,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 “ ”我刚说了声 “没关系 ”,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 “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 ”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 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 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
7、笑吟吟地说: “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 送。 ” 我随口问: “那你呢? ”少年说: “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 “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小题 1】体会划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分) 儿子笑得更 嚣张 : “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 ” 他把报纸交给我后, 笑吟吟 地说: “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 【小题 2】文章第 9段空白处省略了送报少年所说的话,请你根据上下文和语言运用的要求,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2分) 【小题
8、 3】这篇小说的题目是送报的少年,为什么花了大量笔墨描写 “我 ”的儿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分) 【小题 4】如果你是文中 “我 ”的儿子,请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你听到送报少年已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消息时的内心感受。( 30字左右)( 2分) 【小题 5】请用四个词语或短语概括出送报少年的性格特点。( 2分) 答案: 【小题 1】 表现了儿子的狂妄自大; 表现送报少年的懂事、乐观、有礼貌。 【小题 2】略 【小题 3】反衬(或对比、映衬、衬托);突出送报少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 【小题 4】略 【小题 5】示 例:勤奋懂事、乐观开朗、踏实自信、礼貌谦虚。 【小题 1】试题分
9、析:( 1) “我 ”的儿子出生在条件较好的家庭中,养尊处优,目空一切,对一个他认为只是一个送报的同龄人,自然表现出不屑一顾。( 2)送报的少年出生在一个下岗的家庭中,从小就饱尝艰辛,但是在生活的磨练中,却造就出一个懂事、乐观、有礼貌、勤奋的少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的能力。 点评:从词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入手,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从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位置,从句子表达的内容、效果及所处位置等等方面,分析词语或句子的具体作用。 【小题 2】 试题分析:结合具体的语境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 ”以及少年 “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
10、打湿了一角 ”的具体描写来揣摩人物的语言。比如: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连报纸也弄湿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点评:根据语境来补写文中省略的句子,必须要结合上下文的提示来补写。比如:文前交代了送报少年是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孩子,根据他的人物形象来补写句子即可。 【小题 3】 试题分析: “我 ”的儿子是一个盲目自大、养尊处优的形象, “送报少年 ”是一个懂事、勤 奋、有礼貌的形象。写 “我 ”的儿子,主要是与送报少年形成强烈的反差,以 “我 ”的儿子来反衬送报少年,是送报少年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明丰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法的能力。 点评:初中的写作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1、:象征 对比 衬托 铺垫伏笔 过渡照应 开篇点题 卒章显志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抑扬结合 欲扬先抑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甚至有人把标题拟定 人称使用 线索设置 详略安排 倒叙插叙等也列入此项。以下简单列举几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更好的表现主题。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生动化形象的表达了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又委婉含蓄。对比烘托(衬托):更加鲜明。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了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前后照应: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伏笔和铺垫:内容前后照应 情节严丝合缝。 【小题 4】 试
12、题分析:当儿子沉浸在考上邮电大学的喜悦中,突然听到送报少年考的是北京大学,内心定会掀起波澜。比如:( 1)啊?北京大学?想不到他读书这么好,看来我得谦虚点了,再也不能自大了;( 2)北大有什么了不起?他能上得起吗?我家境比 他好多了,今后我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呢! 考点: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点评:根据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主要结合文章的人物形象。如本题,主要是结合 “儿子 ”以及 “送报少年 ”的形象来揣摩 “儿子在听到送报少年考上北大的心理。 【小题 5】 试题分析:从 “送报少年利用暑假期间帮助父亲送报纸 ”可以概括出他非常的懂事;从 “送报少年整天的快乐表现 ”足
13、见他是一个乐观的孩子;从 “送报少年见人总是一脸的笑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从 ”送报少年考上北大却没有向我的儿子那样沾沾自喜 “可以分析出他是一个谦虚、 勤奋的孩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也是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整体感知全文,应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以及人物描写的方法来辨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现代文阅读 (二)人类水资源现状 (14分) 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使用功能,是
14、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 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 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全球有水 139万亿立方米,其中 97 3是咸水。 2 7的淡水中又有 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 “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 ”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 2 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
15、映出水的危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1 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 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2300立方米,到 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 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 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
16、 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 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 600亿吨,其中 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 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 50的河段、 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 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 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小题 1】根据语境第 段中加点词 “脆弱 ”的意思是什么?
17、( 2分) 【小题 2】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分) 【小题 3】从第 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分) 【小题 4】第 段中 “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1 4”一句中的 “仅 ”能否删去 为什么 ( 2分) 【小题 5】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小题 1】自我调节能力差 【小题 2】列数据 作比较 (或举例子 ) ;略 【小题 3】 (1)地区分布不均 (或: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 ) (2)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 (或: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 ) 【小题 4】不能。因为用上 “仅 ”可以
18、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小题 5】略 【小题 1】试题分析:第 3段讲的是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而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水土资源不像匹配,所以生态坏境的调节能力是比较差的。故 ,“脆弱 ”指的是 “自我调节能力差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 的能力。 点评: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如果问的是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就要从上下文中去寻找;如果是词句的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或深层含义,就要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词性特点、句子形式、修辞手法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
19、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文为了向我们展现水资源状况,用了一系列的数据以及具体的事例,表现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 用。 点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 3】 试题分析:文章第 3 段告诉我们:我国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南北跨度大,远距离吊水较为困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0、 点评: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 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 【小题 4】 试题分析:根据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这一特点, “仅 ”表示只,表示 “少 ”的意思,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 4,表现出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如果去掉,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点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可以按以下的方法:( 1) 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 “比较 ”“几乎 ”“相当 ”等词表程度修辞; “大约 ”“可能 ”“左右 ”等表估计, “多 ”“有余 ”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 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小题 5】 试题分析: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 600多座城市中,已有 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北方地区尤为严重。由于我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水资源时间和空间
22、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发,往往容易形成南涝北旱的现象。 加上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近年来由于毁林开荒、滥砍滥现象不断发生,致使水土流失加剧,部分地区河流断流、湖泊水域面积萎缩,造成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人畜饮水困难。建议:一、节约: 1、适度提高家庭和企业用水标准; 2、提倡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 3、水资源循环利用; 4、扩大绿色植被覆盖度,涵养水源;5、扩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二、治理: 1、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提高污水排放标准; 2、积极研发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淡化成本; 3、修建水库与蓄水池,跨流域调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建议的能 力。 点评:我国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浙江省 桐乡 九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