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及答案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及答案解析(总分:125.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之间的关系。(分数:1.00)A.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B.行为与结果C.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2.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 )心理态度。(分数:1.00)A.故意或者过失的B.明知或者故意的C.故意或者放任的D.明知或者放任的3.甲欲杀乙而向乙开枪射击,子弹从乙的袖口穿过,恰巧击中与乙同行的丙,致丙重伤丙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伤口感染而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1.00)A.故意杀人罪(未遂)B.故意伤害罪C.过失致人
2、死亡罪D.过失致人重伤罪4.某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个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了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倒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分数:1.00)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5.误以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分数:1.00)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6.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 )形式的犯罪。(分数:1.00)A.作为B.不作为C.纯正的不作为D.不纯正的不作为7.下列犯罪中,只能
3、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的是( )。(分数:1.00)A.非法拘禁罪B.招摇撞骗罪C.玩忽职守罪D.故意泄漏国家秘密罪8.下列属于事实认识错误的是( )。(分数:1.00)A.客体的错误B.是否构成犯罪的错误C.是否触犯某一罪名的错误D.刑罚轻重的错误9.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是( )。(分数:1.00)A.犯罪构成B.犯罪概念C.犯罪现象D.犯罪对象10.刑法上的犯罪客体是指( )。(分数:1.00)A.犯罪所侵害的人、物B.社会主义社会利益C.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D.犯罪所指向的对象11.行为人于 1986 年 7 月 1 日出生,2000 年 7 月 1 日故意杀人,能否追究其刑
4、事责任?( )。(分数:1.00)A.不能追究B.过 1 天就能追究C.肯定能追究D.应免予处罚12.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分数:1.00)A.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C.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13.下列只能由故意构成的犯罪有( )。(分数:1.00)A.交通肇事罪B.诈骗罪C.重大责任事故罪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14.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揭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分数:1.00)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要件15.我国刑法第 18 条第 3 款规定:
5、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处罚。(分数:1.00)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C.可以从轻或者免除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16.甲在闹市中一栋楼房的九层居住,一天不小心将大花瓶打碎,扔到垃圾箱又觉得麻烦,随手将碎片扔出窗外,碎片恰好砸在行人于某的头上,致于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甲的行为( )。(分数:1.00)A.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B.属于意外事件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构成过失重伤致人死亡罪17.在刑法理论上,根据犯罪构成在形态方面的特点,将犯罪构成分为( )。(分数:1.00)A.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B.标准
6、的犯罪构成和派生的犯罪构成C.简单的犯罪构成和复杂的犯罪构成D.叙述的犯罪构成和空白的犯罪构成18.( )中,要求犯罪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一定的犯罪目的。(分数:1.00)A.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B.间接故意犯罪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D.直接故意犯罪19.甲离婚后嫌才 3 个月的女儿乙累赘,某日将乙一个人留在家中,自己锁门外出。甲 5 天后回家,发现乙已死在摇篮中。法院判决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 )。(分数:1.00)A.纯正的不作为犯B.不纯正的不作为犯C.纯正的作为犯D.结果加重犯20.我国刑法规定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分数:1.00)A.已满 14 周岁B.已满 14 周岁不满
7、 16 周岁C.已满 16 周岁D.已满 18 周岁21.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 )。(分数:1.00)A.行为人的预见程度不同B.行为人的预见内容不同C.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的意志内容不同D.行为人对行为是否实施的意志内容不同22.从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了( )。(分数:1.00)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23.下列行为能认定为犯罪的有( )。(分数:1.00)A.甲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B.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8、周岁,在学校周边使用吓唬手段,强行索要学生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造成被害人轻微伤。C.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盗窃他叔叔家一块价值 2000 元的手表D.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盗窃未遂24.在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中,属于必要要件的有( )。(分数:1.00)A.危害行为B.犯罪的地点C.犯罪的时间D.犯罪的方法25.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通过( )达到了一致。(分数:1.00)A.犯罪行为的可罚性B.犯罪客体的受侵害性C.犯罪构成的法定性D.犯罪构成理论的科学性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26.犯罪构成( )。(分数:2.00)A.是由
9、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B.是某种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C.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D.是以犯罪概念为基础的27.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犯罪目的是有些犯罪的必备要件B.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C.犯罪动机通常是重要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D.同一犯罪行为可能出于不同的犯罪动机,同一犯罪动机可能实施不同的犯罪28.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 )。(分数:2.00)A.犯罪目的是有些犯罪的必备要件B.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C.犯罪动机通常是重要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D
10、.同一犯罪行为可能出于不同的犯罪动机,同一犯罪动机可能实施不同的犯罪29.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分数:2.00)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B.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C.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D.人在身体受到强制下的行为30.根据我国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的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分数:2.00)A.故意杀人罪B.抢劫罪C.贩卖毒品罪D.放火罪31.下列有关犯罪的直接客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直接侵害的客体B.任何犯罪的直接客体都是各不相同的C.可以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11、D.有些犯罪的直接客体是相同的32.下列关于犯罪客观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2.00)A.是构成一切犯罪的必要要件B.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活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要件C.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时间、地点、方法等D.可以分为两类,即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33.对一定的犯罪而言,( )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志。(分数:2.00)A.危害行为的有无B.危害结果的有无C.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D.故意或者过失34.下述情况中,( )属于日标的错误。(分数:2.00)A.误以兽为人而予以杀害B.误以人为兽而予以杀伤C.误以甲为张某而加以杀害D.误以死人为活人而加以杀害35.在罪过中
12、,意志对危害行为和结果的支配和控制作用,表现为( )。(分数:2.00)A.希望B.放任C.疏忽D.轻信36.我国刑法将刑事责任年龄作了以下划分( )。(分数:2.00)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B.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C.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D.从宽处罚的刑事责任年龄37.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其行为有引起某种危害结果的( )。(分数:2.00)A.现实性B.必然性C.可能性D.偶然性38.我国刑法所称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 )。(分数:2.00)A.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B.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C.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D.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39.关于罪过,下列说法正确的
13、是( )。(分数:2.00)A.犯罪故意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B.犯罪过失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C.罪过的本质在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应受到谴责D.坚持罪过责任原则,意味着反对“主观归罪”40.关于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的正确表述是( )。(分数:2.00)A.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后具有的特定资格、地位、状态B.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状态C.某些犯罪的自然人主体必须具备的要件D.教唆犯,帮助犯也必须具有特定资格、地位、状态41.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选择要件包括( )。(分数:2.00)A.犯罪行为B.特定的犯罪方法C.犯罪的时间、地点D.犯罪
14、客体42.下列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计算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汁算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C.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D.以农历为计算的标准43.成立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来源为( )。(分数:2.00)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B.职务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C.道义上的义务D.行为人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所引起的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44.下列犯罪中,哪几种罪可以由单位构成:( )。(分数:2.00)A.偷税罪B.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C.重大环境污染罪D.行贿罪45.以下属于特殊身份的有( )。(分数:2
15、.00)A.怀孕的妇女B.累犯C.犯诬告陷害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D.证人三、B简答题/B(总题数:2,分数:12.00)46.简述刑法上关于不作为的相关规定。(分数:6.00)_47.简述犯罪构成的意义。(分数:6.00)_四、B辨析题/B(总题数:1,分数:8.00)48.请对“只要没有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的,就不认为是犯罪”进行辨析。(分数:8.00)_五、B法条分析题/B(总题数:1,分数:10.00)49.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30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 31 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
16、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试分析上述两条法律规定。(分数:10.00)_六、B案例分析题/B(总题数:2,分数:30.00)50.被告人张某在水库非法打鱼时,其渔网被派出所民警廉某没收,张某便怀恨在心,图谋报复廉某。在得知廉某新买了一台电视机后,便预谋将廉某家的电视机烧坏。一日晚上,张某携带电工工具,窜到廉某家附近,爬上连通廉某等十几户住宅电线的电线杆上,将附近的 430 伏高压线接入到民用线上,致使廉某的电视机被烧坏,其他多户居民的电灯、电饭锅等电器被烧坏。 问:张某的危害社会行为的犯罪客体与行为对象是什么?(分数:15.00)
17、_51.王某在 14 周岁之前盗窃各类财物总计约 7000 余元。14 岁生日那天,王某邀请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王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把包抢走,包内有手提电话一部、现金 5000 余元。第二天王某出门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吉普车,即设法打开车门,将车开走。行驶途中,因操作生疏,将在车站候车的 3 人撞倒,二死一伤。王某不但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逃走。当日下午,王某将汽车以两万元的价格卖出,后被抓获。 请对王某的上述行为从刑法角度进行分析并说理明由:(分数:15.00)_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答案解析(总分:125.00,做题时间:90 分
18、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之间的关系。(分数:1.00)A.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 B.行为与结果C.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解析:解析 刑法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A 正确。2.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 )心理态度。(分数:1.00)A.故意或者过失的 B.明知或者故意的C.故意或者放任的D.明知或者放任的解析:解析 犯罪的主观方面亦称犯罪主观要件或者罪过,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3.甲欲杀乙而向乙开枪射击,子弹从乙的袖口穿过,恰巧
19、击中与乙同行的丙,致丙重伤丙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伤口感染而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1.00)A.故意杀人罪(未遂) B.故意伤害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D.过失致人重伤罪解析:解析 此题涉及行为误差,理论上也称之为打击错误,是指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由于失误而致使其实际侵害的对象与行为人所意图侵害的对象不相符合。例如,甲开枪向乙射击,因枪法不准,却将乙附近的丙击毙(不同于目标的错误认识,如甲把丙当作乙击毙,则属于目标的错误认识)。又如,甲从楼上扔石头想砸毁乙的汽车,刚好住在楼下的丙从窗口探头向外张望,把丙头部击成重伤。只有当这种误差与行为人的主观认识无关时,才能称之为打击错误。这种打击错误纯属客观
20、行为的失误或行为误差,实际上并不属于刑法上行为人认识错误的范围。打击错误在主观上并不影响客体的性质,在客观上也不影响客体的性质,因此,对犯罪构成的整体性质并无影响,应按同一性质的行为定罪。丙在治疗过程中因感染而死亡与甲的行为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甲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4.某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个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了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倒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分数:1.00)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解析:解
21、析 在本案中,某甲明知自己“急刹车的行为”可能导致“朱某从车上摔下死亡的结果”,但是,为了掩盖其贩运假烟的事实,他放任了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分,在分析时应当注意:某甲对朱某的死亡在意识因素上是“明知”自己急刹车的行为会导致朱某的死亡,这里的“会”应当理解为“可能”,而不是“必然”,因为从车上摔下来可能死亡、可能受伤,甚至可能没事,并非必然死亡;在意志因素上,某甲对朱某的死亡听之任之,即“放任”,而不是积极追求。因此,此题应当选择间接故意。5.误以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分数:1.00)A.目标的认识错误 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
22、行为误差解析:解析 此乃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一种情形,即对(非同类)目标的认识错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和事实的认识错误。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分为以下三种:(1)某种行为在刑法上并不认为是犯罪,而行为人由于误解法律而认为是犯罪。例如,某甲因为实施正当防卫,将不法侵害人杀死。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某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但是,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构成杀人罪,遂向公安机关自首。这种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虽然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法意识,但并不改变其行为的合法性,因此,不成立犯罪。(2)行为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但实际上却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 例如,李某将自
23、己好赌吸毒、横行乡里的儿子杀死,自认为是大义灭亲的正义行为,不是犯罪。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并无违法意识,但实际上却实施了我国刑法所禁止的故意杀人行为。(3)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在犯罪性质和刑罚轻重上有不正确的认识。例如,农民张某盗割正在使用中的电线,构成了破坏电力设备罪,但其自认为构成的是盗窃罪。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分为:(1)行为人对目标的错误认识,包括同类的目标错误、非同类的目标错误以及目标自身性质错误。例如,甲欲杀乙,却误认丙为乙而杀死了丙,这属于同类目标的认识错误,对犯罪构成的整体性质并无影响,应按同一性质的行为定罪。又如,本题中误以人为兽而加以杀伤,或误以兽为人而加以杀害。人与兽不属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专业 基础课 刑法学 犯罪 构成 答案 解析 DOC
