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 T 1309-2022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导则.pdf
《DB50 T 1309-2022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导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0 T 1309-2022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导则.pdf(3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080CCS B 11DB50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T 13092022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导则2022-12-25 发布2023-02-25 实施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0/T 13092022I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重庆市水利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南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史东梅、谌芸、刘益军、刘玉民、靳军英、熊奎、郭宏忠、杨成、周光琪、阳维俊、曾小英、黄嵩、黄
2、楷淳、王针针、汪三树、宫春明、倪书辉、夏蕊、王荣浩。DB50/T 130920221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导则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原则、程序、内容与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因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破坏生态行为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不适用于环境污染、核与辐射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77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3、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 22490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GB/T 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GB/T 38582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9791.1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1 部分:总纲GB/T 39791.2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2 部分:损害调查GB 5043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T 5043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T 51240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GB/T 51297水土保持工程调查与勘测标准SL 190
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718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分级标准SL 773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DB50/T 291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产建设项目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生产建设项目按建设和生产运行情况,可划分为建设类项目和建设生产类项目。建设类项目指工程竣工后,运营期没有开挖、取土(石、砂)、弃土(石、渣、灰、矸石、尾矿)等扰动地表活动的项目。建DB50/T 130920222设生产类项目指工程竣工后,生产期仍存在开挖、取土(石、砂)、弃土(石、渣、灰、矸石、尾矿)等扰动地表活动的项目。3
5、.2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functions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保持设施对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综合效用,通常包括保持和改良土壤、保持和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供氧、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维持景观和改善小气候等方面功能。3.3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environmental damage of human-caused soil erosion因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引起的破坏生态行为,造成项目区或周边地区土地/土壤资源、地表水、地下水、植物、周边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利改变,及上述要素构成的水土
6、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和服务减少。3.4调查区survey area为确定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的类型、范围和程度,需要开展勘察、监测、观测、观察、调查、测量的区域,包括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区域、可能的影响区域、损害发生区域和对照区域等。来源:GB/T 39791.12020,3.3,有修改3.5评估区assessment area经调查发现因人为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不利改变、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等,需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识别、分析和确认的区域。来源:GB/T 39791.12020,3.4,有修改3.6基线baseline破坏生态行为未发生时,评估区内生态环境及其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
7、能的状态。来源:GB/T 39791.12020,3.5,有修改3.7期间损害interim damage自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到恢复至基线期间,生态系统提供服务功能的丧失或减少。3.8生态环境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将受损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恢复至基线并补偿期间损害的过程,包括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按照恢复目标和阶段不同,生态环境恢复可分为基本恢复、补偿性恢复和补充性恢复。3.9水土保持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
8、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相对健康的生态系统。3.10基本恢复primary restoration采取必要、合理的自然或人工措施将受损的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恢复至基线的过程。DB50/T 1309202233.11补偿性恢复compensatory restoration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补偿生态环境期间损害的过程。3.12补充性恢复complementary restoration基本恢复无法完全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或补偿性恢复无法补偿期间
9、损害时,采取额外的、弥补性的措施进一步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并补偿期间损害的过程。3.13永久损害permanent damage受损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难以恢复,其向人类或其它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完全丧失。4总则4.1鉴定评估原则4.1.1合法合规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关标准、项目所属行业相关标准等。禁止伪造数据和弄虚作假。4.1.2科学合理应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并根据委托内容和工作方案开展鉴定评估,不做超范围鉴定评估。在鉴定评估工作过程中,有关数据、资料收集、样品采集和测试
10、分析等应遵循相关技术标准。4.1.3独立客观鉴定评估机构和人员应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独立、客观地开展鉴定评估,不受鉴定利益相关方及其他方面因素影响。4.2鉴定评估内容4.2.1鉴定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调查和确定破坏生态行为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事实和类型;鉴定分析各种破坏生态行为与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的时空范围、程度及数量;根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类型的可恢复性,量化生态环境损害价值;制定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恢复方案;评估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恢复效果。在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可根据委托需要,
11、合并或简化以上鉴定评估内容。4.2.2在鉴定评估时,可利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方法,对调查区、评估区及周边可能影响地区,由于人为水土流失破坏生态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损害类型、时空范围、损害程度、损害可恢复性与恢复效果鉴定评估;其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可采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验收等环节的基础数据,实现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全过程监管的有效联系。DB50/T 1309202244.3鉴定评估流程4.3.1一般要求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流程包括工作方案制定、损害调查
12、确认、损害因果关系分析、损害实物量化、损害价值量化、损害评估报告编制和损害恢复效果评估。在鉴定评估实践工作中,应根据鉴定评估委托事项开展相应鉴定评估工作,可根据鉴定委托情况适当简化评估流程,必要时应针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关键问题开展专项研究,研究成果作为鉴定评估报告附件。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流程见图 1。4.3.2工作方案制定开展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座谈走访、文献查阅、遥感影像分析等方式,掌握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破坏生态行为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基本情况,确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质量控制措施等,编制鉴定评估工作方案。4.3.3损害调查确认
13、掌握评估区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破坏生态行为事实,通过调查区历史数据、相似现场、原位实验或结合水土流失监测结果等综合方法,确定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对比分析评估区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损害现状与基线,确定生态环境损害事实和损害类型。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时间范围以破坏生态行为发生为起点,以受损生态环境及其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恢复至基线为终点;空间范围应综合利用现场调查、水土流失监测、遥感分析和模型预测等综合方法,根据生产建设项目各种破坏生态行为的影响范围确定。4.3.4损害因果关系分析根据评估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结果,分析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要素、水土保持生
14、态服务功能损害的致损机理和损害途径,判断生产建设项目各种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4.3.5损害实物量化明确评估区不同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及其鉴定评估量化指标,确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时空范围、程度和数量;分析受损生态环境恢复的可行性、可恢复程度和恢复时间;明确生态环境损害的恢复目标,制定生态环境恢复备选方案,筛选确定最佳恢复方案。4.3.6损害价值量化评估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价值主要以恢复方案工程费用法、水土保持功能价值法和水土保持经济学方法为主。对于可以恢复的生态环境损害类型,采用恢复方案的工程费用法量化生态环境损害价值,计算最佳生态环境恢复方案实施费用;当生态环境
15、损害无法恢复或仅部分恢复时,则以 12 种受损害的主导功能为主,采用水土保持功能价值法量化生态环境损害价值。4.3.7鉴定评估报告编制鉴定评估机构应根据鉴定委托方要求,编制司法鉴定意见书或鉴定评估报告书。司法鉴定意见书的编制应符合文书格式的要求,突出评估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事实确定、因果关系分析、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和价值量化的鉴定过程和分析说明。鉴定评估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参见附录 A。DB50/T 130920225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委托工作方案制定调查资料整理调查准备实地调查、踏勘制定评估方案损害调查确认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损害基线水土流失影响形式生态环境
16、损害类型生态环境损害事实确认损害因果关系分析损害鉴定指标变化特征明确参数指示作用致损体损害鉴定指标体系致损体生态环境损害可能性分析损害实物量化量化损害时空范围评估可恢复性制定恢复方案损害价值量化编制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损害评估报告编制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恢复效果状态的监测与评估损害恢复效果评估图 1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流程4.3.8恢复效果评估跟踪生态环境损害基本恢复和补偿性恢复方案的实施情况,开展必要的调查和监测,评估生态环境损害恢复的效果,必要时开展补充性恢复,并编制独立的评估报告。不可恢复部分可恢复部分采用功能价值法计算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采用工程费用法计算恢
17、复方案实施费用是否达到恢复目标补充性恢复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恢复效果评估报告是否DB50/T 1309202265损害调查确认5.1调查流程与方法5.1.1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分为初步调查和系统调查两阶段。初步调查主要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对生态环境损害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类型和程度进行初步的判断。系统调查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无人机航测、图像解译、样品检测等方式,对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开展整体性调查,为损害事实确认、损害实物量化与损害价值量化提供支撑。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相关技术标准参见附录 B 中表 B.1。5.1
18、.2初步调查和系统调查阶段应分别制定调查工作方案,方案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方式和质量控制等内容。调查人员应根据生态环境损害具体情况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需要,选择搜集相关信息,并制作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资料清单参见附录 B 中表 B.2。具体调查流程见图 2,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记录参见附录 B 中表 B.3 和表 B.4。5.2损害调查5.2.1土壤损害调查通过资料搜集、实地测量、样品检测等方式对评估区土壤损害开展调查,明确土壤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面积。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占地面积、占地类型、损害土地面积、损害土地类型、弃土(渣)量、拦渣率、表土可剥
19、离面积及厚度、表土实际剥离面积及厚度、表土保护率、土壤流失总量、允许土壤流失量、新增土壤流失量、有效土层厚度,以及表土的土壤容重、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稳定入渗率、土壤有机质、土壤氮磷钾含量等指标。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 B 中表 B.5 和表 B.6。5.2.2水资源损害调查水资源损害调查主要包括地表水损害调查和地下水损害调查,调查工作参照下列要求开展。地表水: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踏勘、现场快速检测等方式,获取并分析评估区内地表水有关信息,明确地表水资源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和程度。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内地表水体类型及受损情况、地表水可利用情况及变化、年平均降雨量、
20、蒸发量、径流系数和地表不透水面积等,分析地表水流挟沙能力和周边河道(流)行洪能力等情况。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 B 中表 B.7。地下水:必要时可进行地下水资源损害调查。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踏勘、地质勘探等方式,获取并分析评估区内地下水有关信息,明确地下水资源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和程度。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内地下水类型、水位和水层厚度等,分析地下水补给的受损情况。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 B 中表 B.8。5.2.3植被损害调查植被损害调查主要包括乔灌草损害调查和农作物与经果林损害调查,调查工作参照下列要求开展。乔灌草:通过资料搜集、无人机航测、实地测量、人员访谈等方式对评估区乔灌草植被损害开展调查,
21、明确乔灌草植被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面积和损害程度。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乔木林、灌木林、草及复合林面积及变化、郁闭度、植被覆盖度、种类组成、优势物种、乡土植物占比及变化等,分析乔灌草植被丰富度和植被稳定性的受损情况。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 B 中表 B.9。DB50/T 130920227资料搜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项目背景信息生态环境基线信息人为水土流失信息生态环境损害信息生产建设项目现状人为水土流失现状项目区生态环境损害现状行业主管人员行业领域专家项目业主项目区周边居民制定系统调查方案资料搜集与分析现场踏勘数据分析样品检测无人机航测图像解译初步调查系统调查基线水平信息土壤损害信息水资源损害信息
22、植被损害信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损害信息调查鉴定报告调查启动初步调查方案初步调查数据分析调查质量控制调查方法生态环境损害影响人员人员访谈调查方法图 2生态环境损害调查流程DB50/T 130920228农作物与经果林:通过资料搜集、无人机航测、人员访谈等方式对评估区农作物与经果林损害开展调查,明确农作物与经果林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面积和损害程度。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农作物与经果林组成、优势种类、种植面积及占比、种植成本、产量等,分析农作物与经果林产量(值)的受损情况。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 B 中表 B.9。5.2.4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损害调查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损害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保
23、持和改良土壤功能:通过资料搜集与分析、现场踏勘、报告查阅等方式,明确保持和改良土壤功能受损时间、形式和程度。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水土保持措施固结土壤、拦截泥沙等情况,分析土壤流失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变化情况。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 B 中表 B.10。保持和涵养水源功能:通过资料搜集与分析、现场踏勘、报告查阅等方式,明确保持和涵养水源功能受损时间、形式和程度。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降雨量、地表径流量、植物蒸发(腾)量等,分析土壤持(透)水能力和地表径流调蓄能力的变化情况。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 B 表 B.10。5.3损害确定5.3.1基线确定基线确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历史数据法:利用评估区生产建设项
24、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行为发生前的历史数据确定基线,如调查区常规监测、专项调查、文献调研等历史数据。采用的历史资料,应注明资料来源和时间,经过筛选和甄别后应具有较好时间和空间代表性且其采样、测试方法与现状调查方法具有可比性,一般样本数(点位数或采样次数)不少于 5 个。历史数据需进行统计分析,首先确定是否剔除极值或异常值,其次根据损害评价指标的指示意义采用定量化方法确定基线。对于服从正态分布数据,当评价指标升高为生态环境损害时,采用历史数据的 90%参考值上限(算术平均数+1.65 倍标准差)作为基线;当评价指标降低为生态环境损害时,采用历史数据的 90%参考值下限(算术平均数-1.65
25、倍标准差)作为基线。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数据,当生态环境损害导致评价指标升高时,采用历史数据的第 90 百分位数作为基线;当生态环境损害导致评价指标降低时,采用历史数据的第 10 百分位数作为基线。对照区法:当缺乏评估区历史数据或历史数据不满足要求时,可利用未受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的“对照区”的历史或现状调查勘测(委托专业机构)数据确定基线。应选择一个或多个未受生产建设项目各种破坏生态行为影响的对照区,对照区数据应具有较好时间和空间代表性且其数据收集方法应与评估区具有可比性,并符合评估方案的质量保证规定,样本数(点位数或采样次数)不少于 5 个。对搜集的历史资料,应注明资料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0 1309-2022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导则 1309 2022 生产 建设项目 人为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 损害 鉴定 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