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J 3139-2001 危险分析方法和程序.pdf
《QJ 3139-2001 危险分析方法和程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J 3139-2001 危险分析方法和程序.pdf(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2G03G04G05G06G07G08G09G0AG0BG0CG0D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 G02G03G01G04G05G04G06 G
2、07G08G08G05G01G01G09G0AG08G05G05G08 G01 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2G03G04G05G06G07G08G09G0BG0CG0DG0EG0FG10G11G01G12G13G10G01G14G15G0FG16G0CG10G17G15G0CG11G01G18G0FG15G01G0EG12G19G12G15G10G01G12G13G12G1AG1BG11G1CG1
3、1G01 G01 G07G08G08G05 G05G05 G05G1DG01G02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1G07G08G08G07 G08G07 G08G05G03G04G01G02G03G04G05G06G07G08G09G0AG0BG01G01G01G01G01G01G02QJ 3139 200123目 次前言 .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 . 14 一般要求 . 15 详细要
4、求 . 15.1 危险分析的范围 时机及与 FMECA 的关系 . 15.2 危险分析主要内容 . 25.3 拟定危险源 项目 清单 . 25.4 评价危险的危害性 . 35.5 确定安全性关键项目 . 35.6 安全性改进措施建议 . 35.7 确定残余危险项目 . 35.8 危险分析方法 . 45.9 危险分析程序 . 55.10 危险分析报告要求 . 6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一般危险源检查单示例 . 7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危险能源检查单示例 . 10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任务关键功能检查单示例 . 11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使用 保障活动检查单示例 . 12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一般危
5、险源及能源清单格式 . 13附录 F 规范性附录 危险严重性分类表 . 14附录 G 规范性附录 危险可能性等级表 . 15附录 H 规范性附录 危险风险评价矩阵示例 . 16附录 I 规范性附录 安全性关键项目清单格式 . 17附录 J 资料性附录 危险分析表格填写示例 . 18QJ 3139 200124前 言本标准是 QJ 2236A 99 航天产品安全性保证要求 的支持性标准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和附录 J 为资料性附录 附录 F 附录 G附录 H 附录 I 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本标准由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6、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和五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遇 今 邵德生 周海京 谷 岩 肖名鑫QJ 3139 20011危险分析方法和程序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航天产品危险分析的方法和程序本标准适用于航天产品在研制 使用阶段的危险分析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含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JB 451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GJB 900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QJ 2236A 航
7、天产品安全性保证要求QJ 1302.1 1302.5 航天产品技术评审QJ 3050 航天产品故障模式 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指南3 术语GJB 451 GJB 900 和 QJ 2236A 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 一般要求4.1 危险分析是 QJ 2236A 规定的工作项目 包括初步危险分析 分系统危险分析 系统危险分析以及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 在产品安全性大纲中要求做危险分析时 应按本标准规定的程序进行4.2 危险分析应系统地识别与产品设计 使用及环境有关的所有危险 评价这些危险的危害性 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建议 降低危险风险4.3 危险分析应从产品研制开始 并贯穿于设计 生产 试验和
8、使用全过程 ,并随着研制的深入不断修改 补充和完善危险分析结果4.4 危险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 数据以及分析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设计 使用和管理部门 便于及早采取措施 有效地保证安全性4.5 应建立系统安全性工作与其它工作 如设计 生产 试验 使用 可靠性 质量保证等 之间的信息联系 以便综合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危险分析4.6 应编写危险分析报告 并将危险分析结果作为按 QJ 1302.1 1302.5 要求进行技术评审的检查单内容之一 以便检查提出的安全性改进措施是否在设计中得到落实5 详细要求QJ 3139 200125.1 危险分析的范围 时机及与 FMECA 的关系5.1.1 危险分析
9、的范围有安全性大纲的航天型号 一般应对系统 分系统及关键设备进行危险分析5.1.2 危险分析的时机危险分析应从方案阶段开始并与设计同步进行 危险分析结果用于支持设计 对重大的设计更改部分及相关的接口部分应重新进行危险分析5.1.3 危险分析与 FMECA 的关系危险分析应充分利用 FMECA分析的结果 避免重复分析工作5.2 危险分析主要内容危险分析主要内容包括a 识别危险源 拟订危险源清单b 对危险的危害性进行评价c 确定安全性关键项目d 对不可接受危险项目提出改进措施建议e 确定残余危险项目5.3 拟订危险源 项目 清单应在方案阶段开始按照 QJ 2236A 中 5.7 的规定 识别系统可
10、能存在的危险源 并编制初步危险源清单 ,随着研制的进展 应对已编制的初步危险源清单及时更正或补充5.3.1 识别危险源危险源是对系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或可能造成危害的因素 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识别系统存在的危险源a 危险品 如推进剂 火药 火工品 有毒物品 电源和高压气源等b 系统工作时所处的环境 包括自然的 诱发的 如振动 冲击 极限温度 真空 雷电 电磁 离子辐射等c 系统功能故障或非正常工作状态d 系统设计缺陷 包括机械结构件安全余量不足的项目 不相容 如材料间不相 容 电磁干扰等 的项目 由潜通路而引发的不希望工作状态 接口不协调 如硬件之间 软硬件之间软件之间 信息传递之间接口等e 关键
11、指令和控制软件的缺陷f 使用 测试 维修 保障过程中可能引发或引入的危险g 误操作或违背规程的操作h 危险品贮存 搬运 运输 推进剂泄出处理等i 与安全性有关的设备 安全防护装置以及其他安全保险措施j 其他5.3.2 识别危险源的方法5.3.2.1 利用危险源检查单应结合系统特点 编制危险源检查单 以识别系统设计 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通常可使用四类危险源检查单QJ 3139 20013a 一般危险源检查单 参见附录 A 它是系统本身固有的或所处环境存在的危险源 附录 A 是一般危险源检查单示例b 危险能源检查单 参见附录 B 能源从系统中释放时将威胁系统安全或造成危害 附录 B 是危险能源
12、检查单示例c 任务关键功能检查单 参见附录 C 系统执行任务时 当这些关键功能发生故障或出现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时 将威胁系统的安全或造成危害 附录 C 是任务关键功能检查单示例d 使用 保障活动检查单 参见附录 D 在使用 保障时出现误操作 不按规程操作等将威胁系统安全或造成危害 附录 D 是使用 保障活动检查单示例5.3.2.2 利用工程经验可利用类似系统研制 使用的工程经验和有关的安全性数据 识别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源5.3.2.3 利用工程分析 可靠性分析方法对于利用检查单或工程经验还不能识别出的危险源 可利用工程分析方法 如功能分析 系统分析等 以及可靠性分析方法 如 FMECA FTA
13、潜通路分析等 识别对系统安全性有关键影响的功能产品 故障危险源 设计缺陷等5.3.3 危险源清单应拟订危险源清单并提交评审 危险源清单一般可由两部分组成a 一般危险源及能源清单一般危险源及能源清单可参照附录 E 提供的格式填写b 故障危险源清单故障危险源清单可按照 QJ 3050 中表 3 的格式填写 也可按照本标准中 5.3.2.1 的 c 或 d的方式提供5.4 评价危险的危害性应评价危险源产生的危险后果的危害性 通常可按下述方法之一进行评价a 按危险严重性评价危险严重性等级划分给出了对危险严重程度的定性度量 本标准附录 F 给出了危险严重性的具体划分等级定义b 按风险评价用风险评价危险
14、即通过综合考虑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来评价危险风险 本标准附录G 和附录 H 分别给出了危险可能性等级表 危险风险评价矩阵的评价准则5.5 确定安全性关键项目应将危险严重性为灾难性 类 和严重的 类 的项目 包括功能 软硬件产品及操作规程确定为安全性关键项目 应编制安全性关键项目清单 并按关键项目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安全性关键项目清单格式见附录 I 安全性关键项目清单格式也可以采用可靠性关键项目清单格式5.6 安全性改进措施建议对安全性关键项目或已识别的不可接受的危险风险 应按 QJ 2236A 中 4.3 的规定的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次序提出安全性改进措施建议5.7 确定残余危险项目在已识别的安
15、全性关键项目或危险风险不可接受的项目中 对那些不准备采取安全性改进措施或QJ 3139 20014虽然已采取安全性改进措施 但是其危险风险仍不可接受的项目 应确定为残余危险项目 并按照 QJ2236A 中 5.4 的规定进行跟踪和处理5.8 危险分析方法表 1 是进行危险分析时使用的表格 分析人员应按照本标准 5.8.1的说明填写表 1表 1 危险分析表格XX 危险分析表系统 研制阶段 编号安全性改进措施 采取安全性改进措施后序号代号产品名称或功能危险源任务阶段危险事件原因后果严重性可能性风险指数消除 控制验证方法发生可能性风险指数备注编写 日期 审核 日期 第 页 共 页5.8.1 填表说明
16、a XX 危险分析表填写危险分析表的类型 如初步危险分析表 分系统危险分析表 系统危险分析表或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表b 系统用于确定进行危险分析的系统名称c 研制阶段进行危险分析时的研制阶段d 编号每个分析表格都有一个唯一的包含字母和数字的编号 编号应符合有关文件管理规定e 序号被分析产品的顺序编号f 代号被分析产品的图样标识号码g 产品名称或功能被分析产品的名称或执行的功能h 危险源被分析的产品或功能中已识别的危险源QJ 3139 20015i 任务阶段危险发生时系统所处的任务阶段j 危险事件填写危险源所引发的危险事件k 原因鉴别并说明所确定的危险事件发生的原因l 后果危险事件发生后可能对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QJ 3139 2001 危险 分析 方法 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