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 T 1333-2020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更新改造技术规程.pdf
《DB36 T 1333-2020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更新改造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6 T 1333-2020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更新改造技术规程.pdf(2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93.160 P 55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13332020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更新改造技术规程 Technique regulations for renewal and renovation of dam safety monitoring facilities of reservoirs 2020 - 12 - 29发布 2021 - 07 - 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6/T 13332020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考证评价.2 5 设计.3 6 施工.6 附录
2、A (规范性)监测设施检查测试方法.9 附录B (规范性)监测设施安装埋设考证表.22 DB36/T 13332020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西省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江西省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傅琼华、周志维、彭小斌、喻蔚然、董建良、史明涓、马秀峰、黎凤赓、郭诚 乐。 DB36/T 13332020 1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更新改造技术
3、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考证评价、设计、安装埋设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大、中型水库大坝及坝高超过15m的小(1)型水库大坝。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SL 530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检验测试规程 SL 531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安装标准 SL 551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601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766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鉴定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
4、用于本文件。 3.1 更新改造 transformation and renovation 对已建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进行增补、维修、更换。 3.2 考证评价 textu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通过现状调查与现场测试,对现有大坝监测设施完备性、可靠性进行查证和评定。 3.3 渗流压力 seepage pressure 水渗入坝体和坝基而产生的压力。 3.4 水平位移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垂直于铅直方向的位移。 DB36/T 13332020 2 3.5 垂直位移 vertical displacement 垂直于水平面的位移。 3.6
5、位移监测点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points 在大坝上用于测量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的点。 3.7 水平位移工作基点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work basis points 用于水平位移观测的基准点。 3.8 垂直位移工作基点 vertical displacement work basis points 用于垂直位移观测的起测点。 4 考证评价 4.1 一般规定 4.1.1 监测设施在更新改造前应进行考证评价。 4.1.2 考证评价应分为现状调查、现场测试、技术评价三个阶段。 注:(1)现状调查指通过查阅文件资料、现场查看、人员访谈的方式,
6、了解大坝及其监测设施的基本情况。(2) 现场测试指对监测设施进行功能性检测。(3)技术评价指综合现状调查、现场测试和监测资料分析成果,对 大坝现有监测设施进行评定。 4.1.3 现状调查和现场测试时应准确填写表格,现状调查、测试表格见附录A,现场测试方法按SL 766 的规定执行。 4.1.4 监测设施考评评价完成应提交技术评价报告。 4.2 现状调查 4.2.1 应覆盖水库大坝所有的监测设施,包括: a) 大坝坝体、坝基、坝肩的结构状况,现状存在的安全风险点; b) 变形、渗流、环境量等监测设施的数量、分布及内外观等监测仪器。 4.2.2 调查资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收集必要的基础资料,
7、包括设计图纸、施工记录、运行管理记录、监测数据及技术分析报告等; b) 现场全面检查各建筑物和监测设施状况; c) 做好调查记录。 4.3 现场测试 4.3.1 位移监测点、工作基点应复核点位坐标、高程。 4.3.2 测压管应复核管口高程、管底高程,检测其灵敏度。 DB36/T 13332020 3 4.3.3 量水堰应检测堰板垂直度、堰口角度和水尺精度。 4.3.4 自动化监测系统应测试数据采集能力,按SL 530、SL 766的规定执行。 4.4 技术评价 4.4.1 应包括监测设施的完备性评价、可靠性评价、监测资料分析和综合评价。 4.4.2 完备性评价结论分为完备、基本完备、不完备,评
8、价标准为: a) 监测项目齐全,监测设施布置合理和数量满足大坝安全运行管理需要,为完备; b) 监测项目齐全,监测设施布置较合理,数量略少但不影响大坝安全的监测,为基本完备; c) 监测项目有缺失,或重要部位、安全风险点未布置监测设施,或监测设施数量偏少且影响大坝 安全的监测,为不完备。 4.4.3 可靠性评价结论分为可靠、基本可靠、不可靠,评价标准为: a) 监测设施现场检查及测试结果评价合格率90%及以上,监测资料分析成果正常,为可靠; b) 监测设施现场检查及测试结果评价合格率60%89%,监测资料分析成果基本正常,为基本可 靠; c) 监测设施现场检查及测试结果评价合格率低于60%,监
9、测资料分析成果不正常,为不可靠。 4.4.4 监测资料分析按SL 551、SL 601的规定执行。 4.4.5 综合评价结论分为正常、基本正常和不正常,评价标准为: a) 监测设施评价为完备、可靠,为正常; b) 监测设施评价为完备、基本可靠,或基本完备、可靠,或基本完备、基本可靠,为基本正常; c) 监测设施评价为不完备或不可靠,为不正常。 4.4.6 技术评价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工程概况; b) 监测设施调查情况; c) 监测设施现场测试情况; d) 监测资料分析情况; e) 结论和建议; f) 相关图表。 5 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更新改造设计应以考证评价结论为依据
10、。对评价为基本正常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关的监 测设施;对评价为不正常的,应进行监测设施更新改造设计。 5.1.2 大坝主要安全监测项目应包括表面变形、渗流压力、渗流量、环境量。 5.1.3 设计方案宜考虑人工和自动化监测方式相结合,自动化监测点布置宜与人工监测点布置相一致。 5.1.4 设计方案宜选用精度高、耐久性好的监测设施。 5.2 表面变形 5.2.1 监测内容 5.2.1.1 表面变形分为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 5.2.1.2 监测设施包括混凝土观测墩、钢管标、基岩标等。 5.2.1.3 垂直位移监测点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共用带有强制对中底盘的混凝土观测墩。 DB36/T 133320
11、20 4 5.2.2 位移监测点 5.2.2.1 土石坝(含面板堆石坝)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监测横断面宜选在最大坝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坝体与穿坝建筑物接触等部位,断面数量不 少于2个,坝轴线长度大于150m时不少于3个,断面间距50m100m; b) 每个监测横断面的监测点不少于3个,坝高超过50m时不少于4个,其中: 1) 上游坝坡正常蓄水位以上应布置1个; 2) 下游坝坡1/2坝高以上宜布置12个; 3) 设有防渗心墙的,心墙上、下游侧3 m5 m各布置1个,应与1)和2)测点布置相结 合; 4) 下游坝坡1/2坝高至坝脚排水体之间宜布置1个。 c) 相近高程的监测点应形成监测
12、纵断面。 5.2.2.2 混凝土坝(含砌石坝)监测点宜选在最大坝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部位,数量不少于3个, 其中: a) 坝中部设溢洪道的,左、右非溢流坝段和中部溢流坝段应至少各布置1个; b) 坝中部无溢洪道的,最大坝高断面应布置1个。 5.2.2.3 大坝存在异常变形和安全风险较高的部位,应加密布置测点,并符合下列要求: a) 存在较严重纵向或横向裂缝,且附近10m范围内无监测点的,宜在裂缝10m范围内布置1个测 点; b) 存在滑坡、隆起、塌陷、混凝土大面积脱落等异常变形部位,且附近10m范围内无监测点的, 宜在异常变形部位10m范围内布置1个测点; c) 存在渗漏、管涌、散浸等严重渗
13、漏部位,且附近10m范围内无监测点的,宜在渗漏部位10m 范围内布置1个测点。 5.2.2.4 观测墩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观测墩宜采用立柱型,立柱宜高出坝面0.5m1.2m; b) 观测墩布置在土层上时,立柱底部应设置底座,底座尺寸不小于1000mm1000mm500mm(长 宽高); c) 立柱顶部应设强制对中底盘及水准标心,材质应为304不锈钢; d) 强制对中底盘直径不小于180mm。 5.2.3 工作基点和校核基点应布置在相对稳定区域;校核基点应设置在视准线两侧的延长线上,数量 及分布应满足监测点对监测控制的需要,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埋深大于2m的土基,宜采用钢管标,钢管采用镀
14、锌钢管,钢芯管底应插入新鲜基岩不小于1m。 埋深小于2m的土基或岩基面,宜采用基岩标,直接凿(挖)坑就地浇注钢筋混凝土柱墩,具 体尺寸应按SL 551、SL 601的规定执行; b) 观测视线高出地面或距障碍物应在1.5m以上,并具备通视条件; c) 采用视准线法观测时,视准线与对中基座中心偏差不超过20mm; d) 柱墩或钢芯管顶部设标心,标心材质应为304不锈钢。 5.3 渗流压力 5.3.1 监测内容 5.3.1.1 渗流压力分为坝体渗流压力、坝基渗流压力、绕坝渗流压力等,监测项目的选择应按SL 551、 SL 601的规定执行,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土石坝(含面板堆石坝)应监测坝体
15、渗流压力; b) 坝后存在明显坝基渗漏现象,应监测坝基渗流压力; DB36/T 13332020 5 c) 大坝两侧山体存在明显渗漏,地形条件允许时,应监测绕坝渗流压力。 5.3.1.2 监测设施包括测压管、渗压计等。 5.3.2 监测布置 5.3.2.1 土石坝(含面板堆石坝)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监测横断面宜选在最大坝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坝体与穿坝建筑物接触等部位,断面数量不 少于2个,坝轴线长度大于150m时不少于3个,断面间距50m100m; b) 每个监测横断面的监测点不少于3个,坝高超过50m时不少于4个,其中: 1) 上游坝坡正常蓄水位以上应布置1个; 2) 下游坝
16、坡1/2坝高以上宜布置12个; 3) 下游坝坡1/2坝高至坝脚排水体之间布置12个; 4) 设有防渗心墙的,应在心墙上、下游侧3m范围内各布置1个,可与1)和2)布置相结合; 5) 设有排水棱体的,应在棱体前缘5m范围内布置1个,可与3)布置相结合。 c) 相近高程的监测点应形成监测纵断面; d) 存在集中渗水、管涌、散浸等严重渗漏部位,且附近10m内无监测点,应在渗漏部位上部10m 范围内布置1个测点。 5.3.2.2 混凝土坝(含砌石坝)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监测横断面宜选在最大坝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帷幕或防渗墙下游侧等部位,断面数量不少 于3个,其中: 1) 坝中部设溢洪道
17、的,左、右非溢流坝段至少各布置1个; 2) 坝中部无溢洪道的,最大坝高断面应设布置1个。 b) 每个监测横断面的监测点不少于2个。 c) 设有帷幕或防渗墙的,应在帷幕或防渗墙下游侧布设观测纵断面。 d) 设有廊道的,应根据坝体、坝基排水孔情况布设观测纵断面。 5.3.3 监测设施 5.3.3.1 测压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测压管应选用镀锌钢管或双面热镀锌无缝钢管,内径应为50mm80mm,壁厚不小于3.5mm,管 口高程不宜低于坝面高程; b) 透水段长度应根据监测项目确定,其中: 1) 监测土石坝(含面板堆石坝)坝体渗流压力,长度宜1m2m; 2) 监测土石坝(含面板堆石坝)坝基渗流压力
18、,长度宜小于1m; 3) 监测混凝土坝(含砌石坝)坝基渗流压力,长度宜0.5m; 4) 监测绕坝渗流压力时,长度应与渗水层厚度相关。 c) 透水段进水孔呈梅花状分布,排列均匀,内壁无毛刺,孔径4mm6mm,沿轴向孔间距为 50mm120mm,面积开孔率宜10%20%; d) 过滤层宜采用厚度2mm3mm的无纺土工布或空隙小于100m的涤纶过滤布,纵向紧密包裹不 少于2层,长度应比进水孔两端各长100mm以上,用1mm的铜丝(或不锈钢丝绳,或高性能 聚乙烯线),沿布表缠绕,节距10mm20mm,扎结牢固。 5.3.3.2 渗压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渗压计宜安装在测压管内; b) 量程应与测点
19、实际可能承受的压力相适应,连接渗压计的线缆芯线应为镀锡铜丝。连接渗压计 的线缆接头在承受水压力1MPa时,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M。 5.4 渗流量 DB36/T 13332020 6 5.4.1 监测内容 5.4.1.1 渗流量监测应符合以下条件: a) 土石坝(含面板堆石坝)坝脚存在渗漏现象的,应设渗流量监测项目; b) 混凝土坝(含砌石坝)设有廊道的,应监测坝体和坝基渗流量。 5.4.1.2 监测设施宜采用直角三角形量水堰,渗流量大的宜采用梯形量水堰。 5.4.1.3 渗流量观测的集渗沟(排水沟)和量水设施均应避免客水干扰。 5.4.2 监测布置 5.4.2.1 土石坝(含面板堆石坝)应选
20、择坝后地形相对偏低、适合收集并排出渗漏水的位置设置集渗 沟。 5.4.2.2 混凝土坝(含砌石坝)坝内设有廊道的,应分别在河床坝段和两坝肩段的集水井(排水沟) 处设渗流量监测点。 5.4.3 量水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堰槽段应设在集渗沟(排水沟)的直线段;应采用矩形断面,长度应大于堰上最大水头7倍, 且总长不小于2m,其中堰板上游长度不小于1.5m,下游长度不小于0.5m; b) 堰板应铅直,同时与堰槽段侧墙垂直;堰板宜采用不锈钢板制作,大小与所测的渗流量相适应, 板面光滑、平整、无扭曲; c) 堰后排水沟底板高程宜低于堰前集渗沟底板高程。 5.5 环境量 5.5.1 监测项目 5.5.1
21、.1 应包括上(下)游水位、降水量、温度等。 5.5.1.2 监测设施有水尺、水位计、雨量计、温度计等。 5.5.2 设施布置 5.5.2.1 上(下)游水位监测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设置在坚固、不易变形的岸坡或永久建筑物上; b) 设置在水面平稳、受风浪和泄流影响较小、便于安装设备的地方; c) 直立式水尺应设在上游坝坡台阶或永久性建筑物混凝土侧壁上,便于监测的地点; d) 水位计及水尺至少各布置1个。 5.5.2.2 降水量监测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设置在比较开阔和风力较弱的地点; b) 障碍物与监测仪器的距离不少于障碍物与仪器口高差的2倍; c) 雨量计至少布置1个。 6
22、施工 6.1 表面变形 6.1.1 观测墩安装埋设 6.1.1.1 观测墩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立柱与底座一体浇筑,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浇筑前,基岩 上应进行凿毛和清洗;土基上应清除浮土并垫一层厚150mm的细砂。 6.1.1.2 强制对中底盘应与立柱牢固结合。 6.1.1.3 施工时不应对现有观测设施造成损坏等不利影响。 6.1.2 钢管标安装埋设 6.1.2.1 钻孔伸入基岩面以下不小于1m。 DB36/T 13332020 7 6.1.2.2 保护管及钢管芯应垂直,倾斜度不应超过1。保护管与孔壁之间、钢管芯与保护底板应用 水泥砂浆回填密实。 6.1.2.3 钢管芯顶部与强制对中底盘应焊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6 1333-2020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更新改造技术规程 1333 2020 水库 大坝 安全 监测 设施 更新改造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